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1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说我们的心,它根据什么来变化呢?就是根据这个业力,由业力。这个草、叶是譬喻我们造善业;木、瓦砾等譬喻我们造恶业。我们造善业、造恶业没有立刻得果报,它就储藏在阿赖耶识里边,所以在唯识的经论里边称它为种子,实在就是业力。种子就是功能的意思,它有这个能力使令你得果报。

  寅四、总明幻事

  现作种种幻化事业。

  这个幻术师他依据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变现出来很多的幻化的东西。幻化什么东西呢?就是「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」等,变现出来这些东西。说我们现前的这一念明了的心,它根据它自己所创造的善业,或者是恶业,就是依凭这个业力现作种种果报,变现出来果报。这些果报从什么地方现出来的呢?从我们造的业力。谁造的业力呢?就是你的心。你的心凭什么造的业力?凭贪心,贪瞋痴慢疑,各式各样的智慧,各式各样的愚痴,或者造善业,或者造恶业,就是凭这些业力去得种种果报,就是这么个意思。这下面第二科,前面第一科「总明幻事」说完了,下面第二科「别明幻事」。

  丑二、别明幻事

  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。

  「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,这个象身、马身在譬喻上说呢,就是军队,就

  是象兵、马兵、车兵、步兵,都是有形相的。末尼、真珠、琉璃这些宝贝,变现出来

  这些东西。这上面这个譬喻「象身、马身」等譬喻变出来正报,我们这个身体是有情

  物;「末尼、真珠」等是所变现的依报的境界。我们的果报分两类:一个是正报,就是

  我们的生命体;一个是依报,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些事情。这是所变现出来的东西,

  就是由我们的业力变现出来的果报。这是第一科「幻师幻事喻」。

  下面第二科「愚者执实喻」。变现出来的这些东西都是假的,都是虚妄的,都是不

  真实的。但是「愚者执实喻」,这些没有智慧的人就认为是真实的,真实的是象、马、

  车、步,真实的是末尼珠、真珠、琉璃、种种财谷库藏等,就认为都是真实的。

  子二、愚者执实喻 (分五科)丑一、明能执人

  若诸众生愚痴顽钝、恶慧种类,无所知晓。

  在这一段里面分五科,第一科「明能执人」。「若诸众生」,就是各式各样的众生。「愚痴顽钝」,各式各样的众生大概地分成两类:一个是愚痴顽钝,一个是恶慧种类,

  这两类。第一类是愚痴,就是这个人没有什么智慧,很顽钝的人。这个愚痴指他的愚

  痴的本体,顽钝是愚痴发生出来的作用;这个人愚痴嘛,所以他发生出来的作用也是

  很顽钝的,不是那么聪明。「恶慧种类」,就是这个众生聪明,有很多的智慧,读书很多,他能做很多事。或者是恶慧的种类,他不是那么聪明,但是还是相似的。这么两

  类的人。那么这就是譬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也的确就是这么两类:一个是有智慧的人,

  一个是无知识的人。但是这两类众生有相同的相貌,就是「无所知晓」,他们都不明白

  这都是变化的,不明白这个象身、马身,末尼、真珠都是假的,他不知道是假的,认

  为是真实的。

  这个在法上讲就是,就是应该说是没得无生法忍的人都算是愚痴。但是有一点需

  要再观察的地方,就是接近得无生法忍的人,他学习了很多的佛法,也在修止观了,

  也能调伏烦恼了,但是还没有断烦恼。这些人也明白多少,但是这个关还没过去,还

  是有一点执着。也是这么想:这些东西都是幻化的、不真实,但是那个执着心还在。

  外凡的佛教徒,他的执着心完全都在,但是他有一点愿,就是希望能得圣道,有这么

  一点愿,这应该包括我们这一类人。我们的执着心完全在,但是有一点想要去得圣道,

  有这么一点愿。「若诸众生愚痴顽钝、恶慧种类,无所知晓」,就是这么意思。或者说「愚痴顽钝」是完全没有信佛的人,不是佛教徒,是愚痴顽钝。相信佛法而又肯学习,

  知道多少,但是执着心还是在,那叫做「恶慧种类,无所知晓」。

  丑二、辨所执境

  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

  这是第二科「辨所执境」,就是我们这些人对于我们自己造的善业,我们造的恶业,由业力得的果报,在这些幻化事情上面,就是指这个意思,譬喻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这上面的幻化事。下面第三科「正明起执」。

  丑三、正明起执

  见已,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,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,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。

  「见已,闻已」,就是这些凡夫见到自己的行为,自己所得到的果报,或者听人讲解,听人讲这件事。「作如是念」,他心里面这样忆念:「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」,我们现前眼所见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实的,不是如梦中境,不是假的。「实有象身,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」,这些都是真的,这些依报、正报都是真实的,不是虚妄的。

