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1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講過、在這裏也講過。

  我講過是講過,你若不再憶念、你不再思惟,就是忘記了,我現在雖然說:「一切法的

  本性是沒有的」,這也就是這一句話而已,你還感覺不到這個無有,感覺不到這個「空」

  的意思,你不能有感覺。

  我現在再重說,我們現在是在房子裏邊。我剛才說:「我說我重說我以前說過的這個話」。我們現在事實上,我們是在房子裏面住,不是在房子外邊,但是你現在這樣想:「你不在房子裏邊,你是在房子外邊」,我說這句話是假想,假想你現在在房子外邊坐,

  在房子外邊。在房子外邊的空曠的地方。你假想你在那個地方,隨你意,你願意坐著

  也好、願意站在那也好,假想在那裏;但是你不要想你在房子這裏,假想你在房子外邊。我希望你們按照我的這句話,就是這樣想,你不要只是聽懂這句話,你就照我這句話這樣觀想,你在外面那個空曠的地方。在那個地方的時候,你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受想行識,那個地方什麼也沒有,一個空曠的在那裏。在那裏你就想啊,你的身體是在房子裏頭,在屋子裏邊的,你這樣想:「在那裏什麼也沒有,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受想行識,是個無的境界」。

  這句話正好就是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的意思,正是這個意思。這個我的眼耳鼻舌身意,我的色受想行識是因緣所有,這個因緣所有的這個身體,現在是在房子裏邊,我在外邊,外邊是無眼耳鼻舌身意、無色受想行識的,是這麼一個境界。這麼一個境界的時候,這有什麼意思呢?爲什麼要這麼想呢?

  我們讀《中觀論》的時候,它常說:「因緣所生法,它是自性空」,叫作自性空。這「自性空」怎麼講?這自性是對他性說的;這個身體是他性有,就是依他起。我們人間的人和天上的人又不同,就是依據父母的幫助,加上自己的業力,才有身體,這是依他有。你若是不靠他,你自己是無有少法可得,那麼就像你現在在假想你在外邊,什麼也沒有。這個時候是無色受想行識、無眼耳鼻舌身意,是無所有的,那就叫作「自性空」,就是這麼意思。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子,每一法也都是這樣子,這個世界也是自性空,它也是因緣有,它也自性是無有的,都是自性空,就是這麼回事。那每一法都沒有的,每一法都是本性空的。

  現在佛說:「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」,由這個「假施設」,就是你的業力假施設出來有一個眼耳鼻舌身意,假施設出來一個色受想行識,是這麼意思。說「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」。說我原來我有了身體,我自性空,是沒有這個身體;但是有!是假施句,就是你的業力假施的,「假施句」這個地方還沒有名字,佛陀告訴你:「此是色、此是受想行識、此是眼、此是耳鼻舌身意」,就假施設一個名句,假施出這麼一句話來,就是這麼意思,說「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」。

  剛才說這個觀,做出世觀啊,假設你有止的力量,你還有觀的力量呢,你得無生法忍的能力,就開始有一點了。什麼叫作「自性空」?就是剛才在講的,就是一切法都是這樣自性空。「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」,這個「假施設」呢,有二種:假施設這件事、假施設這個言句,這是二種。現在這裏應該包括這兩句話、二種,「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」。所以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的一個名句、一個名言,就是這麼回事。若是說是不假設這個言句,只有那個假施的事,而那個事也不真實的。這是第一科遮有爲相分叁科,第一科明有爲是佛假說的。下面第二科。

  寅二、辨異生等執假爲實

  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。

  這是第二科辨異生等執假爲實。「若是本師假施設句」,我們的老師他爲了開導我們,他假設這麼一個句,此是色、此是受想行識、此是眼耳鼻舌身意,各式各樣假施的言句。「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,我們聽見了這句話呢?因爲我們只是聽見這句話啊!我們這個聞慧還不具足,更沒有思慧和修慧啊!所以我們就是執著,就「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。佛的這個言辭所說的是假施設,我們在這裏是普遍地執著,認爲是真實的,不是假施設,我們認爲是真實的,是這樣的意思,這是第二科辨異生等執假爲實,是這樣講。

  「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,就是佛只是說這麼一句話,聽到我們耳朵裏,入到我們心裏面,就執著是真實的了,就是我們不知道它是本性空。就是我們有二個不知道:一個是不知道本性是無眼耳鼻舌身意,畢竟空寂的,不知道;也不知道都是假施設的。這是第二科,下面是第叁科。

  寅叁、辨非實有結非有爲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,即是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有爲。

  這是第叁科。第叁科是辨非實有結非有爲。「若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,這個佛假施設這一句話呢,聽到我們的心裏面呢,我們就在這裏執著,那就認爲是究竟的了,認爲它是真實的。究竟是真實的意思,就認爲它是真實的。這個「種種遍計言辭所說」,那不只是一樣事,各式各樣的事,我們都認爲是真實的。認爲是真實的,原來是佛是假施設,這「有爲」是假施設,是虛妄地,但是我們認爲是真實的,我們認爲真實是不對的,是「不成實故」,不是真實的,所以也不是真實的有爲法,「非是有爲」,不是真實的有爲法。這是第叁科遮有爲,這一段遮有爲說完了。這有爲法是虛妄地,我們認爲是真實的,認爲是真實的是錯誤的,不是真實的有爲,是這樣意思。下面第二科遮無爲。

