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

  卯二、示迷惑之相

  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别之想,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,或彼种类差别之想。

  「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别之想」,就是这个迷惑眼事在这里发动,这是大象;或大象身的差别之想,就是大象这有个耳朵,还有个鼻子,还有个身体,还有四个足,还有尾巴,大象的差别之想,但是这都是虚妄的。「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,或彼种类差别之想」,都是这样子。而这件事你若真实地去思惟呢,在幻术那个地方来观察,就是那个幻术,假设是用咒或者什么东西变现,如果那个东西失效了,立刻就不是了。那么我们现前的依、正二报的境界就是靠你的业力的支持,你过去生中你造的业力,他现在正在发生作用,那么看的是这样子。若是你的业力结束了,立刻就没有了,就变了,所以都不真实。这是第三科「正明觉悟」,下面第四科「因悟起说」。

  丑四、因悟起说

  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

  「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」,因为现在这个是佛教徒知道这一切都是假的,如果真实一点也不疑问,一点没有疑问,知道这些都是假的,那一定要得无生法忍以后。得无生法忍以后,见到第一义谛,才知道一切有为法是虚妄的、不真实的。是知道一切法是假的,这个人的程度还是很高的。「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」,和以前所见、所闻那个执着的境界,为人说胡涂话,不同了,和以前不同了。

  「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」,我以前的时候执着都是真实的,谁若不同意我的意见,他说的话那都是妄语。「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」,这时候觉悟了,他也有慈悲心。为欲他人表知他现在的这个智慧,觉悟他人,「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」,也发动智能的语言,觉悟这些迷惑的众生的。这是第四科,下面第五科「劝不重观」。

  丑五、劝不重观

  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。

  这个觉悟了的人,觉悟一切法,觉悟胜义谛,觉悟一切法是虚妄不真实的这个人,他以后不用改变他的思想,他现在知道的就是正确了,所以不需要改变他的观察。

  癸二、举法同喻 (分二科)子一、明迷者执实 (分五科)丑一、明能执人

  如是,若有众生是愚夫类,是异生类,未得诸圣出世间慧,

  这下边第二科「举法同喻」,就是举出来我们现前的惑业苦的境界,这个心意识造业得果报的这些事情,是同于、和譬喻的事情是相同的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迷者执实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明能执着的人。

  「如是,若有众生是愚夫类,是异生类」,这个「如是」,就是说前面那个譬喻是合法,是与真理是相同的,是这样。「若有众生是愚夫类」,假设有这个众生。众生约现实来说,就是指各式各样的人,说人。但是没有用这个字,是用「众生」这个字,就是这个人要众多的因缘成就的。譬如说:色受想行识,这五种法和合起来,成为一个人,所以叫做众生。但是这个众生有多少种解释:「数数受生,前生后生,生不绝故,叫做众生」;生了以后死了,死了又受生,生生地这样相续下去,不断绝的,这叫做众生。但是这个地方也有一个问题,这个有生还是有死,生很多,那当然死也是很多,应该说众死也可以吧!但是这个地方有点儿差别。若是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了,我们也可以用这个话来说是死,但是和凡夫不同。凡夫死了以后还要生。若阿罗汉入无余涅槃以后就不生了,不生就不能称之为众生了,所以不能说众死这句话,不能这么说,所以叫做众生。

  「是愚夫类」,愚就是没有智慧,这个愚痴之人,没有智慧之人。「是异生类」,这个异生类怎么讲呢?在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,这个圣人都叫做同生;只要是圣人,圣人与圣人都是相同的,他们都是见到第一义谛了,他们对于有为法都是如幻如化,不执着了,大家都是一样的。那么我们没见第一义谛的凡夫,和他们不一样,所以叫做异生。不过把它颠倒过来说,也可以这么说,我们凡夫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那么圣人和我们不一样,也可以称之为异生。这个不是这个意思,这个意思:因为赞叹圣人,一切的圣人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,他们都是见了第一义谛,这一方面是值得赞叹的,所以叫做同生。所以这个异生类是指这个凡夫不同于圣人,就是一直在这里流转生死,是异生类。这个「众生」这是一个名字,「是愚夫类」也是一个名字,「是异生类」又是个名字。这个「类」表示很多,大家都是一样在生死里流转,所以叫做类。

  「未得诸圣出世间慧」,这个圣人他们都是成就了出世间,出是超越的意思,超越了世间。世间上就是刚才说,就是有很多的烦恼,造作了很多的罪业,然后流转生死,就是惑业苦在流转,这叫做世间。这个圣人超越了世间,为什么超越世间?就是他的智慧,他观察这是苦恼,有厌离心,就能努力地修四念处,成功了,所以他是圣者,