  丑四、因执起说(依执起说)

  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

  这是第四科「因执起说」。如自己所见的依、正二报,如自己听别人所讲的这些依、正二报的一切的事情,坚固地执着都是真实的,也向别人这样讲都是真实的,「随起言说」。「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」,唯独我所见的、我所听闻的,我的思想所理解的、所言说的都是真实的。「余皆愚妄」,其它的,有人说这是做梦、都是假的,那是说谎话,不是真实的。这是「因执起说」。下面第五科「劝彼重观」。

  丑五、劝彼重观

  彼于后时应更观察。

  这样的人他将来的时候,应该再观察。你现在的思想有错误,你现在不能觉悟,

  但是将来你应该观察,因为你所执着的事情是有变化的。为什么会有变化?就是因为

  不真实。这是第二科「愚者执实喻」,下面第三科悟者觉妄的譬喻。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明能悟人」。又分三科,第一科「辨能悟人」。

  子三、悟者觉妄喻 (分五科)丑一、明能悟人 (分三科)寅一、辨能悟人

  若有众生,

  这是辨能觉悟的人。能觉悟的人,刚才我们说过,就是初开始信佛的佛教徒,他听闻了这样的佛法,有一点信心。有一点信心,可以说是「非愚非钝」。就是听闻佛法就是有多少智慧,那么他那个智慧发生的作用也比较善巧一点,所以「非愚非钝」。非愚非钝,也就表示他是「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」。这个「若有众生」是觉悟的人,指人说的。

  寅二、起悟近缘

  非愚非钝,

  「非愚非钝」是起悟的近缘,你能够觉悟的近缘。觉悟的近缘,实在来说,就是栽培过善根的人。或者是前生,或者是今生,你曾经听闻过佛法,有一点信心,曾经思惟过,这个智慧有一点力量。这是一个近缘,很重要的一个条件。

  寅三、正明悟体

  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。

  这个「善慧种类」是第三科「正明悟体」,就是他有这个智慧,他遇见了三宝,他那个智慧就能发生作用。「有所知晓」,他觉悟到说是有六道,有善恶果报,有六道轮回,这件事合道理。说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现的,如梦中境,如水中月,这是有道理。他听闻这个佛法,他有所知晓,有所知晓就表示有信心,但是这个时候没有得无生法

  忍。这是第一科「明能悟人」,下边第二科明所悟的境界。

  丑二、明所悟境

  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

  这是所觉悟的境界。所觉悟的境界,在什么地方觉悟?就是在这些我们的行为上觉悟,在我们所感受的果报上,在这上觉悟。这是第二科,下面第三科「正明觉悟」。「正明觉悟」又分成两科,第一科「明实境非有」。

  丑三、正明觉悟 (分二科)寅一、明实境非有

  见已、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无实象身,无实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;

  这是「明实境非有」。「见已、闻已」,就是他听闻了佛法,有多少智慧,用这个智

  慧来见这些境界,来见这些自己的依报、正报,见自己的思想行为。「闻已」,或听别

  人讲解,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,听人讲解这个事情。「作如是念」,他见已、闻

  已以后,然后心里面思惟:「此所见者无实象身,无实马身、车身」,都是不真实的,

  它是因缘有,的确是不真实。

  我们说一件事,当然这种事也不是每个人都看见的。有的人看见了一个人从墙过

  来了,从墙那里出来,然后这个人又从墙走了。这个事情如果你若能这样想,我原来

  认为这个墙是有阻碍的,不可以从那里出入的。但是现在这个人从那里能出入,那么

  这样有这件事的时候,你若去思惟的时候,这个墙若是像我所思想的,是有真实的体

  性的,是有障碍作用的,怎么会有人从那里出入呢?这就是人的果报不一样。人的果

  报不一样,就是业力不一样;业力不一样,所得的果报不一样。我得的果报,这个墙

  是有障碍的,但是另一类的众生,他就不是了,他就是另一种情形。那这个就看出来

  都不真实,不是真实的。所以「见已、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无实象身」,没有真

  实性的。「无实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

  藏等身」,这些事情都不是真实,这个真实是没有的。下面第二科「明假境非无」。

  寅二、明假境非无 (分二科)卯一、正明似境非无

  然有幻状迷惑眼事,

  这是假境非无。就是幻术所变现的那个相貌,迷惑你的眼睛的事还是有的,就像真实的一样,实在是不真实的,这个地方就表示这是依他起性。若是遍计执性呢,遍计执就是这个是没有的了,遍计执的一切法是没有体性的。依他起是有体性的,但是不真实,就是有这么点差别。下面第二科是「示迷惑之相」。

  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