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1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不怕冷,也不怕别人讥嫌。

  「已得诸圣出世间慧」,「已见圣谛」这句话就是见到苦集灭道四谛的真如之理了,这句话是总说的。下面说「已得诸圣出世间慧」,当然那无漏的戒定慧都是成就了,但是特别地提出来这个智慧的重要。你成就了超越世间的智慧,那就是圣人的智慧了。这是「明能悟人」,这样说能悟人是指圣人说的,还不是指凡位的人说的。

  丑二、明觉境(如实觉境)

  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。

  这是第二科明觉悟的境界。就是得出世间慧,什么叫做得出世间慧?就是通达了离言法性了。这个通达离言法性,在那里通达?就在色受想行识这个地方通达离言法性,就在这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现前的这些境界上通达离言法性,要通达这件事。我们若学中观,学中观就是要知道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识一切法是因缘所有的。因缘所有的,它就是自性空,这样去觉悟。

  但是学习唯识呢,它多出一件事来,唯识和中观有一点不同,多出一件事,特别地告诉你「执着」这一部份是空的,特别说出这件事。就是我们以前说那个譬喻,在光线不好的地方,我们看见那里有一条蛇,有这个譬喻。这个譬喻你常常思惟,很有意思,能帮助你通达离言法性的。你不要认为这件事很容易,我一想就明白了!其实不是那么简单。这个光线好了呢,那地方没有蛇,只是一个绳子盘在那里,没有蛇。那表示什么?我们现在看见什么都是真的,这就是看见蛇了!就是看见蛇的意思。现在你若是按照「诸法所生,唯心所现」的这个道理去思惟呢,不是真的,是虚妄的,那就是把蛇去掉了,是这个意思。你若常常这样思惟呢,有人来骂你一句,你就是看见蛇了,你应该这样思惟。若是你这样想呢,你这个瞋心不来,因为没有蛇,瞋心是不动的。所以是「已见圣谛,已得诸圣出世间慧,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」。

  我刚才说这个事,可能我这个说话,可能也有人认为玅境是邪知邪见,我拿念珠念阿弥陀佛很好嘛!你怎么说我不对呢?但是我在想,我也同意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,也同意。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识很健康,体力还很正常,你有能力现在得无生法忍!但是你不这么做,你就拿念珠念阿弥陀佛,得无生法忍这件事办不到,我的意思是这个意思。不是反对念阿弥陀佛,不是这个意思。你若肯去学习佛法,肯学习经论;你们不要误会,非要到这儿来,到我们佛学院来做学生,我不是这个意思,到那里都可以学习佛法的。你有这个能力,你可以这样努力就行嘛!我们从佛在世的时候,那些得圣道的阿罗汉,从那些阿罗汉的传记上看,很多的阿罗汉原来很笨的,并不是很聪明,但是见佛闻法不是很久,就得阿罗汉。

