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怕冷,也不怕別人譏嫌。
「已得諸聖出世間慧」,「已見聖谛」這句話就是見到苦集滅道四谛的真如之理了,這句話是總說的。下面說「已得諸聖出世間慧」,當然那無漏的戒定慧都是成就了,但是特別地提出來這個智慧的重要。你成就了超越世間的智慧,那就是聖人的智慧了。這是「明能悟人」,這樣說能悟人是指聖人說的,還不是指凡位的人說的。
醜二、明覺境(如實覺境)
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。
這是第二科明覺悟的境界。就是得出世間慧,什麼叫做得出世間慧?就是通達了離言法性了。這個通達離言法性,在那裏通達?就在色受想行識這個地方通達離言法性,就在這眼耳鼻舌身意、色聲香味觸法,現前的這些境界上通達離言法性,要通達這件事。我們若學中觀,學中觀就是要知道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識一切法是因緣所有的。因緣所有的,它就是自性空,這樣去覺悟。
但是學習唯識呢,它多出一件事來,唯識和中觀有一點不同,多出一件事,特別地告訴你「執著」這一部份是空的,特別說出這件事。就是我們以前說那個譬喻,在光線不好的地方,我們看見那裏有一條蛇,有這個譬喻。這個譬喻你常常思惟,很有意思,能幫助你通達離言法性的。你不要認爲這件事很容易,我一想就明白了!其實不是那麼簡單。這個光線好了呢,那地方沒有蛇,只是一個繩子盤在那裏,沒有蛇。那表示什麼?我們現在看見什麼都是真的,這就是看見蛇了!就是看見蛇的意思。現在你若是按照「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」的這個道理去思惟呢,不是真的,是虛妄的,那就是把蛇去掉了,是這個意思。你若常常這樣思惟呢,有人來罵你一句,你就是看見蛇了,你應該這樣思惟。若是你這樣想呢,你這個瞋心不來,因爲沒有蛇,瞋心是不動的。所以是「已見聖谛,已得諸聖出世間慧,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」。
我剛才說這個事,可能我這個說話,可能也有人認爲玅境是邪知邪見,我拿念珠念阿彌陀佛很好嘛!你怎麼說我不對呢?但是我在想,我也同意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,也同意。但是你的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識很健康,體力還很正常,你有能力現在得無生法忍!但是你不這麼做,你就拿念珠念阿彌陀佛,得無生法忍這件事辦不到,我的意思是這個意思。不是反對念阿彌陀佛,不是這個意思。你若肯去學習佛法,肯學習經論;你們不要誤會,非要到這兒來,到我們佛學院來做學生,我不是這個意思,到那裏都可以學習佛法的。你有這個能力,你可以這樣努力就行嘛!我們從佛在世的時候,那些得聖道的阿羅漢,從那些阿羅漢的傳記上看,很多的阿羅漢原來很笨的,並不是很聰明,但是見佛聞法不是很久,就得阿羅漢。
就是好像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挑大糞的,他是在舍衛國是挑大糞的一個人。照
理說這個工作還是很重要!這個工作很重要,但是佛這一天,佛就到他旁邊去,告訴
他:「你出家好不好?」說:「我能出家嗎?」佛說:「你能出家。」那麼佛就叫阿難尊
者領他到河裏邊洗洗澡,把衣服統統都洗清淨了,然後到廟裏邊剃度了,剃度就出家
了。出家了,並沒有說那麼詳細,經過多久得阿羅漢,沒有說那麼詳細。但是這件事
就是傳到很多的佛教徒的……,「哎呀!我若請佛,請這些比丘到我家吃飯,這個比丘
也來了,會染汙了我的家」,怎麼怎麼地。
波斯匿王聽見這件事也不同意,那麼他就這一天就到佛這裏來反對這件事。那麼
到祇樹給孤獨園的門口,就看見有個比丘坐在大石頭上,就對這比丘說:「我要來見佛,
麻煩你到裏邊去報告佛,說波斯匿王來了!」那麼他這麼對這個比丘說,這個比丘在
那大石頭上坐著,就從石頭上就進去了,就不見了!不見了,隔一會兒,這個比丘又
從這大石頭出來了,說:「我已經向佛說了,佛同意你可以到裏邊去拜佛了!」那麼波
斯匿王心裏面就怪:這個比丘能從石頭裏面出來,我先問問這個事情,那個事情等一
會兒再問。到佛那兒,就向佛磕頭,就問:「剛才我拜托這個比丘來問佛的事情,這個
比丘是誰呀?怎麼他能夠從石頭裏邊出入?」佛說:「就是你要問那個,你反對他出家
那個人,就是他呀!」這可見波斯匿王聽說這個挑大糞的這個人出家,然後他經過多
少天到佛這兒來提出這個反對的意見,經過多久?應該不是很久吧!但是他就這麼長
的時間得阿羅漢。這個人叫什麼名字?叫尼提,我現在想起來了,他叫尼提。他在家
的時候名字叫尼提,出家還叫尼提。我們現在,我們漢僧出家以後,另外起個名字,
佛在世的時候不是這樣,你原來叫什麼名字,還是叫什麼名字。
看這件事,他出家,然後到得阿羅漢,時間不是很長,而且得了阿羅漢還有神通,
