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,这么譬喻。
子二、愚者执实喻 (分五科)丑一、明能执人
若诸众生愚痴、顽钝、恶慧种类,无所知晓,
这下面第二科。前面第一科幻师幻事的譬喻说完了。这下面第二科愚者执实喻,第三科是悟者觉妄喻,现在说这个愚者执实喻。
「若诸众生愚痴、顽钝、恶慧种类,无所知晓」,若是在这个世界上的这些众生,没有遇见三宝,他没有智慧,是「愚痴、顽钝」。这「愚痴、顽钝」可以做几种譬喻:就是这个一阐提,一阐提不相信善恶果报的人,就是一阐提的众生。这个「恶慧种类」,「恶慧种类」这是聪明的凡夫,就是些外道、外道这些人。或者说「愚痴」就是烦恼的体性;「顽钝」是烦恼的作用。这个烦恼有爱烦恼,愚痴的烦恼;「恶慧种类」譬喻这些有邪知见的这些人,邪知邪见比较有智慧,但是恶慧,这道理还是不附合道理的这些诸见,这是这么譬喻。恶慧的种类,是各式各样的,有常见、有断见,各式各样的知见。总而言之这二类的众生,都是「无所知晓」,不明白这个惑业苦的如幻如化的境界,都不明白,这是第一科明能执着的人,能执着的人,就是指一般的没有学习佛法的众生,是这样子。下面第二科显所执境。
丑二、显所执境
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
这是第二科,这个「叶、木、瓦砾等」这前面说过,这是指善恶业说,善业的种子、恶业的种子,就是我们内心的造作,造作了很多的业力。「上诸幻化事」,就是业力所得的这果报,所感得的果报,就是「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这些事情。
丑三、正辨起执见已,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,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。
这是第三科正辨起执,是所起的执着。「见已,闻已」,这个「见已」就是聪明的这些外道;「闻已」就是他的弟子笨的,要听别人,听他老师的讲解,见到这些事情,这些事情「作如是念」,他心里面是这样想,「此所见者,实有象身,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,所看见的这些境界,就是由内心的活动,造了很多的业力,由很多的业力得很多的果报,就是看见这些果报的事情。「实有象身、实有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,认为看见的这些正报,都是真实的,不知道都是假的,不知道。「末尼、真珠」这以下是依报的境界。正报、依报,看见这些境界,不知道都是业力的变现,都是虚妄不真实的,也更不知道是自性空的,不知道这些事情。
丑四、依(因)执起说
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
这是第四科是依执起说。「如其所见,如其所闻」,他自己有智慧,看见这些依正二报这些果报;, 「如其所闻」,这些笨的人,要听老师讲的这些人,他们虽然有聪明、有愚钝的不同,但是同样的都有坚固的执着,认为这都是真实的,不知道都是虚妄的,坚固的执着是这样子。「随起言说」,随顺他的执着,他还会向别人讲:这都是真实的。「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」,唯独他所见的这是真实的,别的人说:「那都是如幻如化啊!都是如梦啊!都是假的啊!」说那些人是愚痴人,他们说的不对。
丑五、劝彼重观
彼于后时应更观察。
这是第五科劝彼重观。这些事情认为它都是真实的,但是后来这件事都变化了、都无常了,改变了。若是真实的,为什么还会无常变化呢?所以你应该再考虑考虑,再思惟、再观察那都不是真实的啊!你应该这么样觉悟才对的,那么这是指这个我们的惑业苦的变现,就像幻术师变现、变化出来的事物似的,都是不真实的,用这样的譬喻叫我们觉悟都不是真实的。
子三、悟者觉妄喻 (分五科)丑一、明能悟人寅一、辨能悟人寅二、起悟近缘寅三、正明悟体
若有众生非愚非钝,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。
这下面是第三科悟者觉妄喻,觉悟的人知道不是真实。分五科,第一科能悟的人。
「若有众生非愚非钝,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」,若有的众生啊,他遇见佛法了,遇见佛菩萨来开导这件事。而他本身呢,多少生来有所栽培,他不愚、也不钝,爱烦恼也不是那么重,见烦恼也不是那么重,他有在佛法里面栽培的智慧。那「善慧种类,有所知晓」,照理说应该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这叫做慧;没得圣道还不能称之为慧。所以这个「非愚非钝,善慧种类」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知道喔,这些都是惑业苦的变现,都是不真实的,知道都是虚妄的,是假的。
丑二、明所悟境
于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上诸幻化事,
「草叶」呢,是所造作的善恶业的种子。「诸幻化事」呢,是业力所招感的果报。对于这些事情都知道是假的,虚妄不实的,有而不实。
这是第二科喔。一共分五科,第一科是明能觉悟的人,明能悟的人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辨能悟人,第二科是起悟的近缘,就是「非愚非钝」,这是起悟的近缘。第三科是正明悟体,正明悟体就是「善慧种类」。这是正明悟体。这是第一科明能悟人。现在第二科明所悟的境界。这下面是第三科:
