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即是遍计所执」,遍计所执
的一切法。「由彼所执无实法故」,由那个人的执着,执着的都是错误的,不契合那个
真实法的境界。「故不可说」,所以这个是错误的境界,不可说。这就是根本是没有这
件事,「故不可说」。「及无二相」,也没有那有为相和无为相。「有为既非有为无为,无
为亦尔」,这是错误的执着嘛,所以那有为既然不是有为和无为。无为法,也不是无为,也不是有为,也是这样子。「以所执故,不可说为有为无为也」,因为你执着的那个有为和无为,那就是没有有为,也没有无为,因为所执着的是错误的,就像执着那个蛇,那个蛇是没有的。
「故下经云:坚固执着,决定实有,有为无为,故知有为无为皆所执也」,这一品的下文,有这样的说法:「坚固执着」,我们凡夫圣道没有成功的时候,都是有执着心,这坚固的执着决定是有「实有的有为」,「实有的无为」。这正好是执着的意思。「故知有为无为皆所执也」,都是所执着的境界。
「一云、此处有为无为皆是依他有为无为」,前面是一种解释。下面这是第二种「一云」,此处说有为、说无为,皆是指依他起说的有为、无为。「故下经云:唯有分别所起行相」,就是有为是我们分别心现出的行相,无为也是我们分别心现出的行相,这就叫作「依他起」,就是依心分别而现起的。「为遣所执有为无为,故作此说」,这个说法,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为了破除去我们执着的有为无为,所以这么说,是「分别所起行相」,这是破除我们心的执着,所以这么说的。「是中,有为非有为非无为,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也」,就是破除我们内心的执着。这是第二个说法。
「一云、是中有为者,依他起性诸有为法」,这是第三个说法。「是中」说有为法,是指什么说的呢?,是「依他起性诸有为法」,是因缘所生的一切法,那就是依他起了。
「言非有为非无为者,即非遍计所执有为无为」,文上说有为法、非有为非无为,这话什么意思呢?「即非遍计执」,就这个有为法不是遍计执的那个有为,也不是遍计执的无为,这么解释。「此中意说,依他起上遣所执性有为无为,所显真如为胜义谛」,这一段文的用意是怎么说的呢?说依他起上,就是因缘所生法的上面,破除去所执性的有为,破除去所执性的无为,把这有为无为破除去了,所显的真如为胜义谛。把所执的有为无为破除去以后,显示出来的境界,就叫作真如,那就是胜义谛。「如说依他起上无所执性为圆成实」,就像经上说的,依他起上,因缘所生法上面,没有所执着的,那才是圆成实。「不取依他以为圆成」,不是说那个依他、因缘生法是圆成实,不是。是把这个所执的依他起、圆成实破除去,所显示的才是圆成实。「言无为者,即是圆成实性离言真如」,说无为法,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那个圆成实性,圆成实性是什么呢?就是离一切言说的真如理,就叫作圆成实性。「言亦非无为非有为者,即非遍计所执无为有为」是这样意思。「此中意说圆成实上,遣所执性」,这还是解释前面的意思。说圆成实上破除去所执的无为、破除去所执性的有为。把这个所执的无为、有为破除去以后,显示出来的那个真如,为胜义谛,这样解释。「虽有三说且依第三」,前面一共有三种不同的说法,究竟那个说法是对的呢?「且依第三」,是三个说都有道理,但是以第三个说法为准。
「然无二相有其多种,不可具说,且论有为无为无二相中,诸说不同。」,前面解释了这个意思,用三义破除有为、无为。现在这上面说有为无为,无二相,这里面也有很多种的说法,不能完全把这么多的说法都介绍来,「且论有为无为无二相中,诸说不同」,就是下面介绍这么多。
「若《集论》约无取蕴以说无二,非业烦恼所生故,不可言有为」,这一段文,我认为倒是很重要,我们若明白它的大意,可以作如理作意的很宝贵的数据,所以我还是把它完全解释一下。「若集论」,就是《阿毗达磨集论》,这是无著菩萨造的。「约无取蕴以说无二」,这「取蕴」、「无取蕴」,也就是心里面有执着,心里面无执着。无执着就是圣人的境界,有执着就是凡夫的境界。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执着心,这是我们凡夫的境界。若是虽然也有色受想行识,但是内心里面无执着,那就是圣人。
说「约无取蕴以说无二」,约圣人来说,不执着,无所得的智慧来说无二,怎么叫作「无二」呢?「非业烦恼所生故,不可言有为」,这个无二相,就是没有有为相,也没有无为相。现在怎么叫作「不可言有为」呢?「非业烦恼所生故」,就是业和烦恼,那就是「取蕴」,由「取蕴」所生出来的一切法。现在说,不是业烦恼所生,就是没有执着心。有业烦恼就是有执着心。「非业烦恼所生」,就是不是执着心,由无所得的智慧现出来一切法,那个法就不可以说它是有为法。这就是业烦恼所生,叫作有为法。
