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如如理能生出一切法来,能生出无量义来,这无分别的境界,能够演变出来无量无边的佛法,所以叫作「法藏」,但是它又离一切相的。这个「一切法藏」也就是诸法如,它是「无变异故」,没有差别的,若有变异就是有差别了。故「名为如如」,这个有为法是有生灭变化,无为法是没有生灭变化,是「无变异」,那就是「如如」,「一切法藏」就是「如如」,就是一切法都是「如」。
「无颠倒故,名为实际」,这个「如如」,是没有颠倒的,我们虚妄分别是颠倒,「如如」上没有这一切颠倒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实际」。没有颠倒的无分别的境界是真实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实际」。「过一切相故,名为寂灭」,超过一切分别相,那就是离一切相,所以叫作「寂灭」。
「圣人行处,无分别智境界故,名第一义」,圣人的无分别智的境界,圣人的心所行的境界是无分别智的境界,故名叫作「第一义」,就是最殊胜的。「阿难,是如来界,非有非无、不染不净、自性清净。」这结束这一段文。这是《无上依经》,佛招呼阿难,这佛的境界,不可以分别他是有,也不可以分别他是无。也不是分别的染污的境界,也不是分别的清净的境界,它本身离一切分别,名之为自性清净。
「此经下云:佛说离言无二义甚深,非愚之所行」,这个经下面的文说,佛说这个离言的境界是无差别的,是特别的甚深,不是愚人的分别心所行的境界。「故知离言真如为体。」
「问:若尔《大品》所说如何会释?」若是这样解释这一段文,那《大品般若经》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》所说的道理,和这一段文,怎么样会合解释呢?「故二十九云:」,所以《大品般若经》上说:「须菩提白佛言:何等是有法?何等是无法?佛言:二是有法;不二是无法」,佛说有差别的就是有所得法,「不二」是无差别,无差别的境界是无所得的境界。
「《大智度论》九十五云:二法名各各别相」,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别相,此法和彼法不同,这就是别相。「不二法名一空相」,无差别的境界就叫作「一空相」,这个空就是没有我们所分别的境界。「以是一空相破各各别相」,以无所得境相,来破除各各有所得的差别相。「又《大品经》二十九云:诸法平等,所谓无相」,「诸法平等」一切法无差别,就
是「无相」,这个「无相」就是没有我们所分别的那个相,我们认为这个法是平等相,
实在那个法本身上,平等相是不可得,我们说它平等相,是你内心分别它是平等,你
内心一分别,平等即非平等了。所谓「无相」。「须菩提白佛言:是平等为是有为法?
为无为法呢?佛言:非有为法非无为法。何以故?」,什么理由是这样呢?「离有为法,
无为法不可得」,若没有有为法的时候,无为法也是不可得的,这和前面文道理一样。「离无为法、有为法」也是「不可得」的,因为它们是相对的。「须菩提,是有为性、
无为性,是二法不合、不散」,这两件事,有为法和无为法这两件事,也不合在一起,
也不是分开的,就是没有有为法,无为法也不可得,所以「是二法不合不散」,「无色、
无形、无对、一相」,没有色,其它的受想行识,也没有形。「无对,一相」,没有此法
和彼法相对这件事。没有这一切法,就是「一相」了,其实「一相」就是「无相」的
意思。
这「无相」可以作两个解释:一个是那件事没有你分别的那个相;你分别它是白
的,你分别它是黑的、是长、是短、是高、是低,这个长短高低是你内心的分别,那
件事上没有这件事,所以叫作「无相」。「佛以世谛故说,非以第一义故」,这样讲,说
那件事是无相,这还约世俗谛上来解释的,不是约第一义谛来说,若是约第一义谛来
说,「无相」也是不可讲的。「具说如彼」,如彼《摩诃般若波罗密经》。
「解云:此胜义谛,用如为体」,这个「解云」就是圆测法师他说了,「此胜义谛,
用如为」它的「体」,什么叫作「胜义谛」?就是「诸法如」是胜义谛。「而言无者,
以遣所执故说无言」,而言说这一切法「无相」,说「无」者,是「遣所执故」,来破除
去你的执着心,你执着它是无,你那个无也是不对的。「故说无言」,所以说「无相」,
就是破除你的执着,叫作「无」。
「据实非无故」,若是根据诸法实相来说,你说有不对,说无也是不对的,「故下经
云: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者,通据三性,密意说无」,说一切诸法都没有自性,它本身是
无言,它没说它是白,也没说它是黑,也没说它是有、是无;我们就分别,它是「无
相」,那都是不对的。说「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者,通据三性,密意说无」,这是通据遍
计所执、依他起、圆成实,密意说,那里面有一个深意,说是「无」,是这个意思。「非
实全无」,不是真实的,它是「无」,那个「无」是我们心的分别,是这么意思。
「此一切法无二观门,即是唯识性观」,这一切法都是无差别的境界,这个无差别
是一个门,从这个门入进去,是离一切分别相的,这就叫作「唯识性」的止「观」。
「或三中圆成实观」,「三中圆成实观」,就是遍计执也是观,依他起也是观,圆成
实也是观。而这里面说「三中」,单独指圆成实观。
「三无性中胜义无自性观」,胜义无自性,遍计执是无性,依他起是无性,圆成实