  醜二、遮無爲

  善男子!言無爲者亦墮言辭

  這二科遮無爲,說無爲法呢,說無爲呢?「亦墮言辭」,也是系屬于,也是佛本師假施設句。「若是本師假施設句,即是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。若是「遍計所集言辭所說」,即是「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,非是無爲。」和前面有爲是一樣的,也是

  這樣說。這是第二科遮無爲,下面第叁科遮非有爲非無爲相。

  醜叁、遮非有爲非無爲相

  設離有爲無爲少有所說,其相亦爾。

  這是第叁科。「設離有爲無爲」,前面也是遮有爲了、也遮無爲了,都不是真實的。但是我們衆生的執著心非要執著不可,把有爲、無爲破了,另外又執著。假設是離開了有爲、離開了無爲,另外「少有所說」的,那也是亦墮「本師假設句」,也是「遍計言辭所說」,即是「究竟種種遍計言辭所說,不成實故」,也是這樣破,也破除去這句話。

  這個在《圓測疏》上就提到這個犢子部。小乘佛法裏面有二十部派,其中有個犢子部。犢子部他執著五法藏,五法藏就是有過去世的法藏、現在世、未來世這叁世的法藏,叁世就是有爲法,這是叁法藏。再加上無爲法藏,這是第四個;還有個第五個法藏,就是不可說。這個不可說什麼意思呢?就是他執著有個我,執著有常住的真我,但是不能這麼說,所以叫作不可說。那個不可說呢!怎麼叫不可說這個我是叁世的有爲法,也不可說是非叁世的無爲法,不可說,這叫作「少有所說」,是這個意思說的。如果你執著有我而是不可說的話,也一樣,也是假施設句,也都是不真實的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破了這叁種。

  子二、釋通伏難示正道理 (分叁科)醜一、標宗總答

  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。

  這是第二科釋通伏難示正道理。第一科是遮叁相,現在第二科,釋通伏難示正道理,這意思這裏面有個伏難,伏者藏也,藏在裏面有一個問題,隱藏在裏邊。這個問題是什麼呢?即然這個有爲無爲、非有爲非無爲,都是假說的,你說了以後我們就執著,那根本你不要說就好了嘛!何必多這麼一條麻煩呢?這裏有這麼一個難問。

  現在說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,這個是本師假施設句。本師的假施施設句「有爲無爲、非有爲非無爲」,這是本師假設的。爲什麼要假施設呢?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,不是沒有原因去說這句話的。說這句話,假施設這些語言是有原因才宣說的。

  醜二、菩薩反诘

  何等爲事?

  有什麼原因,你說說我聽聽,就是這麼意思。這是第一科是標宗總答,「然非無事而有所說」這句話是標宗總答,就是立出來這個理由,總答這個問題,就是有原因才說出來的。第二科,菩薩反诘,提出問題的菩薩,就問這個回答的菩薩有什麼理由?就這樣問。下面第叁科,菩薩正說,就回答這個菩薩,正式解答這個問題。

  醜叁、菩薩正說謂諸聖者,以聖智聖見離名言故,現正等覺,即于如是離言法性;爲欲令他現等覺故,假立名相,謂之有爲。

  這是這麼回答。這個回答是這樣說:「謂諸聖者」,就是已經斷惑證真的聖人,斷除這一切煩惱,有無漏的戒定慧,沒有這個染汙法的汙染,這是聖人。聖人他和我們凡夫不一樣,他有「聖智」、有「聖見」。「聖智聖見」都是離名言的,這個「智」是當個決擇講,或者是當一個決斷講。「見」當個推求講。但是我在想是「離名言」,有名言心才能推求,有名言你心裏面就可以分別,推求還是內心的分別的意思。所以現在這個地方「聖智聖見」都是無分別的意思,這個聖見就是這個無分別的智慧,能照見第一義谛、照見那個離言法性的時候,是無分別的境界,就叫作智、就叫作見。智也是無分別的意思,通達第一義谛,智當通達講,通達第一義谛叫作聖見,但是這個通達是無分別,所以叫作見,或者這麼說。

  「離名言故」,聖見也好、聖智也好,他去照見這個第一義谛是無分別的。名即是言,你要說話,非要有名才能說話,所以名就是言,現在離名言,就是不說話。有名言,你內心就有分別;離名言,內心也沒有分別,就是內心也無分別,但是也不說話。就是你的聖智智見,照見第一義谛的時候,是無分別的,離名言是無分別的意思。聖人所以成爲聖人,就是他和第一義谛相契合了,相契合的時候是沒有名言的。

  是「現正等覺」,這個時候他也不是過去,也不是末來,就是現在,他現覺、等覺第一義谛,是這個意思,這叫作現覺、等覺。這個等覺第一義谛,而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