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說我們的心,它根據什麼來變化呢?就是根據這個業力,由業力。這個草、葉是譬喻我們造善業;木、瓦礫等譬喻我們造惡業。我們造善業、造惡業沒有立刻得果報,它就儲藏在阿賴耶識裏邊,所以在唯識的經論裏邊稱它爲種子,實在就是業力。種子就是功能的意思,它有這個能力使令你得果報。

  寅四、總明幻事

  現作種種幻化事業。

  這個幻術師他依據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變現出來很多的幻化的東西。幻化什麼東西呢?就是「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」等,變現出來這些東西。說我們現前的這一念明了的心,它根據它自己所創造的善業,或者是惡業,就是依憑這個業力現作種種果報,變現出來果報。這些果報從什麼地方現出來的呢?從我們造的業力。誰造的業力呢?就是你的心。你的心憑什麼造的業力?憑貪心,貪瞋癡慢疑,各式各樣的智慧,各式各樣的愚癡,或者造善業,或者造惡業,就是憑這些業力去得種種果報,就是這麼個意思。這下面第二科,前面第一科「總明幻事」說完了,下面第二科「別明幻事」。

  醜二、別明幻事

  所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。

  「所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」,這個象身、馬身在譬喻上說呢,就是軍隊,就

  是象兵、馬兵、車兵、步兵,都是有形相的。末尼、真珠、琉璃這些寶貝,變現出來

  這些東西。這上面這個譬喻「象身、馬身」等譬喻變出來正報,我們這個身體是有情

  物;「末尼、真珠」等是所變現的依報的境界。我們的果報分兩類:一個是正報,就是

  我們的生命體;一個是依報,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這些事情。這是所變現出來的東西,

  就是由我們的業力變現出來的果報。這是第一科「幻師幻事喻」。

  下面第二科「愚者執實喻」。變現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是假的,都是虛妄的,都是不

  真實的。但是「愚者執實喻」,這些沒有智慧的人就認爲是真實的,真實的是象、馬、

  車、步,真實的是末尼珠、真珠、琉璃、種種財谷庫藏等,就認爲都是真實的。

  子二、愚者執實喻 (分五科)醜一、明能執人

  若諸衆生愚癡頑鈍、惡慧種類,無所知曉。

  在這一段裏面分五科,第一科「明能執人」。「若諸衆生」,就是各式各樣的衆生。「愚癡頑鈍」,各式各樣的衆生大概地分成兩類:一個是愚癡頑鈍,一個是惡慧種類,

  這兩類。第一類是愚癡,就是這個人沒有什麼智慧,很頑鈍的人。這個愚癡指他的愚

  癡的本體,頑鈍是愚癡發生出來的作用;這個人愚癡嘛,所以他發生出來的作用也是

  很頑鈍的,不是那麼聰明。「惡慧種類」,就是這個衆生聰明,有很多的智慧,讀書很多,他能做很多事。或者是惡慧的種類,他不是那麼聰明,但是還是相似的。這麼兩

  類的人。那麼這就是譬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也的確就是這麼兩類:一個是有智慧的人,

  一個是無知識的人。但是這兩類衆生有相同的相貌,就是「無所知曉」,他們都不明白

  這都是變化的,不明白這個象身、馬身,末尼、真珠都是假的,他不知道是假的,認

  爲是真實的。

  這個在法上講就是,就是應該說是沒得無生法忍的人都算是愚癡。但是有一點需

  要再觀察的地方,就是接近得無生法忍的人,他學習了很多的佛法,也在修止觀了,

  也能調伏煩惱了,但是還沒有斷煩惱。這些人也明白多少,但是這個關還沒過去,還

  是有一點執著。也是這麼想:這些東西都是幻化的、不真實,但是那個執著心還在。

  外凡的佛教徒,他的執著心完全都在,但是他有一點願,就是希望能得聖道,有這麼

  一點願,這應該包括我們這一類人。我們的執著心完全在,但是有一點想要去得聖道,

  有這麼一點願。「若諸衆生愚癡頑鈍、惡慧種類,無所知曉」,就是這麼意思。或者說「愚癡頑鈍」是完全沒有信佛的人,不是佛教徒,是愚癡頑鈍。相信佛法而又肯學習,

  知道多少,但是執著心還是在,那叫做「惡慧種類,無所知曉」。

  醜二、辨所執境

  于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上諸幻化事,

  這是第二科「辨所執境」,就是我們這些人對于我們自己造的善業,我們造的惡業,由業力得的果報,在這些幻化事情上面,就是指這個意思,譬喻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這上面的幻化事。下面第叁科「正明起執」。

  醜叁、正明起執

  見已,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見者,實有象身,實有馬身、車身、步身,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。

  「見已,聞已」,就是這些凡夫見到自己的行爲,自己所得到的果報,或者聽人講解,聽人講這件事。「作如是念」,他心裏面這樣憶念:「此所見者,實有象身」,我們現前眼所見的一切境界都是真實的,不是如夢中境,不是假的。「實有象身,實有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」,這些都是真的,這些依報、正報都是真實的,不是虛妄的。

