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第一義谛就是離言法性。
「即于如是離言法性」,佛這樣、這聖人這樣子「現正等覺」之後,他就解脫了一切生死的苦惱,就得大涅槃了,佛這樣成功了。一切聖者這樣成功以後「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」,佛自己這樣成功了,佛就有大悲心,前面是說佛有大智能,這下面就佛有大悲心。對于他自己覺悟了這個離言法性了,所以「爲欲令他現等覺故」,爲了想要、願意一切衆生,「令他」,他就是一切衆生,也現等覺,離言法性。要度化衆生怎麼辦呢?就是「假立名相,謂之有爲」,就是方便的立出這一句話來,這叫作這是有爲法。這有爲法能幫助衆生能夠現等覺,離言法性。有這樣的好處,所以佛就假施設這句話、假施設這有爲法這一句話。
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,前面是「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設句」,那爲什麼找這個麻煩呢?做這個事幹什麼呢?佛爲了度化衆生,能令衆生現覺離言法性,爲了這件事而爲衆生說法的,是這麼意思。但是爲衆生說法的時候,衆生他是一個凡夫,還沒有得解脫啊!他聽見什麼法、遇到什麼事情,他都是執著真實,執著真實就違背了佛的本意,是這個意思。
這是前面第一段,釋有爲無二相這一科說完。下面說第二科,釋無爲無二相,無爲也是非無爲、非有爲,所以叫作無二相。分二科,第一科,立叁相,就和前面說那個遮叁相是一樣的,破除去這叁相。曆叁科,第一科,遮無爲相,又分叁科。第一科是明無爲是假說。
癸二、釋無爲無二相 (分二科)子一、曆(遮)叁相 (分叁科)
醜一、遮無爲相 (分叁科)寅一、明無爲是假說善男子,言無爲者亦是本師假施設句。
這是這位菩薩招呼這個請問法的菩薩,稱之爲「善男子」。「言無爲者」這句話,「亦是本師假施設句」。這和前面一樣,也是佛陀爲了利益衆生假施設的這麼一句話,叫作無爲,就是非因緣所生,是無生住滅,離一切相的,這是叫作無爲,這是本師所假施設句,這是第一科。下面第二科,依佛假說執爲實有。
寅二、依佛假說執爲實有
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。
這本師說法的時候,他心裏面無分別住,沒有執著心,是假施設一句話出來,但是在衆生聽來呢?「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變成有執著的事情了。現在第叁科辨非實有結非無爲。
寅叁、辨非實有結非無爲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無爲。
那你還是你的執著了,不是無爲法了!
醜二、遮有爲相
善男子,言有爲者亦墮言辭。
這下面第二科遮有爲相。解釋無爲的無二相裏邊,分叁科,第一科是遮無爲相,已經說過了,現在第二科遮有爲相。「言有爲者亦墮言辭」這和前面一樣。「乃是本師假設句,若是本師假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有爲」也是這樣解釋。這是第二科。
醜叁、遮非無爲有爲相
設離無爲有爲,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。
下面第叁科遮非無爲有爲相。「設離無爲有爲,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」,這也和前面也是一樣。
子二、釋伏難示正理 (分叁科)醜一、標宗總答
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。
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,這是也是一樣。前面是第一科是遮叁相。下面第二科解釋,釋伏難示正道理。「設離無爲有爲,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」,也是一樣。分叁科。第一科是標宗總答。就是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這是醜一,這是第一科。下面第二科。
醜二、反诘
何等爲事?
這是第二科,下面第叁科
醜叁、正說(分二科)寅一、明諸聖離名言
謂諸聖者,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,
第叁科正說,正式回答這個問題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明諸聖離名言故,取正等覺,這是第一科。「謂諸聖者,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」這和前面也是一樣,
寅二、爲令他故假立名相
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相,謂之無爲。
這是第二科,爲令他故,假立名相。這和前面意思也是一樣。
辛五、重征 (分二科)壬一、征問由序
爾時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,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:
這是第五科重征。重征又分二科,第一科征問的由序。就是說出來問者、答者的名字,這就叫作由序。下面是第二科是正征問
壬二、正征問最勝子!如何此事,彼諸聖者,以聖智、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,即于如是離言法性,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相,或謂有爲,或謂無爲?
