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1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第一义谛就是离言法性。

  「即于如是离言法性」,佛这样、这圣人这样子「现正等觉」之后,他就解脱了一切生死的苦恼,就得大涅槃了,佛这样成功了。一切圣者这样成功以后「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」,佛自己这样成功了,佛就有大悲心,前面是说佛有大智能,这下面就佛有大悲心。对于他自己觉悟了这个离言法性了,所以「为欲令他现等觉故」,为了想要、愿意一切众生,「令他」,他就是一切众生,也现等觉,离言法性。要度化众生怎么办呢?就是「假立名相,谓之有为」,就是方便的立出这一句话来,这叫作这是有为法。这有为法能帮助众生能够现等觉,离言法性。有这样的好处,所以佛就假施设这句话、假施设这有为法这一句话。

  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,前面是「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设句」,那为什么找这个麻烦呢?做这个事干什么呢?佛为了度化众生,能令众生现觉离言法性,为了这件事而为众生说法的,是这么意思。但是为众生说法的时候,众生他是一个凡夫,还没有得解脱啊!他听见什么法、遇到什么事情,他都是执着真实,执着真实就违背了佛的本意,是这个意思。

  这是前面第一段,释有为无二相这一科说完。下面说第二科,释无为无二相,无为也是非无为、非有为,所以叫作无二相。分二科,第一科,立三相,就和前面说那个遮三相是一样的,破除去这三相。历三科,第一科,遮无为相,又分三科。第一科是明无为是假说。

  癸二、释无为无二相 (分二科)子一、历(遮)三相 (分三科)

  丑一、遮无为相 (分三科)寅一、明无为是假说善男子,言无为者亦是本师假施设句。

  这是这位菩萨招呼这个请问法的菩萨,称之为「善男子」。「言无为者」这句话,「亦是本师假施设句」。这和前面一样,也是佛陀为了利益众生假施设的这么一句话,叫作无为,就是非因缘所生,是无生住灭,离一切相的,这是叫作无为,这是本师所假施设句,这是第一科。下面第二科,依佛假说执为实有。

  寅二、依佛假说执为实有

  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。

  这本师说法的时候,他心里面无分别住,没有执着心,是假施设一句话出来,但是在众生听来呢?「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变成有执着的事情了。现在第三科辨非实有结非无为。

  寅三、辨非实有结非无为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无为。

  那你还是你的执着了,不是无为法了!

  丑二、遮有为相

  善男子,言有为者亦堕言辞。

  这下面第二科遮有为相。解释无为的无二相里边,分三科,第一科是遮无为相,已经说过了,现在第二科遮有为相。「言有为者亦堕言辞」这和前面一样。「乃是本师假设句,若是本师假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有为」也是这样解释。这是第二科。

  丑三、遮非无为有为相

  设离无为有为,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

  下面第三科遮非无为有为相。「设离无为有为,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」,这也和前面也是一样。

  子二、释伏难示正理 (分三科)丑一、标宗总答

 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

  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,这是也是一样。前面是第一科是遮三相。下面第二科解释,释伏难示正道理。「设离无为有为,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」,也是一样。分三科。第一科是标宗总答。就是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这是丑一,这是第一科。下面第二科。

  丑二、反诘

  何等为事?

  这是第二科,下面第三科

  丑三、正说(分二科)寅一、明诸圣离名言

  谓诸圣者,以圣智、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,

  第三科正说,正式回答这个问题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明诸圣离名言故,取正等觉,这是第一科。「谓诸圣者,以圣智、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」这和前面也是一样,

  寅二、为令他故假立名相

  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谓之无为。

  这是第二科,为令他故,假立名相。这和前面意思也是一样。

  辛五、重征 (分二科)壬一、征问由序

  尔时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,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:

  这是第五科重征。重征又分二科,第一科征问的由序。就是说出来问者、答者的名字,这就叫作由序。下面是第二科是正征问

  壬二、正征问最胜子!如何此事,彼诸圣者,以圣智、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,即于如是离言法性,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或谓有为,或谓无为?