也是无性。无性中,胜义无自性观是最圆满的。
「真谛师云:即是分别无相观」,实在这个意思,说三性有三观,实在只是一个「分
别无相观」,就是遍计所执无相观。「或依他无性观,义如别章」,或者说依他起无性观,「此中应说不二法门、八不中道」,说这个《维摩经》的不二法门,或者说是《中观论》的八不中道,这样讲和这个意思都是通的,但是这里面不解释了。这不二法门,八不
中道,其它的地方有解释,这里不解释了。
辛三、菩萨征问(分二科)壬一、标问答者
如理请问菩萨,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:
这是第三段「菩萨征问」第三段,前面的两段,我们学习过了,这第三段啊,菩萨再问;菩萨征问分二科,第一科是标问答者,第二科是乘前征问。「如理请问菩萨」,这是标出来问者,这位菩萨他请问,请问谁呢?「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」,还是问这位菩萨,这是把问者和答者标出来。
壬二、乘前征问
最胜子,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?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?
下面是第二科乘前征问,就是因前面的标,而这里正式地提出来所问的问题。
「最胜子,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?」,这是这个请问的这位菩萨,赞叹那个回答
的那位菩萨名之为最胜子。「最胜」是佛是最殊胜的,佛有无量无边的胜德,他是佛的
弟子,所以「最胜子」,或者说他有胜德,称之为「最胜子」。
「如何有为非有为非无为?」前面你说:「有为也是非有为非无为」,这个道理我还
不明白,怎么叫作有为非有为非无为呢?请你再解释解释我听,这是提出一个问题。
下面呢,「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?」,前面说无为,怎么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呢?要请
你再解释给我听,提出这么二个问题,那么这是提出来问题。
辛四、广释 (分二科)壬一、明说之由序
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
下面是第四科广释,就是详细地解释:这个不是有为也不是无为,不是无为也不是有为的道理。广释这里分二科,第一科、明说的由序,前面先有一个序,没有直接说到解释,就是这几句话「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」,这几句话就是序。下面第二科就是依问正答。
壬二、依问正答 (分二科)癸一、释有为无二相 (分二科)
子一、遮三相 (分三科)丑一、遮有为相 (分三科) 寅一、明有为是佛假说
善男子!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设句。
回答这一科里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释有为无二相,就是先解释这个问题。这一科
里面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遮三相,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遮有为相,就是破除去这个有
为相的真实性。又分三科,第一科是明有为是佛假说,它怎么不真实呢?是方便假立
名言这样表示的,所以它不是真实。
「善男子」这是那个回答的菩萨说:「言有为者,乃是本师假施」的一个言「句」。
前面解释过,这有为就是一切因缘生法,那么叫作「有为法」,它是有生灭变化的。「乃
是本师假施设句」,说这句话是本师方便安立的一句话。
这个「本师」,在《圆测疏》上的解释:第一种解释,就是劫初的时候,这「劫初」
这句话呢,有成、住、坏、空四个劫,应该是住劫之初。这个世界成就了以后,有众
生在这个世界上居住了,那个住的之初、开始的时候,那个时候这个世界上也有外道,
那个外道是很聪明的人,他也会说出这句话的,说是这些「有为法」这句话,他假施
设的,那么这是一种解释。第二种解释呢,是指我们的释迦牟尼佛说的。释迦牟尼佛
说:「一切法里面有一类法,是属于有为法,就是因缘所生法」而这件事呢,这一切法
严格地说,都是毕竟空寂地,是没有,但是本师假施设成有为法,对我们这样子开示,
所以叫「假施设」的一句话。
这个「假施设」这一句话,我想我们再多说几句好不好?多说几句喔!我们根据
这个《中观论》来说,《中观论》说是:「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,亦名为假名,亦名
为中道义」。「因缘所生法,我说即是空」这个「空」,就是没有这件事。没有这件事,
怎么有这件事呢?是因缘有的,就是这么意思。我们这么讲,应该就算是讲完了,这
个道理就是讲完了,但是我感觉虽然是讲完了,但是我们还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意思,
感觉不出来有什么意味,我以前应该是在这里讲过,我在北院也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