  就是好像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挑大粪的,他是在舍卫国是挑大粪的一个人。照

  理说这个工作还是很重要!这个工作很重要,但是佛这一天,佛就到他旁边去,告诉

  他:「你出家好不好?」说:「我能出家吗?」佛说:「你能出家。」那么佛就叫阿难尊

  者领他到河里边洗洗澡,把衣服统统都洗清净了,然后到庙里边剃度了,剃度就出家

  了。出家了,并没有说那么详细,经过多久得阿罗汉,没有说那么详细。但是这件事

  就是传到很多的佛教徒的……,「哎呀!我若请佛,请这些比丘到我家吃饭,这个比丘

  也来了,会染污了我的家」,怎么怎么地。

  波斯匿王听见这件事也不同意,那么他就这一天就到佛这里来反对这件事。那么

  到祇树给孤独园的门口,就看见有个比丘坐在大石头上,就对这比丘说:「我要来见佛,

  麻烦你到里边去报告佛,说波斯匿王来了!」那么他这么对这个比丘说,这个比丘在

  那大石头上坐着,就从石头上就进去了,就不见了!不见了,隔一会儿,这个比丘又

  从这大石头出来了,说:「我已经向佛说了,佛同意你可以到里边去拜佛了!」那么波

  斯匿王心里面就怪:这个比丘能从石头里面出来,我先问问这个事情,那个事情等一

  会儿再问。到佛那儿,就向佛磕头,就问:「刚才我拜托这个比丘来问佛的事情,这个

  比丘是谁呀?怎么他能够从石头里边出入?」佛说:「就是你要问那个,你反对他出家

  那个人,就是他呀!」这可见波斯匿王听说这个挑大粪的这个人出家,然后他经过多

  少天到佛这儿来提出这个反对的意见,经过多久?应该不是很久吧!但是他就这么长

  的时间得阿罗汉。这个人叫什么名字?叫尼提,我现在想起来了,他叫尼提。他在家

  的时候名字叫尼提,出家还叫尼提。我们现在,我们汉僧出家以后,另外起个名字,

  佛在世的时候不是这样,你原来叫什么名字,还是叫什么名字。

  看这件事,他出家,然后到得阿罗汉,时间不是很长,而且得了阿罗汉还有神通,

  还有这件事。那些阿罗汉的故事很多,还有其它的,也有很笨的人,但是也得阿罗汉。

  但是我们现在汉文佛教的问题,很久以来不提倡这件事,不提倡修止观,很久就不提

  倡这件事。但是我们去读佛在世的时候的阿罗汉的故事,和现在我们学习经律论,这

  些事情汇合在一起看,这件事现在的人还照样可以这样学习的,照样可以这样学习嘛!「有为者亦若是」,只要你肯努力也是一样的,并不是很难的事情。

  「于一切法离言法性如实了知」,这句话你不要误会,到三千里外去见离言法性,

  不是,就是眼前的这些事情,在这里见离言法性。就是有人骂你一句,就在那里见离

  言法性;有人赞叹你一句,也就在那里见离言法性,你应该这样做。不是说我到禅堂

  静坐的时候才见离言法性,不是!所有日常的行住坐卧、见闻觉知的境界都可以见离

  言法性的,这是明觉悟的境界。下面第三科明觉悟的相貌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觉实境

  非有」。

  丑三、明觉相 (分二科)寅一、觉实境非有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无实有为、无为。

  这是告诉我们觉悟离言法性的次第。是怎么样见呢?第一科「觉实境非有」。「彼于一切有为、无为,见已闻已」,这个有为、无为,这些有生灭变化的事情,都叫做有为。这个无为,无生住灭的,那就是无为。「见已闻已」,有人告诉我,有人告诉我那就是闻;不是别人谁告诉我,我自己看见,下了很多的雪,太阳一出来这雪就没有了,就是有生有灭。说那个人昨天很软弱,今天很健康,忽然间又死掉了,这些有为法的境界,于一切有为和这无生住灭的事情。「见已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无实有为」,我所见闻的这些事情没有真实性,都不是真实的,有生有灭不真实,无生无灭也是不真实的。你先这样子,先观察一切法不真实,这是一个次第。这是没有真实,下边第二科「明悟假境非无」。

  寅二、明悟假境非无(分二科)卯一、明假境非无

  然有分别所起行相,犹如幻事,迷惑觉慧,

  「然有分别所起行相」,这里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假境非无」。「然有分别所起行相」,这里有两种不同:一个是,譬如说我现在在这里静坐,心里观想这里有个大莲花,你心里面这么想呢,这莲花就现出来了。但是你一睁开眼睛,没有这回事,这莲花是没有的,这是一种分别所起行相。譬如说现在我们造一个房子,造房子,我心里面看见房子,我坐在这里心里想也能想出来,但是你睁开眼睛这房子还是有的。说我们的这个身体也是我们分别所起行相,也是我们以前造的业力现在得了这个果报,行相,说我睁开眼睛还是有,那这个是真的吗?也不是真的。但是这个地方有一点差别呢,就是有业力,这是依他起了。刚才说我心里想一个行相,我一睁开眼睛什么也没有了,那是遍计执,那是那样的行相。但是依他起可不是,依他起这个「犹如幻事,迷惑觉慧」,它有这件事。它以前那个业力造成了这件事,那业力在的时候,那这件事它就是存在,你不可以破坏的,你不能破坏,它有的,就是这样。

  但是我那天说过,你自己取一个空相,观想你就在那个空相那里,在空相那里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,无色受想行识的。这个空相取了以后,然后观察一切法是因缘有的,因缘有的是自性空的,犹如虚空。这先破遍计执,先破这个遍计执。当然这个事情大概是,我看一百天可能不够,常常作如是观,观察这个蛇是没有的,不断地重复这样观察,当然加上奢摩他的止来观察。等到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达到什么程度,能调伏烦恼了。有人骂我,我心里不动;有人赞叹我,我心里也不动。这些贪瞋痴的境界没有了,被调伏了,应该不是断烦恼,只是能调伏,烦恼不动,烦恼种子还在。达到这种程度就不错了,很不容易呀!

  达到这个程度以后,你还是入这个空观里面,再观察有眼耳鼻舌身意,有色声香味触法,但都是不真实,如幻如化的,如梦中境,如水中月,那也就是这样观察,那这就是观察依他起,这叫做假观,刚才说那个是空观。「然有分别所起行相」,这个行相刚才说有这两种不同,但是这个地方主要说依他起。「犹如幻事,迷惑觉慧」,就像幻术所变出来的东西,迷惑你的分别心,迷惑好像是真的,迷惑你。现在我们自己的业力创造的一切法也迷惑你的觉慧,事实真是有嘛!不是空,但是你现在应该知道,是假的,不真实。

  卯二、明其假境自性差别

  于中发起为无为想,或为、无为差别之想。

  「于中发起为无为想」,这是第二科「假境自性差别」。「于中发起」,就在这个虚妄的境界上,如幻有的这个境界上发动「为、无为想」,这个是有生有灭的,是假的,这是假名为有为法。无生无灭的也是我心的分别,我心的分别这是无生无灭的,那也是假的,假名为无为想。

  「或为、无为差别之想」,有为有各式各样的差别,无为也是各式各样的差别,这个是在色受想行识不可得,不可得。无色受想行识,那也可以说是无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