還有這件事。那些阿羅漢的故事很多,還有其它的,也有很笨的人,但是也得阿羅漢。
但是我們現在漢文佛教的問題,很久以來不提倡這件事,不提倡修止觀,很久就不提
倡這件事。但是我們去讀佛在世的時候的阿羅漢的故事,和現在我們學習經律論,這
些事情彙合在一起看,這件事現在的人還照樣可以這樣學習的,照樣可以這樣學習嘛!「有爲者亦若是」,只要你肯努力也是一樣的,並不是很難的事情。
「于一切法離言法性如實了知」,這句話你不要誤會,到叁千裏外去見離言法性,
不是,就是眼前的這些事情,在這裏見離言法性。就是有人罵你一句,就在那裏見離
言法性;有人贊歎你一句,也就在那裏見離言法性,你應該這樣做。不是說我到禅堂
靜坐的時候才見離言法性,不是!所有日常的行住坐臥、見聞覺知的境界都可以見離
言法性的,這是明覺悟的境界。下面第叁科明覺悟的相貌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覺實境
非有」。
醜叁、明覺相 (分二科)寅一、覺實境非有彼于一切有爲、無爲,見已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決定無實有爲、無爲。
這是告訴我們覺悟離言法性的次第。是怎麼樣見呢?第一科「覺實境非有」。「彼于一切有爲、無爲,見已聞已」,這個有爲、無爲,這些有生滅變化的事情,都叫做有爲。這個無爲,無生住滅的,那就是無爲。「見已聞已」,有人告訴我,有人告訴我那就是聞;不是別人誰告訴我,我自己看見,下了很多的雪,太陽一出來這雪就沒有了,就是有生有滅。說那個人昨天很軟弱,今天很健康,忽然間又死掉了,這些有爲法的境界,于一切有爲和這無生住滅的事情。「見已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決定無實有爲」,我所見聞的這些事情沒有真實性,都不是真實的,有生有滅不真實,無生無滅也是不真實的。你先這樣子,先觀察一切法不真實,這是一個次第。這是沒有真實,下邊第二科「明悟假境非無」。
寅二、明悟假境非無(分二科)卯一、明假境非無
然有分別所起行相,猶如幻事,迷惑覺慧,
「然有分別所起行相」,這裏分兩科,第一科「明假境非無」。「然有分別所起行相」,這裏有兩種不同:一個是,譬如說我現在在這裏靜坐,心裏觀想這裏有個大蓮花,你心裏面這麼想呢,這蓮花就現出來了。但是你一睜開眼睛,沒有這回事,這蓮花是沒有的,這是一種分別所起行相。譬如說現在我們造一個房子,造房子,我心裏面看見房子,我坐在這裏心裏想也能想出來,但是你睜開眼睛這房子還是有的。說我們的這個身體也是我們分別所起行相,也是我們以前造的業力現在得了這個果報,行相,說我睜開眼睛還是有,那這個是真的嗎?也不是真的。但是這個地方有一點差別呢,就是有業力,這是依他起了。剛才說我心裏想一個行相,我一睜開眼睛什麼也沒有了,那是遍計執,那是那樣的行相。但是依他起可不是,依他起這個「猶如幻事,迷惑覺慧」,它有這件事。它以前那個業力造成了這件事,那業力在的時候,那這件事它就是存在,你不可以破壞的,你不能破壞,它有的,就是這樣。
但是我那天說過,你自己取一個空相,觀想你就在那個空相那裏,在空相那裏是無眼耳鼻舌身意的,無色受想行識的。這個空相取了以後,然後觀察一切法是因緣有的,因緣有的是自性空的,猶如虛空。這先破遍計執,先破這個遍計執。當然這個事情大概是,我看一百天可能不夠,常常作如是觀,觀察這個蛇是沒有的,不斷地重複這樣觀察,當然加上奢摩他的止來觀察。等到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達到什麼程度,能調伏煩惱了。有人罵我,我心裏不動;有人贊歎我,我心裏也不動。這些貪瞋癡的境界沒有了,被調伏了,應該不是斷煩惱,只是能調伏,煩惱不動,煩惱種子還在。達到這種程度就不錯了,很不容易呀!
達到這個程度以後,你還是入這個空觀裏面,再觀察有眼耳鼻舌身意,有色聲香味觸法,但都是不真實,如幻如化的,如夢中境,如水中月,那也就是這樣觀察,那這就是觀察依他起,這叫做假觀,剛才說那個是空觀。「然有分別所起行相」,這個行相剛才說有這兩種不同,但是這個地方主要說依他起。「猶如幻事,迷惑覺慧」,就像幻術所變出來的東西,迷惑你的分別心,迷惑好像是真的,迷惑你。現在我們自己的業力創造的一切法也迷惑你的覺慧,事實真是有嘛!不是空,但是你現在應該知道,是假的,不真實。
卯二、明其假境自性差別
于中發起爲無爲想,或爲、無爲差別之想。
「于中發起爲無爲想」,這是第二科「假境自性差別」。「于中發起」,就在這個虛妄的境界上,如幻有的這個境界上發動「爲、無爲想」,這個是有生有滅的,是假的,這是假名爲有爲法。無生無滅的也是我心的分別,我心的分別這是無生無滅的,那也是假的,假名爲無爲想。
「或爲、無爲差別之想」,有爲有各式各樣的差別,無爲也是各式各樣的差別,這個是在色受想行識不可得,不可得。無色受想行識,那也可以說是無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