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爲。無眼耳鼻舌身意,無色聲香味觸法,這也有很多的差別之想。這是第一段。
「然有分別所起行相,猶如幻事,迷惑覺慧」,這是第一科「假境非無」,下面第二科,「于中發起爲、無爲想,或爲、無爲差別之想」,這是第二科「假境自性差別」。
醜四、明起說 不如所見,不如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癡妄。爲欲表知如是義故,亦于此中隨起言說。
這是第四科「明起說」,前面是覺悟了這個境界,這底下是爲人說法了,「明起說」。這個時候,你經過聞思修的學習,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這時候應該是得聖道以後,就「不如」,不會像以前在凡夫的時候所見、所聞;不如凡夫所見,不如凡夫所聞,「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癡妄」,不會像凡夫那麼樣執著了。而現在「爲欲表知如是義故,亦于此中隨起言說」,宣揚佛法。這下面第五科「勸不重觀」。醜四、勸不重觀
彼于後時不須觀察。
這個人已經得聖道了,他是不退轉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了,他那個智慧是不會再失掉了,所以不需要改變,「我重新地觀察觀察」,不需要那樣。
癸叁、結通外難如是,善男子,彼諸聖者,于此事中,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;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相,謂之有爲,謂之無爲。
「如是,善男子,彼諸聖者,于此事中,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」,這下面是第叁科「結通外難」,就把這一段文結束。通外難,就是把這個難,把這個阻礙把它通了,沒有阻礙了。就是別人來難問這件事,現在重新結束一下,來解除這個難問。「如是,善男子」,這位佛教徒,得無生法忍的這個人,「彼諸聖者,于此事中」,「如是」,就是前面這一段文叫如是。「善男子」,是招呼那個聽法的人。下面說「彼諸聖者,于此事中」,那些已經得無生法忍的聖人,在這個轉迷起悟的事中。「以聖智、聖見」,這個地方應該這麼解釋:這個聖智就是決斷無疑的意思,這個見是無分別的意思,他那個大智慧無分別住。「離名言故」,因爲離分別住,就是沒有名言,若有名言就是有分別了。「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」,他現在就是正等覺,能正覺、能等覺第一義谛了,正覺、等覺離言法性了。
「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」,前面是他自己成功了,這下面是大悲心要覺悟他人。「假立名相,謂之有爲」,你覺悟別人,叫別人聞思修得無生法忍,也還要有名相假立,這是有爲,這是無爲。這樣子,你從這裏才能開始聞思修,你才能得聖道,才能見離言法性的。下面是「以頌略說」,前面是「長行廣釋」,現在用這個頌來簡單地重說一遍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總標頌意」。
庚二、以頌略說 (分二科)辛一、總標頌意
爾時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,欲重宣此義,而說頌曰:
把前面長行,說這個有爲、無爲不可得,無二的法,離言法性,再重說一遍。我們簡單地解釋,不要說那麼多了。下邊第二科「以頌正說」,分兩科,第一科「歎理甚深」。
辛二、以頌正說 (分二科)壬一、歎理甚深
佛說離言無二義,甚深非愚之所行。
這位菩薩他說這個「離言無二義」,這是佛說的。佛說這個「離言無二」,有爲也不可得,無爲也不可得,無二義。「甚深非愚之所行」,這個道理是很深微的,這是聖人的無分別智的境界,不是愚夫,那個無智慧人所能夠覺悟的。這個行就是我們了知性的心在境界上活動叫行。在境界上活動呢,凡夫的心在境界上活動,聖人的心也在境界上活動,現在不是凡夫的心所行的境界。這個「離言無二義」是聖人的無分別智境界,凡夫不能在這裏活動。這是第一科「歎理甚深」,下面第二科「顯執過失」,表示執著的過失。
壬二、顯執過失(分叁科) 癸一、能生戲論失
愚夫于此癡所惑,樂著二依言戲論。
「愚夫于此癡所惑」,愚夫,沒有智慧的人,于此無二義爲他的胡塗所迷惑了。「樂
著二依言戲論」,他歡喜執著在有爲上、在無爲上,這是個言句,有爲、無爲這是兩句
話嘛!在這上面說出來各式各樣的戲論,這樣是不能見無爲,見離言法性的。「樂著二
依言戲論」,二依就是有爲、無爲。「言戲論」,有爲、無爲這是語言文字,在語言文字
上什麼叫做有爲,什麼叫做無爲?說了老半天都不能見離言法性,都變成戲論了。這
是第一科能生戲論的過失,就是停留在語言上而不能夠見離言的法性。下面第二科是「流轉生死失」。
癸二、流轉生死失
彼或不定或邪定,流轉極長生死苦。
「彼或不定或邪定」,這個不定就是不決定,邪定就是它決定是邪了,而不是正。
有叁種:有正定、邪定、不定。不定是不決定,也可能是正定,也可能是個邪定,不