  这就正式的提出这个问题,当然这个意思就是前面是这么讲,我还是没有明白,你再给我解释、解释,是这个意思。

  辛六、举喻重说 (分二科)壬一、明说之由序

 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

  第五科是重征,现在第六科举喻重说,举出一个譬喻,重新的宣说这个道理。这里边分二科,第一科明说之由序。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」,这是由序。

  壬二、依征广说 (分三科)癸一、举喻重说 (分三科)

  子一、幻师幻事喻 (分二科) 丑一、总明幻事(分四科) 寅一、明幻师善男子!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,

  第二科依征广说,随顺他提出的问题,详细的解释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举喻重说,举出一个譬喻来,但是还是说这个道理。分出三科来,第一科是幻师幻事的譬喻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总明幻事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明幻师。

  「善男子!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」,这是举一个幻事的譬喻,第一段,先说明这个幻术师。幻术师有二个:一个是老师,一个是弟子。「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」,在这里这是一个譬喻,怎么样譬喻呢?简单的说,可以作两个解释,一个解释这个幻术师、这个老师,譬喻烦恼,譬喻我们内心的烦恼。「或者彼弟子」,彼烦恼发动的时候,有了业,造了业;或者是「如善幻师」是譬喻因,「或者彼弟子」是譬喻果,有不同的解释,这是「如善幻师,或者彼弟子」。这是第一段,第一段明幻师。第二科显幻处。

  寅二、显幻处

  住四衢道,

  这幻术师带领他的弟子,就是有这么一个大的集会,演他的幻术的这种境界,在什么地方呢?这是显幻的地点。在四衢道这个地方。这「四衢」这个「衢」,四达之路叫作「衢」,东西南北都通达的这个地方叫作衢,所以叫作四衢道,在四衢道这个地方,在这里来变现这个幻术,是这样意思,这是一个譬喻。

  若是在法上譬喻什么呢?有几种解释:若是我们凡夫这个烦恼的活动的地点,就

  在色受想行这个地方,在色受想行这叫作四识住。色受想行识这是五蕴,五蕴最后这个识,这个识在什么地方活动呢?在色受想行这地方活动,所以这四个、这四法,是这个识活动的地方,就是我们造善业也好,造恶业也好,或者是你修这个出世间的圣道也好,你就在你这个色受想行这个地方活动,所以就是四衢道。

  如果这个幻术师、幻术弟子,若是指佛菩萨说呢?佛菩萨那就在苦集灭道这个地方为我们说法,也可以这么解释。若是我们自己用功修行,那就在这个四念处这个地方,这四衢道指四念处,在四念处这里来修学圣道,这么解释。这住四衢道是第二科,第二科就是显幻处。

  寅三、辨幻所依

  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,

  下面第三科「积集草、叶、木、瓦砾等」,这是第三科辨幻所依,这是说你依靠什么东西来变这个戏呢?来唱这个戏呢?就是依止这个「草叶木瓦砾等」。

  这个「草叶木瓦砾等」这是个譬喻,譬喻什么呢?就譬喻我们这个识,这个幻术师譬喻我们的烦恼,但是也可以譬喻我们的识,譬喻我们的阿赖耶识,也譬喻我们的前六识和第七识,阿赖耶识是幻术师,其余是幻术师弟子,也譬喻这样也可以。

  这个「积集草叶木瓦砾等」,这「草叶木瓦砾」譬喻什么呢?这「草叶」柔软一点,譬喻我们做善业造成的种子,善业种子。「木瓦砾等」譬喻我们造恶业所成的种子。恶业的种子、善业的种子。我们的识在活动的时候,在色受想行识这儿活动的时候,造成了业力的种子。「积集草叶木瓦砾等」,就是我们这个识在色受想行识这儿活动的时候,就成就了、积集了很多的,或者是善业的种子、或者恶业的种子,这么解释。

  寅四、总明幻事

  现作种种幻化事业。

  这是第四科总明幻事。就是在四衢道这个地方,也就是我们的识,或者我们的烦恼和业力,在这个色受想行这个地方,造了善业或者做了恶业。「现作种种幻化事业」,什么幻化事业呢?

  丑二、别明幻事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。

  「所谓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这是四种兵,象兵的身、马兵的身、车兵的身、或者步兵的身。依据这个「草叶木瓦砾等」变现出来这个军队、变现出来这个四种军队。还变现出来「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贝、璧玉、珊瑚种种财谷库藏等身。」,变现出来这些事情。前面这个「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,就是譬喻变现出来有情、有情物。「末尼、真珠」这以下变现出来无情物。就是变现出来有情、变现出来无情。

  这是「现作种种幻化事业」这句话是总说的。下面「象身、马身、车身、步身」这一行是别说的,这就譬喻什么呢?譬喻我们这幻术师和弟子,那就是我们的识,把烦恼也在里边了,这个识有了烦恼活动的时候,栽培了很多的善恶业的种子,由这种子去得果报,就是「象身、马身」这些。这些果报,就是或者是得有情的果报,或者是无情的果报;或者是属于是善业的、或者属于恶业的果报。

  这样说呢,这个「如善幻师,或彼弟子」这是属于烦恼;「住四衢道,积集草叶木瓦砾等」,这是业力;「现作种种幻化事业,所谓象身、马身」,这是得果报,也就是苦,惑业苦,是这样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