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1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讲过、在这里也讲过。

  我讲过是讲过,你若不再忆念、你不再思惟,就是忘记了,我现在虽然说:「一切法的

  本性是没有的」,这也就是这一句话而已,你还感觉不到这个无有,感觉不到这个「空」

  的意思,你不能有感觉。

  我现在再重说,我们现在是在房子里边。我刚才说:「我说我重说我以前说过的这个话」。我们现在事实上,我们是在房子里面住,不是在房子外边,但是你现在这样想:「你不在房子里边,你是在房子外边」,我说这句话是假想,假想你现在在房子外边坐,

  在房子外边。在房子外边的空旷的地方。你假想你在那个地方,随你意,你愿意坐着

  也好、愿意站在那也好,假想在那里;但是你不要想你在房子这里,假想你在房子外边。我希望你们按照我的这句话,就是这样想,你不要只是听懂这句话,你就照我这句话这样观想,你在外面那个空旷的地方。在那个地方的时候,你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受想行识,那个地方什么也没有,一个空旷的在那里。在那里你就想啊,你的身体是在房子里头,在屋子里边的,你这样想:「在那里什么也没有,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受想行识,是个无的境界」。

  这句话正好就是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的意思,正是这个意思。这个我的眼耳鼻舌身意,我的色受想行识是因缘所有,这个因缘所有的这个身体,现在是在房子里边,我在外边,外边是无眼耳鼻舌身意、无色受想行识的,是这么一个境界。这么一个境界的时候,这有什么意思呢?为什么要这么想呢?

  我们读《中观论》的时候,它常说:「因缘所生法,它是自性空」,叫作自性空。这「自性空」怎么讲?这自性是对他性说的;这个身体是他性有,就是依他起。我们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又不同,就是依据父母的帮助,加上自己的业力,才有身体,这是依他有。你若是不靠他,你自己是无有少法可得,那么就像你现在在假想你在外边,什么也没有。这个时候是无色受想行识、无眼耳鼻舌身意,是无所有的,那就叫作「自性空」,就是这么意思。每一个人都是这样子,每一法也都是这样子,这个世界也是自性空,它也是因缘有,它也自性是无有的,都是自性空,就是这么回事。那每一法都没有的,每一法都是本性空的。

  现在佛说:「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」,由这个「假施设」,就是你的业力假施设出来有一个眼耳鼻舌身意,假施设出来一个色受想行识,是这么意思。说「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」。说我原来我有了身体,我自性空,是没有这个身体;但是有!是假施句,就是你的业力假施的,「假施句」这个地方还没有名字,佛陀告诉你:「此是色、此是受想行识、此是眼、此是耳鼻舌身意」,就假施设一个名句,假施出这么一句话来,就是这么意思,说「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」。

  刚才说这个观,做出世观啊,假设你有止的力量,你还有观的力量呢,你得无生法忍的能力,就开始有一点了。什么叫作「自性空」?就是刚才在讲的,就是一切法都是这样自性空。「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」,这个「假施设」呢,有二种:假施设这件事、假施设这个言句,这是二种。现在这里应该包括这两句话、二种,「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」。所以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的一个名句、一个名言,就是这么回事。若是说是不假设这个言句,只有那个假施的事,而那个事也不真实的。这是第一科遮有为相分三科,第一科明有为是佛假说的。下面第二科。

  寅二、辨异生等执假为实

  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。

  这是第二科辨异生等执假为实。「若是本师假施设句」,我们的老师他为了开导我们,他假设这么一个句,此是色、此是受想行识、此是眼耳鼻舌身意,各式各样假施的言句。「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,我们听见了这句话呢?因为我们只是听见这句话啊!我们这个闻慧还不具足,更没有思慧和修慧啊!所以我们就是执着,就「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。佛的这个言辞所说的是假施设,我们在这里是普遍地执着,认为是真实的,不是假施设,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是这样的意思,这是第二科辨异生等执假为实,是这样讲。

  「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,就是佛只是说这么一句话,听到我们耳朵里,入到我们心里面,就执着是真实的了,就是我们不知道它是本性空。就是我们有二个不知道:一个是不知道本性是无眼耳鼻舌身意,毕竟空寂的,不知道;也不知道都是假施设的。这是第二科,下面是第三科。

  寅三、辨非实有结非有为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,即是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有为。

  这是第三科。第三科是辨非实有结非有为。「若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,这个佛假施设这一句话呢,听到我们的心里面呢,我们就在这里执着,那就认为是究竟的了,认为它是真实的。究竟是真实的意思,就认为它是真实的。这个「种种遍计言辞所说」,那不只是一样事,各式各样的事,我们都认为是真实的。认为是真实的,原来是佛是假施设,这「有为」是假施设,是虚妄地,但是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我们认为真实是不对的,是「不成实故」,不是真实的,所以也不是真实的有为法,「非是有为」,不是真实的有为法。这是第三科遮有为,这一段遮有为说完了。这有为法是虚妄地,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认为是真实的是错误的,不是真实的有为,是这样意思。下面第二科遮无为。