  名之为圣。这个前面说「众生是愚夫类,是异生类」,就是没有成就圣人的出世间慧,所以一直在流转生死。这是第一科是执着的人,执着这些虚妄的、如幻如化的这些事物是真实的,就是这些人执着。这是第一科,第二科「于境不了」。

  丑二、于境不了

  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。

  这个没得出世间慧,也就是因为不能了知离言法性的关系。不能了知离言法性,所以称之为愚夫,称之为异生类,称之为众生。这个离言法性,我们前面讲过,说那个有为有三义有为法不可得,无为法也是有三义也是不可得。那个地方不是语言文字能够表达的,所以是离言法性。「不能了知」,这个愚夫类不能知道这件事。若是知道这件事,就是圣人了。譬如说我们看见这一切境界,我们随这个境界去虚妄分别,所以我们这个烦恼就来了,然后做了很多罪业受生死果报。若是我们通达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,是毕竟空寂,我们就不会有烦恼了;不会有烦恼,也就不会做错误的事情,就是没有那些业力,也就不流转生死了。所以你若通达离言法性,那是圣人的境界。现在说是……,我们现在在这里干什么呢?就是学习什么叫做离言法性,学习这件事。然后静坐修止观来改造自己,就是做这件事,就是这么回事。所以「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」,我们修行没有成功的人,举心动念的时候,都是执着,不能与离言法性相应。

  我在这里多说几句,有的人发心出家,那当然就是有善根了,刚才说过:「我不欢喜过在家人的生活,那么我出家了呢,我买一个地方,我每天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就好了。或者是我就是照着经本念一念『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……』,每一天做这个功课,我大事已毕,就这样就好了!」当然这个也是不错,也是好。但是你可知道,出了家的时候,你应该做这件事,要学习什么叫离言法性,做这件事。不是你只是拿着念珠念阿弥陀佛,这样这件事还没做得那么合适。我只是念经,这样不行,这件事还没能做得那么合适,因为你这样做,你不能通达离言法性。要通达离言法性,你念《金刚经》也好,你念《法华经》也好,你念《大般若经》也好,要明白那个义,要学习那个义,然后心里面去修习,修止观。这样子,你就成功了,可以得无生法忍的,是那么回事。

  「于一切法离言法性不能了知」,就是前面这个是愚夫类、是异生类这个人,这个人没得殊胜的出世间慧,所以他不能知道这个离言法性,不知道,也就是不通达这个第一义谛。不通达第一义谛,心里面就是有执着。说执着呢,是说得比较恰当一点,说我心里有烦恼,其实这事不一定,有的时候有烦恼,有的时候也无烦恼,但是这个执着你时时是有的,时时有执着,你不能够远离这个执着。远离执着是要得无生法忍,得出世间慧的人,他心里才没有执着。

  丑三、正明起执

  彼于一切有为无为见已、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决定实有有为、无为。

  这是第三科「正明起执」,心里面执着。说是那个愚夫类,众生类那个众生,彼于一切有为法、一切无为法「见已、闻已」,他自己的智能,知识见到这个境界,或者听同类的人讲说什么,心里面「作如是念」:「此所得者,决定实有有为、无为」,都是真实的。有人赞叹我,我也认为是真实的,你不知道那是戴高帽。有人毁辱我一句,立刻就火了,你不知道这是如幻,不知道如水中月,如镜中像,不知道是假的。所以「此所得者,决定实有有为、无为」。

  丑四、随执起说

  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。

  这是第四科「随执起说」。如自己所见的,如自己所听闻的,就是所学习的「坚固执着」,都是认为是真实的,是这样子,我这样做是对的。「随起言说」,随自己所见、所闻,随自己的分别心也会发起种种的言论。「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」,如果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见,有不同的见地,你就发火了,「唯此谛实,余皆痴妄」。

  丑五、劝彼重观

  彼于后时应更观察。

  这是第五科「劝彼重观」。这个人现在这么执着,但是他将来的时候应该再改变一下,应该重新学习,再观察一下,有可能会转迷起悟的。

  子二、辨悟者觉妄 (分五科)丑一、明悟人(明能悟人)

  若有众生非愚夫类,已见圣谛,已得诸圣出世间慧,

  「若有众生非愚夫类,已见圣谛」,这下面第二科「辨悟者觉妄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「明悟人」。「若有众生非愚夫类」,假设有这么一个人,他是栽培了很多的善根,不是

  那个愚夫类,异生类那种人。「已见圣谛」,哎呀!这句话可是不容易,要费多大的辛

  苦,他能够证悟第一义谛了。「已见圣谛」这时候,当然是由外凡到内凡,这也不容易。

  由内凡的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到了见圣谛了,得无生法忍了,要经过多少年,多少个岁月,也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