..續本文上一頁有所得現觀,各說種種相法,記別所解。
這是第二科「記別所解」,前邊第一科是「明自他住處」,這是「記別所解」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總敘諸計」,這個總在一起說明他們的執著,說明他們的思想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約六種善巧所觀境界記別所解」。這六種善巧合爲五種,所以分五科,第一科是明五蘊的善巧。
「我見彼諸苾刍,于日後分」,就是下午,不是午前。「展轉聚集」,就是我到你那裏去,你到他那去,大家聚在一起。「依有所得現觀」,這個「現觀」就是于四聖谛現前分明地觀察,那麼就叫現觀,也就是坐禅了;就是學習奢摩他、學習毗缽舍那,這樣子修行,叫做現觀。但是現觀通于凡聖,得了聖道的時候是無所得的境界,沒得聖道的時候就是有所得;得就是執著的意思,心裏面執著。「各說種種相法,記別所解」,每一位苾刍宣說他自己內心修行的事情,但是都是有所得、有執著的境界。這是「總敘諸計」,下面第二科是「別敘諸計」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約六種善巧所觀境界記別所解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五蘊」。
醜二、別敘諸計(分二科) 寅一、約六種善巧所觀境界記別所解(分五科)
卯一、約五蘊 于中一類由得蘊故,得蘊相故,得蘊起故,得蘊盡故,得蘊滅故,得蘊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
說這個五蘊,這一科是說五蘊。「于中一類由得蘊故」,在這麼多的苾刍裏邊,其中有一部份,他們依有所得現觀記別所解是怎麼樣呢?「由得蘊故」,由于他是執著他的五蘊。這裏邊就是這個苾刍修四念處的時候,他是以五蘊爲所緣境,是這個意思。但是他修觀的時候,修止觀的時候,他是得,就是有所得,有執著,對這個五蘊有執著,有執著心。「由得蘊故」這句話是總說的,下邊就是別說。「得蘊相故」,執著蘊的相貌,此是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……,執著都是真實相,執著,那麼叫蘊相。當然也可以用這裏的名相來說:有能诠的名,也有所诠的相,有所诠的義,在這裏面都有執著。那麼就是這兩句話,「得蘊故,得蘊相故」都是總說的,下面就是別說。別說又是有苦、集、滅、道四蘊來說。
「得蘊起故」,這個總說裏邊,這個得蘊相,約能诠的名和所诠的相,這樣來解釋這句話,當然這麼解釋,這是一種解釋。下面是「得蘊起」是指集谛說,苦集滅道的集谛。那個蘊相那就應該是苦谛,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個苦惱的果報,所以是屬于苦谛。這個苦谛是怎麼樣現起的呢?就是由愛煩惱和見煩惱而現起的,所以叫得蘊起;就是執著這個愛煩惱和見煩惱,當然也包括業力。這個愛煩惱的活動和見煩惱的活動就是業力,由業力去得這個蘊相,就是果報。「得蘊盡故」,這句話還是屬于前面苦集二谛,就是這個苦谛和集谛中間有……,譬如說得了人的果報,得人的果報有老病死結束了,結束了可能會得天的果報,天的果報到時候也是死掉了,又得到人的果報,有可能會得叁惡道的果報,這就是叫蘊盡。這個盡可以解釋是變化的意思。這個煩惱也是常變化,愛煩惱來了,又滅了,又不現起了;這個見煩惱又現起了,見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,愛煩惱也是各式各樣的,都是有變化的。這個苦谛也有生滅變化,這個集谛也有生滅變化,所以叫「得蘊盡故」。
「得蘊滅故」,這個「得蘊滅故」,這當然是佛教徒,佛教徒感覺到苦惱,所以就要來相信佛法,修學聖道,來消滅了這個苦谛、集谛,叫得蘊滅,但是在這裏面都有執著心,「得蘊滅故」。「得蘊滅作證故」,這個蘊,苦、集谛怎麼會滅呢?就是他要學習佛法的戒定慧,由戒定慧的學習成功了呢,苦谛、集谛就滅了,滅了呢,就證到涅槃了,就是「得蘊滅作證故」。證到涅槃這件事,這些苾刍聽聞佛法,知道什麼叫做苦谛、集谛、滅谛、道谛,但是在這裏都有所執著,所以就叫做得。有執著心呢,執著其實就是增上慢,這樣子這個聖道還是不能成就的。「記別所解」,因爲有執著控製他的心,他去說明他怎麼樣用功修行的事情,就是這樣境界。這是第一科是「明五蘊」,下面第二科「類處緣生」。
卯二、類處緣生
如此一類由得蘊故,複有一類由得處故,複有一類得緣起故,當知亦爾。
這個「如此一類」就是指前面,如前面這一類是由觀察色受想行識五蘊這樣子修學現觀而有所得。「複有一類由得處故」,又有一類苾刍,他們修學止觀的時候,不是以五蘊爲所緣境,而是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處爲所緣境的。由眼耳鼻舌身意,眼耳鼻舌身意這個身體實在就是個苦谛,當然這裏邊也是苦集滅道,這樣子。「複有一類得緣起故」,另外有一類苾刍,他不是以蘊爲所緣境,也不是以六處爲所緣境,而是以緣起,就是十二緣起:無明緣行、行緣識、識緣名色、名色緣六入、六入緣觸、觸緣受、受緣愛、愛緣取、取緣有、有緣生、生緣老死憂悲苦惱,這是十二緣起。十二緣起裏邊有流轉門,也有還滅門,當然這也是苦集滅道。「當知亦爾」,所以應該知道,得處也好,得緣起也好,就和前面的得蘊一樣,都有苦集滅道,也都是有所得,有執著。這是第二科,下面第叁科。