決定。這個什麼叫做邪定呢?決定是苦惱,決定是要到地獄去了,那麼這個就是他造
了無間業,造了很多嚴重的罪過,那他很難解脫,一定是到阿鼻地獄去了,那就叫做
邪定。我們現在說什麼叫做正定,正定就是對于佛法的信進念定慧有成就了,你對于
佛法的信心,或者信戒聞舍慧也可以,或者信進念定慧的功德成就了,那你決定得聖
道,決定是得無生法忍了,那叫做正定,你決定得無生法忍了,這是正定。不定,不
定是什麼呢?就是這個人他現在不決定,他若遇見因緣了,遇見佛法的因緣,他可能
信佛,他可能會得無生法忍。他若不遇見因緣,這件事不成,就是不能成就了,他本
身不決定,所以叫做不定。
「彼或不定或邪定,流轉極長生死苦」,他在叁界裏面,他一直地流轉生死,這個
生死時間很久,他不能解脫。這個不能解脫,我再多說幾句話:我們遇見佛法,佛法是得解脫的因緣,但是我不肯努力。遇見了解脫的因緣,我偏要告假,那就是靠不住,就靠不住。但是這個事情,如果你努力地去學習,多思惟,你有疑當往問,那麼你慢慢就可能容易進步。如果有困難,「我不行!我告假了!」那這事就沒希望。不過若肯念阿彌陀佛還有希望,能到阿彌陀佛國去,到阿彌陀佛國,蓮華化身的身體比我們的臭皮囊好一點,加上佛菩薩善巧方便的教化,還是能有希望得無生法忍,所以念阿彌陀佛也好,也是好的。
癸叁、當生惡趣失
複違如是正智論,當生牛羊等類中。
這是又一種。前面是能生戲論失、流轉生死的過失,現在是第叁科「當生惡趣失」,就可能到叁惡道去了。「複違如是正智論」,這個人他不肯學習這個正智論,他違背這個正智論。正智,就是佛菩薩所成就的無所得的智慧,叫正智。發揚無所得的這種言論,也是正論。而這個人違,「違如是正智論」,棄舍了,我不學習,不高興這個,不高興;這是個智慧的境界,你棄舍了這個就是愚癡嘛!「當生牛羊等類中」,將來就會生到牛的那一類,生到羊的那一類去了,生到畜生世界去了,會有這個過失,生到惡趣失。
這個《大智度論》裏面說到正定、不定、邪定,它有個說法。它說:若是我們佛教徒肯努力學習佛法,能破壞我們內心的顛倒,我們心裏面顛倒迷惑。什麼叫做顛倒迷惑?什麼都執著是真的,執著真實,那就是顛倒。但是你能破這個顛倒,那就叫做正定。若是不能破呢,那就是邪定,就是邪定。若是我們肯努力,我們現在雖然沒能破顛倒,但是我們肯努力,那就能破!若努力就能破,不努力就不能破,那就是不定了。
己二、釋超過尋思所行相 (分二科)庚一、長行廣釋 (分六科)
辛一、菩薩問 (分叁科)壬一、標有所請 爾時法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!
前面是第一科說這個無二相,現在這裏是第二科解釋超過尋思所行相。這一科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長行廣釋」。分六科,第一科是「菩薩問」。「菩薩問」分叁科,第一科「標有所請」。
「爾時法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」,這個法湧菩薩,我們若是讀《摩诃般若波羅密經》,應該會熟悉這位菩薩,就是《大品般若經》後邊那個常啼菩薩,法湧菩薩就是常啼菩薩的師父。從《大品般若經》說的那個地點,就是現在的尼泊爾那帶地方,應該是現在中東一帶的地方,就指那一帶地方說的。可見那一帶地方古代的時候佛法還是很興盛的,所以他們還有個大的佛像,那個地方有個大的佛像。其實沒有佛教徒了,但是有個大的佛像在那裏。就是那一位菩薩,經上說他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。法湧,這個湧,就像那個泉會湧出來水,這個水很盛的向外湧,就是流注不絕的意思。表示這位菩薩的大慈悲心爲衆生說法,就是那麼樣的興盛的意思。這是先是說「菩薩問」。「爾時法湧菩薩摩诃薩白佛言:世尊」,他說。
壬二、陳所請事 (分四科)癸一、陳往來處(分二科)子一、顯其往處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,有世界名具大名稱,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,
「從此東方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」,從此,就是從這個地方。從這個地方呢,這個此有兩種解釋:一個是我們娑婆世界,娑婆世界叫做此。但是我們讀這個《解深密經》的前一品,前面的〈序品〉,那是清淨佛世界的境界,不是我們凡夫世界。所以這個此,應該指那個淨土,也可以說此。從這個世界向東方去,要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。這個「殑伽」就是殑伽河,殑伽沙,殑伽河裏面的沙。這個殑伽河是個河,就是恒河,這個「殑」和「恒」可能它們音聲相近,是這麼意思。「殑伽沙等」,這個恒河裏面的沙是特別多,佛說法多數說到這裏,因爲佛說法的地方離這裏近,離這裏近,很多人看見這個河,所以佛就是用這個河的沙來用它作數量來計算。恒河的沙,一沙算一世界的話,那麼多的世界要過七十二殑伽沙等世界,這是非常遠了。「有世界名具大名稱」,叫這個名字。「是中如來號廣大名稱」佛。這是這一段文「顯其往處」,就是這位菩薩到那個世界去了。下面第二科顯其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