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

  卯二、示迷惑之相

  于中發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別之想,乃至發起種種財谷庫藏等想,或彼種類差別之想。

  「于中發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別之想」,就是這個迷惑眼事在這裏發動,這是大象;或大象身的差別之想,就是大象這有個耳朵,還有個鼻子,還有個身體,還有四個足,還有尾巴,大象的差別之想,但是這都是虛妄的。「乃至發起種種財谷庫藏等想,或彼種類差別之想」,都是這樣子。而這件事你若真實地去思惟呢,在幻術那個地方來觀察,就是那個幻術,假設是用咒或者什麼東西變現,如果那個東西失效了,立刻就不是了。那麼我們現前的依、正二報的境界就是靠你的業力的支持,你過去生中你造的業力,他現在正在發生作用,那麼看的是這樣子。若是你的業力結束了,立刻就沒有了,就變了,所以都不真實。這是第叁科「正明覺悟」,下面第四科「因悟起說」。

  醜四、因悟起說

  不如所見,不如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愚妄。爲欲表知如是義故,亦于此中隨起言說。

  「不如所見,不如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」,因爲現在這個是佛教徒知道這一切都是假的,如果真實一點也不疑問,一點沒有疑問,知道這些都是假的,那一定要得無生法忍以後。得無生法忍以後,見到第一義谛,才知道一切有爲法是虛妄的、不真實的。是知道一切法是假的,這個人的程度還是很高的。「不如所見,不如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」,和以前所見、所聞那個執著的境界,爲人說胡塗話,不同了,和以前不同了。

  「唯此谛實,余皆愚妄」,我以前的時候執著都是真實的,誰若不同意我的意見,他說的話那都是妄語。「爲欲表知如是義故,亦于此中隨起言說」,這時候覺悟了,他也有慈悲心。爲欲他人表知他現在的這個智慧,覺悟他人,「亦于此中隨起言說」,也發動智能的語言,覺悟這些迷惑的衆生的。這是第四科,下面第五科「勸不重觀」。

  醜五、勸不重觀

  彼于後時不須觀察。

  這個覺悟了的人,覺悟一切法,覺悟勝義谛,覺悟一切法是虛妄不真實的這個人,他以後不用改變他的思想,他現在知道的就是正確了,所以不需要改變他的觀察。

  癸二、舉法同喻 (分二科)子一、明迷者執實 (分五科)醜一、明能執人

  如是,若有衆生是愚夫類,是異生類,未得諸聖出世間慧,

  這下邊第二科「舉法同喻」,就是舉出來我們現前的惑業苦的境界,這個心意識造業得果報的這些事情,是同于、和譬喻的事情是相同的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明迷者執實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明能執著的人。

  「如是,若有衆生是愚夫類,是異生類」,這個「如是」,就是說前面那個譬喻是合法,是與真理是相同的,是這樣。「若有衆生是愚夫類」,假設有這個衆生。衆生約現實來說,就是指各式各樣的人,說人。但是沒有用這個字,是用「衆生」這個字,就是這個人要衆多的因緣成就的。譬如說:色受想行識,這五種法和合起來,成爲一個人,所以叫做衆生。但是這個衆生有多少種解釋:「數數受生,前生後生,生不絕故,叫做衆生」;生了以後死了,死了又受生,生生地這樣相續下去,不斷絕的,這叫做衆生。但是這個地方也有一個問題,這個有生還是有死,生很多,那當然死也是很多,應該說衆死也可以吧!但是這個地方有點兒差別。若是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了,我們也可以用這個話來說是死,但是和凡夫不同。凡夫死了以後還要生。若阿羅漢入無余涅槃以後就不生了,不生就不能稱之爲衆生了,所以不能說衆死這句話,不能這麼說,所以叫做衆生。

  「是愚夫類」,愚就是沒有智慧,這個愚癡之人,沒有智慧之人。「是異生類」,這個異生類怎麼講呢?在《大毗婆沙論》上說,這個聖人都叫做同生;只要是聖人,聖人與聖人都是相同的,他們都是見到第一義谛了,他們對于有爲法都是如幻如化,不執著了,大家都是一樣的。那麼我們沒見第一義谛的凡夫,和他們不一樣,所以叫做異生。不過把它顛倒過來說,也可以這麼說,我們凡夫生了又死,死了又生,那麼聖人和我們不一樣,也可以稱之爲異生。這個不是這個意思,這個意思:因爲贊歎聖人,一切的聖人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,他們都是見了第一義谛,這一方面是值得贊歎的,所以叫做同生。所以這個異生類是指這個凡夫不同于聖人,就是一直在這裏流轉生死,是異生類。這個「衆生」這是一個名字,「是愚夫類」也是一個名字,「是異生類」又是個名字。這個「類」表示很多,大家都是一樣在生死裏流轉,所以叫做類。

  「未得諸聖出世間慧」,這個聖人他們都是成就了出世間,出是超越的意思,超越了世間。世間上就是剛才說,就是有很多的煩惱,造作了很多的罪業,然後流轉生死,就是惑業苦在流轉,這叫做世間。這個聖人超越了世間,爲什麼超越世間?就是他的智慧,他觀察這是苦惱,有厭離心,就能努力地修四念處,成功了,所以他是聖者,