這就正式的提出這個問題,當然這個意思就是前面是這麼講,我還是沒有明白,你再給我解釋、解釋,是這個意思。
辛六、舉喻重說 (分二科)壬一、明說之由序
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:
第五科是重征,現在第六科舉喻重說,舉出一個譬喻,重新的宣說這個道理。這裏邊分二科,第一科明說之由序。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」,這是由序。
壬二、依征廣說 (分叁科)癸一、舉喻重說 (分叁科)
子一、幻師幻事喻 (分二科) 醜一、總明幻事(分四科) 寅一、明幻師善男子!如善幻師,或彼弟子,
第二科依征廣說,隨順他提出的問題,詳細的解釋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舉喻重說,舉出一個譬喻來,但是還是說這個道理。分出叁科來,第一科是幻師幻事的譬喻。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總明幻事。分四科,第一科是明幻師。
「善男子!如善幻師,或彼弟子」,這是舉一個幻事的譬喻,第一段,先說明這個幻術師。幻術師有二個:一個是老師,一個是弟子。「如善幻師,或彼弟子」,在這裏這是一個譬喻,怎麼樣譬喻呢?簡單的說,可以作兩個解釋,一個解釋這個幻術師、這個老師,譬喻煩惱,譬喻我們內心的煩惱。「或者彼弟子」,彼煩惱發動的時候,有了業,造了業;或者是「如善幻師」是譬喻因,「或者彼弟子」是譬喻果,有不同的解釋,這是「如善幻師,或者彼弟子」。這是第一段,第一段明幻師。第二科顯幻處。
寅二、顯幻處
住四衢道,
這幻術師帶領他的弟子,就是有這麼一個大的集會,演他的幻術的這種境界,在什麼地方呢?這是顯幻的地點。在四衢道這個地方。這「四衢」這個「衢」,四達之路叫作「衢」,東西南北都通達的這個地方叫作衢,所以叫作四衢道,在四衢道這個地方,在這裏來變現這個幻術,是這樣意思,這是一個譬喻。
若是在法上譬喻什麼呢?有幾種解釋:若是我們凡夫這個煩惱的活動的地點,就
在色受想行這個地方,在色受想行這叫作四識住。色受想行識這是五蘊,五蘊最後這個識,這個識在什麼地方活動呢?在色受想行這地方活動,所以這四個、這四法,是這個識活動的地方,就是我們造善業也好,造惡業也好,或者是你修這個出世間的聖道也好,你就在你這個色受想行這個地方活動,所以就是四衢道。
如果這個幻術師、幻術弟子,若是指佛菩薩說呢?佛菩薩那就在苦集滅道這個地方爲我們說法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若是我們自己用功修行,那就在這個四念處這個地方,這四衢道指四念處,在四念處這裏來修學聖道,這麼解釋。這住四衢道是第二科,第二科就是顯幻處。
寅叁、辨幻所依
積集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,
下面第叁科「積集草、葉、木、瓦礫等」,這是第叁科辨幻所依,這是說你依靠什麼東西來變這個戲呢?來唱這個戲呢?就是依止這個「草葉木瓦礫等」。
這個「草葉木瓦礫等」這是個譬喻,譬喻什麼呢?就譬喻我們這個識,這個幻術師譬喻我們的煩惱,但是也可以譬喻我們的識,譬喻我們的阿賴耶識,也譬喻我們的前六識和第七識,阿賴耶識是幻術師,其余是幻術師弟子,也譬喻這樣也可以。
這個「積集草葉木瓦礫等」,這「草葉木瓦礫」譬喻什麼呢?這「草葉」柔軟一點,譬喻我們做善業造成的種子,善業種子。「木瓦礫等」譬喻我們造惡業所成的種子。惡業的種子、善業的種子。我們的識在活動的時候,在色受想行識這兒活動的時候,造成了業力的種子。「積集草葉木瓦礫等」,就是我們這個識在色受想行識這兒活動的時候,就成就了、積集了很多的,或者是善業的種子、或者惡業的種子,這麼解釋。
寅四、總明幻事
現作種種幻化事業。
這是第四科總明幻事。就是在四衢道這個地方,也就是我們的識,或者我們的煩惱和業力,在這個色受想行這個地方,造了善業或者做了惡業。「現作種種幻化事業」,什麼幻化事業呢?
醜二、別明幻事所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、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。
「所謂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」這是四種兵,象兵的身、馬兵的身、車兵的身、或者步兵的身。依據這個「草葉木瓦礫等」變現出來這個軍隊、變現出來這個四種軍隊。還變現出來「末尼、真珠、琉璃、螺貝、璧玉、珊瑚種種財谷庫藏等身。」,變現出來這些事情。前面這個「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」,就是譬喻變現出來有情、有情物。「末尼、真珠」這以下變現出來無情物。就是變現出來有情、變現出來無情。
這是「現作種種幻化事業」這句話是總說的。下面「象身、馬身、車身、步身」這一行是別說的,這就譬喻什麼呢?譬喻我們這幻術師和弟子,那就是我們的識,把煩惱也在裏邊了,這個識有了煩惱活動的時候,栽培了很多的善惡業的種子,由這種子去得果報,就是「象身、馬身」這些。這些果報,就是或者是得有情的果報,或者是無情的果報;或者是屬于是善業的、或者屬于惡業的果報。
這樣說呢,這個「如善幻師,或彼弟子」這是屬于煩惱;「住四衢道,積集草葉木瓦礫等」,這是業力;「現作種種幻化事業,所謂象身、馬身」,這是得果報,也就是苦,惑業苦,是這樣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