「随欲现前,不现前故,不可言无为」,这个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,他有大悲心要度化众生,「随欲现前,不现前故」,这件事随其所欲,他愿意它现前就现前,不愿意它现前就不现前,这样子,他还是有所作为的,「不可言无为」,就不可以说是无为。这样说,阿罗汉入无余涅槃就是无为了,他不能够再发生作用。这样说得也很明白,「非业烦恼所生,不可言有为」,「随欲现前不现前故」是大悲心、大自在的境界,是不可言无为。这不可言有为,不可言无为,是这样讲。这都是无取蕴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
「依《摄大乘》法身五相中」,前面是依《集论》说,这下面引这个《摄大乘论》。
《摄大乘论》那上面说佛的法身有五个相貌,那里面说,「一、转依为相」,这个「转依为相」,就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修学圣道,转变了这个阿赖耶识。这个「依」实在就是心,以心为依止处,这个心转变它一下。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我们的心不清净,这不清净的依他起,这惑业苦的流转。现在修学圣道,把这染污的依他起,就是染污的心,这惑业苦的境界转变一下。怎么转变呢?就是弃舍这个惑业苦的境界,成就了无漏的戒定慧,就是清净的依他起,就叫「转依」,其实「转依」,这句话就是修行的意思。修行就是我们凡夫相信了佛法以后,使令我们的心弃舍了不清净的心,成就清净心,这就叫「转依」。就是转变我们的内心,这叫「依」。
「二、白法所成为相」,这个法身有五个相,第一个相是转依,由染污的依他起,转变为清净的依他起。第二是白法为相,就是清净的六波罗密所成就的功德,你转变为清净依他起,它就是六波罗密的无量功德庄严,所以「白法所成为相」。
「三、无二为相」,三是无二为相,这下面有解释,这里不说。「四、常住为相」,四是常住为相,这常住,真如理是常住的,但是原来是和惑业苦在一起,现在把惑业苦消灭了,就是清净的真如显现了,清净的真如是常住的,叫「常住为相」。由于大悲心,无穷无尽的度化众生,所以是常住的。这「常住无相」。
「五、不可思议为相」,五是不可思议为相,不可思议是什么呢?这个清净真如,你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,这个境界是不可思议的。
「第三无二,论有三义」,这个第三,叫作「无二为相」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论有三义」,这《摄大乘论》上有三种解释。
「一是有无无二;二是有为无为无二;三是一性异性无二」,有这么多的无二,有三义无二。「谓有为无为无二为相者」,但是现在这位圆测法师,引这段文,那个「有无无二」不是这里的本意,所以他不管它了。就是解释这个「有为无为无二」是什么意思。「谓有为无为无二为相者」,「由业烦恼非所为故」,不是业烦恼所创造的,所以叫作「不是有为」。「自在示现有为相故」,又有大悲心,这位圣者有大悲心,他自在的示现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,那个大自在的境界,你不能说它是无为,它还是有为的。所以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,「有为无为无二」,就是也不是有为,也不是无为,所以叫作无二。
「今此所说,非遍计所执生灭等有为」,在这里怎么解释这个「有为无为无二」呢?这里是解释说,「非遍计所执生灭等有为」,遍计所执就是凡夫境界,凡夫的分别心,就在这有生有灭的有为法上作种种执着。现在是说,「不是遍计所执生灭等有为」,所以叫作「非有为」。「非遍计所执无生灭等无为」,说遍计所执,如果是不学习佛法的人,那只是在生灭上有所执着。我们学习佛法,还没得圣道的时候,在无为上也有执着,是「遍计所执无生灭等无为」。
如果你在修止观的时候,观一切法空不生不灭的时候,这个不生不灭的境界,在内心里面显现出来,执着「喔!我现在见到真如理了」,其实也是执着。现在说「非遍计所执无生灭等无为」。前面,也不是有为、也不是无为,是这么解释;「故言非有为非无为也」。
「即此离言无二体性即是真如」,这个非有为非无为是无二的体性,这个无二的体性是离一切言说相的,「即此离言无二体性」就是真如,这是佛所证悟的真如。
「是故《无上依经》说」,前面是引《摄大乘论》,这底下又引《无上依经》。《无上依经》说:「如来界有五种功德」,「如来界」就是佛所证悟的那个法界,就是清净真如了,有五种功德。第一种是「不可说相」,是离一切言说相的。这个分别心在一切名相上,就会说话。现在在这个如来界这个地方,没有名相,所以「不可说相」。二是「无二相」;三是「过觉观相」,如来界这个地方没有差别相,所以「无二相」。「过觉观相」,这超过了分别心的境界。四是「过一异相」,也超过了是一、是异,都是不可以说的。五是「一切处一味相」,这个一切处是无差别相,这叫作「一味相」。「乃至彼云:一切法藏无变异故,名为如如」,「一切法藏」,这个「藏」就是如如理,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