  名之爲聖。這個前面說「衆生是愚夫類,是異生類」,就是沒有成就聖人的出世間慧,所以一直在流轉生死。這是第一科是執著的人,執著這些虛妄的、如幻如化的這些事物是真實的,就是這些人執著。這是第一科,第二科「于境不了」。

  醜二、于境不了

  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。

  這個沒得出世間慧,也就是因爲不能了知離言法性的關系。不能了知離言法性,所以稱之爲愚夫,稱之爲異生類,稱之爲衆生。這個離言法性,我們前面講過,說那個有爲有叁義有爲法不可得,無爲法也是有叁義也是不可得。那個地方不是語言文字能夠表達的,所以是離言法性。「不能了知」,這個愚夫類不能知道這件事。若是知道這件事,就是聖人了。譬如說我們看見這一切境界,我們隨這個境界去虛妄分別,所以我們這個煩惱就來了,然後做了很多罪業受生死果報。若是我們通達這一切都是如幻如化,是畢竟空寂,我們就不會有煩惱了;不會有煩惱,也就不會做錯誤的事情,就是沒有那些業力,也就不流轉生死了。所以你若通達離言法性,那是聖人的境界。現在說是……,我們現在在這裏幹什麼呢?就是學習什麼叫做離言法性,學習這件事。然後靜坐修止觀來改造自己,就是做這件事,就是這麼回事。所以「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」,我們修行沒有成功的人,舉心動念的時候,都是執著,不能與離言法性相應。

  我在這裏多說幾句,有的人發心出家,那當然就是有善根了,剛才說過:「我不歡喜過在家人的生活,那麼我出家了呢,我買一個地方,我每天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就好了。或者是我就是照著經本念一念『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……』,每一天做這個功課,我大事已畢,就這樣就好了!」當然這個也是不錯,也是好。但是你可知道,出了家的時候,你應該做這件事,要學習什麼叫離言法性,做這件事。不是你只是拿著念珠念阿彌陀佛,這樣這件事還沒做得那麼合適。我只是念經,這樣不行,這件事還沒能做得那麼合適,因爲你這樣做,你不能通達離言法性。要通達離言法性,你念《金剛經》也好,你念《法華經》也好,你念《大般若經》也好,要明白那個義,要學習那個義,然後心裏面去修習,修止觀。這樣子,你就成功了,可以得無生法忍的,是那麼回事。

  「于一切法離言法性不能了知」,就是前面這個是愚夫類、是異生類這個人,這個人沒得殊勝的出世間慧,所以他不能知道這個離言法性,不知道,也就是不通達這個第一義谛。不通達第一義谛,心裏面就是有執著。說執著呢,是說得比較恰當一點,說我心裏有煩惱,其實這事不一定,有的時候有煩惱,有的時候也無煩惱,但是這個執著你時時是有的,時時有執著,你不能夠遠離這個執著。遠離執著是要得無生法忍,得出世間慧的人,他心裏才沒有執著。

  醜叁、正明起執

  彼于一切有爲無爲見已、聞已,作如是念:此所得者,決定實有有爲、無爲。

  這是第叁科「正明起執」,心裏面執著。說是那個愚夫類,衆生類那個衆生,彼于一切有爲法、一切無爲法「見已、聞已」,他自己的智能,知識見到這個境界,或者聽同類的人講說什麼,心裏面「作如是念」:「此所得者,決定實有有爲、無爲」,都是真實的。有人贊歎我,我也認爲是真實的,你不知道那是戴高帽。有人毀辱我一句,立刻就火了,你不知道這是如幻,不知道如水中月,如鏡中像,不知道是假的。所以「此所得者,決定實有有爲、無爲」。

  醜四、隨執起說

  如其所見,如其所聞,堅固執著,隨起言說:唯此谛實,余皆癡妄。

  這是第四科「隨執起說」。如自己所見的,如自己所聽聞的,就是所學習的「堅固執著」,都是認爲是真實的,是這樣子,我這樣做是對的。「隨起言說」,隨自己所見、所聞,隨自己的分別心也會發起種種的言論。「唯此谛實,余皆癡妄」,如果有人不同意你的意見,有不同的見地,你就發火了,「唯此谛實,余皆癡妄」。

  醜五、勸彼重觀

  彼于後時應更觀察。

  這是第五科「勸彼重觀」。這個人現在這麼執著,但是他將來的時候應該再改變一下,應該重新學習,再觀察一下,有可能會轉迷起悟的。

  子二、辨悟者覺妄 (分五科)醜一、明悟人(明能悟人)

  若有衆生非愚夫類,已見聖谛,已得諸聖出世間慧,

  「若有衆生非愚夫類,已見聖谛」,這下面第二科「辨悟者覺妄」。分五科,第一科「明悟人」。「若有衆生非愚夫類」,假設有這麼一個人,他是栽培了很多的善根,不是

  那個愚夫類,異生類那種人。「已見聖谛」,哎呀!這句話可是不容易,要費多大的辛

  苦,他能夠證悟第一義谛了。「已見聖谛」這時候,當然是由外凡到內凡,這也不容易。

  由內凡的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到了見聖谛了,得無生法忍了,要經過多少年,多少個歲月,也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