丑三、正明觉悟 (分二科)寅一、明实境非有
见已,闻已,作如是念:此所见者,无实象身,无实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;
观察这些依正二报的事情,都是如幻如化的,「见已闻已作如是念」,都不是真实的,能这样子觉悟。从这个譬喻上的不真实,来觉悟现实上的境界都是不真实的,是这样的意思。这是第一科。
第一科是明实境非有,真实的境界是没有的。下边第二科:
寅二、明假境非无(分二科)卯一、正明似境非无
然有幻状迷惑眼事,
「然有幻状迷惑眼事」,这是第二科假境非无。「假」,虚妄的境界还不是没有,是有的。这个虚妄境界的非无,这依他和这个遍计执不同,遍计执连这个虚妄的境界都没有;但有虚妄的境界,那是依他起的意思。假境非无分两科,第一科正明似境非无,这个相似的境界不是没有,这是第一科。「然有幻状迷惑眼事」,可是有这个幻术现出来的形相,迷惑你的眼睛,你容易认为它是真的,所以能迷惑你的眼睛,这是似境非无。下面第二科是示迷惑之相。
卯二、示迷惑之相
于中发起大象身想,或大象身差别之想,
这是第二科,发起大象的身想,这是总说的;这个大象身的差别之想是别说的,牠有头、有身、有足、有尾,这是差别之想。
乃至发起种种财谷库藏等想,或彼种类差别之想。
这些依正二报各式各样的差别的境界,这个迷惑人的境界,令人执着的这些境界,都不是真实的。
丑四、因悟起说
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。为欲表知如是义故,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。
这下面是因悟起说,这是第四科。因为你明白这不是真实的,你也会发表你的智
慧的语言,起说。就是「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」。这个觉悟的圣者,他对人发表言论的
时候,他不像他所见的境界,去坚固执着随起言说,他不执着是真实的。所以他向人
说呢,也就是说都是不真实的。「不如所见,不如所闻,坚固执着,随起言说: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」,他不会像那些胡涂的人哪,「唯此谛实,余皆愚妄」,不会说这句话。「为欲表如是义故」,为欲表知他所觉悟的道理故,「亦于此中随起言说」,他就在他所
觉悟的这个境界、这个智能的境界,也会宣说智能的语言,来觉悟其它的一切人。
丑五、劝不重观
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。
这是第五段,劝不重观。这位圣者他将来,世间上的事情,都是无常的、幻化的,到时候就变了。变了,他原来觉悟这都是不真实的,都是随因缘变化的,所以他不须要再重新观察,他原来的觉悟,前后都是相契合的,而不须要改变思想,不须要。所以「彼于后时不须观察」。
辛六、举喻重说 (分二科)壬一、明说之由序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
我向前再重讲。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」,从这里开始讲。这以下是举譬喻来表示这件事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明说之由序」,就是刚才念的这一段文。下边第二科是「依征广说」。「依征广说」就是答复这个问题,征是问的意思。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举喻重说」。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「幻师幻事喻」。这里又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总明幻事」。又分四科,第一科「明幻师」。
壬二、依征广说 (分三科)癸一、举喻重说 (分三科)子一、幻师幻事喻 (分二科)丑一、总明幻事 (分四科)寅一、明幻师
善男子!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,
这是「明幻师」。「善男子」,这是说法的人招呼这位问法的人,称呼他为善男子。
「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」,譬如一个善于幻术的人,或者说幻术师的弟子。这个譬喻什么呢?这个「幻师,或彼弟子」实在就是譬喻我们的心,世间上一切一切的事情都是自己的心创造的,所以这个幻术师他懂得幻术,他能够变现出来很多的事情,实在就是譬喻我们的心。譬喻我们的心,但是这上面有师、有弟子。怎么样譬喻呢?师就譬喻我们的阿赖耶识,这个弟子就是前六识。
寅二、显幻处
住四衢道,
四通的道路叫四衢道。这是第二科,显变幻的地点,就是在这个地方。在这个地方「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」,积集这些东西。这个「四衢道」譬喻什么呢?就譬喻我们的识活动的地方。我们的识活动的地方,就是色受想行这四个地方。五蕴后边那个识,识在色受想行在这个地方活动,这个意思,「住四衢道」。
寅三、辨幻所依
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,
这是第三科「辨幻所依」。你凭据、你依赖什么东西,依赖什么样的力量,你能变出来很多的事情,你能变化呢?这个有幻术这个人,他也需要积集些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,他才能变幻。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