  丑二、遮无为

  善男子!言无为者亦堕言辞

  这二科遮无为,说无为法呢,说无为呢?「亦堕言辞」,也是系属于,也是佛本师假施设句。「若是本师假施设句,即是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。若是「遍计所集言辞所说」,即是「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,非是无为。」和前面有为是一样的,也是

  这样说。这是第二科遮无为,下面第三科遮非有为非无为相。

  丑三、遮非有为非无为相

  设离有为无为少有所说,其相亦尔。

  这是第三科。「设离有为无为」,前面也是遮有为了、也遮无为了,都不是真实的。但是我们众生的执着心非要执着不可,把有为、无为破了,另外又执着。假设是离开了有为、离开了无为,另外「少有所说」的,那也是亦堕「本师假设句」,也是「遍计言辞所说」,即是「究竟种种遍计言辞所说,不成实故」,也是这样破,也破除去这句话。

  这个在《圆测疏》上就提到这个犊子部。小乘佛法里面有二十部派,其中有个犊子部。犊子部他执着五法藏,五法藏就是有过去世的法藏、现在世、未来世这三世的法藏,三世就是有为法,这是三法藏。再加上无为法藏,这是第四个;还有个第五个法藏,就是不可说。这个不可说什么意思呢?就是他执着有个我,执着有常住的真我,但是不能这么说,所以叫作不可说。那个不可说呢!怎么叫不可说这个我是三世的有为法,也不可说是非三世的无为法,不可说,这叫作「少有所说」,是这个意思说的。如果你执着有我而是不可说的话,也一样,也是假施设句,也都是不真实的,是这样意思。这是破了这三种。

  子二、释通伏难示正道理 (分三科)丑一、标宗总答

  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。

  这是第二科释通伏难示正道理。第一科是遮三相,现在第二科,释通伏难示正道理,这意思这里面有个伏难,伏者藏也,藏在里面有一个问题,隐藏在里边。这个问题是什么呢?即然这个有为无为、非有为非无为,都是假说的,你说了以后我们就执着,那根本你不要说就好了嘛!何必多这么一条麻烦呢?这里有这么一个难问。

  现在说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,这个是本师假施设句。本师的假施施设句「有为无为、非有为非无为」,这是本师假设的。为什么要假施设呢?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,不是没有原因去说这句话的。说这句话,假施设这些语言是有原因才宣说的。

  丑二、菩萨反诘

  何等为事?

  有什么原因,你说说我听听,就是这么意思。这是第一科是标宗总答,「然非无事而有所说」这句话是标宗总答,就是立出来这个理由,总答这个问题,就是有原因才说出来的。第二科,菩萨反诘,提出问题的菩萨,就问这个回答的菩萨有什么理由?就这样问。下面第三科,菩萨正说,就回答这个菩萨,正式解答这个问题。

  丑三、菩萨正说谓诸圣者,以圣智圣见离名言故,现正等觉,即于如是离言法性;为欲令他现等觉故,假立名相,谓之有为。

  这是这么回答。这个回答是这样说:「谓诸圣者」,就是已经断惑证真的圣人,断除这一切烦恼,有无漏的戒定慧,没有这个染污法的污染,这是圣人。圣人他和我们凡夫不一样,他有「圣智」、有「圣见」。「圣智圣见」都是离名言的,这个「智」是当个决择讲,或者是当一个决断讲。「见」当个推求讲。但是我在想是「离名言」,有名言心才能推求,有名言你心里面就可以分别,推求还是内心的分别的意思。所以现在这个地方「圣智圣见」都是无分别的意思,这个圣见就是这个无分别的智慧,能照见第一义谛、照见那个离言法性的时候,是无分别的境界,就叫作智、就叫作见。智也是无分别的意思,通达第一义谛,智当通达讲,通达第一义谛叫作圣见,但是这个通达是无分别,所以叫作见,或者这么说。

  「离名言故」,圣见也好、圣智也好,他去照见这个第一义谛是无分别的。名即是言,你要说话,非要有名才能说话,所以名就是言,现在离名言,就是不说话。有名言,你内心就有分别;离名言,内心也没有分别,就是内心也无分别,但是也不说话。就是你的圣智智见,照见第一义谛的时候,是无分别的,离名言是无分别的意思。圣人所以成为圣人,就是他和第一义谛相契合了,相契合的时候是没有名言的。

  是「现正等觉」,这个时候他也不是过去,也不是末来,就是现在,他现觉、等觉第一义谛,是这个意思,这叫作现觉、等觉。这个等觉第一义谛,而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