卯叁、約四食門記別所解複有一類,由得食故,得食相故,得食起故,得食盡故,得食滅故,得食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
這是另外有一類的苾刍,這第叁科「約四食門記別所解」。「複有一類」的苾刍,他們修止觀的時候,是以食爲所緣境,以食爲所緣境的,也是還是有執著的。這個「食」這句話是總說,下邊也還是有「得食相故」。那麼食是什麼相呢?這個食有四種食:第一個食就是段食,段食就是我們現在每一天吃飯,這些食品,都是一段落一段落的,但是它的要義就是令我們有氣力。由于得到這個食品裏面的氣力,使令我們的地水火風就能夠長養,健康,就是這個意思,這是段食。第二個是觸食,觸食應該加上一個悅意,悅意觸食。就是接觸到這個境界的時候,心情喜悅。你心情喜悅的時候,也有長養你的四大,令你健康的作用,那叫做悅意觸食。這可見人與人說話盡量地說些歡喜的語言,你不要說些傷害他的語言,令他心情苦惱,那沒有食的作用,所以這個悅意觸食。段食、觸食,還有個意思食,這是第叁個意思食。這個悅意觸食通于六根,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都有悅意觸食,眼見色,耳聞聲,所有的境界,只要是令心喜悅,它就有健康的作用。
這個第叁個是意思食,是單獨指第六意根,意思食。這個意思食是什麼意思?就是希望的意思,就這件事我有希望能成功,你有這樣的思想呢,也對你有健康的作用。如果絕望了,沒有希望,那這就是差一點,那對于健康沒有作用。說我這飲食很正常,我健康很正常,但是這個人沒有希望了,他希望的事情統統都變成無希望了,那這個人很難活下去的,很難生存下去,這是意思食。第四個是識食,識食是什麼呢?就是第一個段食、第二個悅意觸食、第叁個意思食,這叁個食的依止處,叫做識食,就是阿賴耶識。怎麼知道有阿賴耶識呢?就是你現在,譬如說這個人悶絕了,前六識都不活動了;或者說入滅盡定了,前六識都不活動了,但是這個人還是活的人,不是死人,那就知道那裏面現在還是有識,那就是阿賴耶識還在。阿賴耶識在的關系,使令你這個四大氣血的運行能保持正常,所以它也有令你健康的作用,所以叫做識食。
「複有一類,由得食故」,他修觀的時候,以食爲所緣境。「得食相故」,他也就認識、也執著這個食的各式各樣的相貌;那麼前面這個也可以說這是苦谛。「得食起故」,那就是集谛。「得食盡故」,這個食的變化。「得食滅故」就是滅谛,「得食滅作證故」就是道谛。「記別所解」,他從這裏來介紹出來他內心的執著,他內心的思想。這是第叁科,下面是第四科。
卯四、約四谛門記別所解
複有一類,由得谛故,得谛相故,得谛遍知故,得谛永斷故,得谛作證故,得谛修習故,記別所解。
「複有一類」苾刍,他是以四谛爲所緣境。四谛爲所緣境,這裏還是「得谛故,得谛相故」,這上面是總說。此是苦谛、此是集谛、此是滅谛、此是道谛,這是四谛的形相。「得谛遍知故」,「得谛遍知」就是指苦谛說的。實在苦集滅道四谛都要遍知的,都是要學習明了的,但是單獨地說到苦谛是應遍知,也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這個苦谛,你要知道。知道什麼?我們凡夫沒得聖道,修學聖道或者還沒成功的時候,都是在這個色受想行識上有顛倒,就是四種顛倒,認爲是常、樂、我、淨這四種顛倒。這四種顛倒,我們要想辦法消滅它才能夠得解脫,要知道這件事,這叫遍知。「得谛遍知」,就是這個苦谛,要遍知到這是我們的一個顛倒的境界。
「得谛永斷故」,這個顛倒的境界,我們需要把它斷滅出去,永久地消滅出去。我們知道色受想行識這裏邊有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四種顛倒,知道了沒有用,你還是有愛煩惱、見煩惱在這裏,這個常的顛倒,樂的顛倒,我、淨的顛倒,還是隨逐你,不能解脫的,所以你要永斷,斷滅除去這四種顛倒,要這樣才行。當然這是最初要明白這件事,而後應該有願,我有這樣的意願,我要把我的顛倒迷惑斷滅它。「得谛作證故」,就是滅除了四種顛倒以後,最後于無我法得成于忍,就是寂滅相了,這是一個安樂的境界。「得谛修習故」,這個谛的安樂的境界和這個苦、集二谛的苦惱境界,你需要修學戒定慧,修習戒定慧,才能把這個苦谛、集谛,主要是你內心的愛煩惱和見煩惱消滅它,勤修聖道,才能夠滅除去這個集谛,使令這個滅谛現前的,才能這樣子。那麼,在這個四谛上這樣修習。「記別所解」,他把他內心裏這樣修習的次第、相貌也宣說出來,但是也是有所得的執著,有執著心而這樣記別的。
卯五、約十八界門記別所解複有一類,由得界故,得界相故,得界種種性故,得界非一性故,得界滅故,得界滅作證故,記別所解。
這是第五科,是「約十八界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