  醜四、因執起說(依執起說)

  如其所見,如其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愚妄。

  這是第四科「因執起說」。如自己所見的依、正二報,如自己聽別人所講的這些依、正二報的一切的事情,堅固地執著都是真實的,也向別人這樣講都是真實的,「隨起言說」。「唯此谛實,余皆愚妄」,唯獨我所見的、我所聽聞的,我的思想所理解的、所言說的都是真實的。「余皆愚妄」,其它的,有人說這是做夢、都是假的,那是說謊話,不是真實的。這是「因執起說」。下面第五科「勸彼重觀」。

  醜五、勸彼重觀

 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。

  這樣的人他將來的時候,應該再觀察。你現在的思想有錯誤,你現在不能覺悟,

  但是將來你應該觀察,因爲你所執著的事情是有變化的。爲什麼會有變化?就是因爲

  不真實。這是第二科「愚者執實喻」,下面第叁科悟者覺妄的譬喻。分五科,第一科是「明能悟人」。又分叁科,第一科「辨能悟人」。

  子叁、悟者覺妄喻 (分五科)醜一、明能悟人 (分叁科)寅一、辨能悟人

  若有衆生,

  這是辨能覺悟的人。能覺悟的人,剛才我們說過,就是初開始信佛的佛教徒,他聽聞了這樣的佛法,有一點信心。有一點信心,可以說是「非愚非鈍」。就是聽聞佛法就是有多少智慧,那麼他那個智慧發生的作用也比較善巧一點,所以「非愚非鈍」。非愚非鈍,也就表示他是「善慧種類,有所知曉」。這個「若有衆生」是覺悟的人,指人說的。

  寅二、起悟近緣

  非愚非鈍,

  「非愚非鈍」是起悟的近緣,你能夠覺悟的近緣。覺悟的近緣,實在來說,就是栽培過善根的人。或者是前生,或者是今生,你曾經聽聞過佛法,有一點信心,曾經思惟過,這個智慧有一點力量。這是一個近緣,很重要的一個條件。

  寅叁、正明悟體

  善慧種類,有所知曉。

  這個「善慧種類」是第叁科「正明悟體」,就是他有這個智慧,他遇見了叁寶,他那個智慧就能發生作用。「有所知曉」,他覺悟到說是有六道,有善惡果報,有六道輪回,這件事合道理。說這一切法都是唯心所現的,如夢中境,如水中月,這是有道理。他聽聞這個佛法,他有所知曉,有所知曉就表示有信心,但是這個時候沒有得無生法

  忍。這是第一科「明能悟人」,下邊第二科明所悟的境界。

  醜二、明所悟境

  于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上諸幻化事,

  這是所覺悟的境界。所覺悟的境界,在什麼地方覺悟?就是在這些我們的行爲上覺悟,在我們所感受的果報上,在這上覺悟。這是第二科,下面第叁科「正明覺悟」。「正明覺悟」又分成兩科,第一科「明實境非有」。

  醜叁、正明覺悟 (分二科)寅一、明實境非有

  見已、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見者無實象身,無實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;

  這是「明實境非有」。「見已、聞已」,就是他聽聞了佛法,有多少智慧,用這個智

  慧來見這些境界,來見這些自己的依報、正報,見自己的思想行爲。「聞已」,或聽別

  人講解,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,聽人講解這個事情。「作如是念」,他見已、聞

  已以後,然後心裏面思惟:「此所見者無實象身,無實馬身、車身」,都是不真實的,

  它是因緣有,的確是不真實。

  我們說一件事,當然這種事也不是每個人都看見的。有的人看見了一個人從牆過

  來了,從牆那裏出來,然後這個人又從牆走了。這個事情如果你若能這樣想,我原來

  認爲這個牆是有阻礙的,不可以從那裏出入的。但是現在這個人從那裏能出入,那麼

  這樣有這件事的時候,你若去思惟的時候,這個牆若是像我所思想的,是有真實的體

  性的,是有障礙作用的,怎麼會有人從那裏出入呢?這就是人的果報不一樣。人的果

  報不一樣,就是業力不一樣;業力不一樣,所得的果報不一樣。我得的果報,這個牆

  是有障礙的,但是另一類的衆生,他就不是了,他就是另一種情形。那這個就看出來

  都不真實,不是真實的。所以「見已、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見者無實象身」,沒有真

  實性的。「無實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

  藏等身」,這些事情都不是真實,這個真實是沒有的。下面第二科「明假境非無」。

  寅二、明假境非無 (分二科)卯一、正明似境非無

  然有幻狀迷惑眼事,

  這是假境非無。就是幻術所變現的那個相貌,迷惑你的眼睛的事還是有的,就像真實的一樣,實在是不真實的,這個地方就表示這是依他起性。若是遍計執性呢,遍計執就是這個是沒有的了,遍計執的一切法是沒有體性的。依他起是有體性的,但是不真實,就是有這麼點差別。下面第二科是「示迷惑之相」。

  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