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离这两类的事情,一个是分别,一个是依他,这两件事;分别(遍计所执性)和依他起性,不能离开这件事。

  这个「分别」,刚才说,我们的乱识。前面第一个是「乱识分别」,也就是我们的第六识,这第六识虚妄分别,这个虚妄分别怎么能说是遍计所执性呢?这个遍计所执,能遍计所执的是依他起,能遍计所执的是我们的心,我们的心是依他起。但是他在执着的时候,执着这一切虚妄境界都是真实的,这就是遍计执了,这是遍计所执。这个依他起是一切因缘生法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,这都是因缘所生法,这因缘所生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不像我们执着那样子,我们执着认为是真实的,实在都是不真实,这个是依他起。

  依他起是有这件事,我们刚才那个譬喻,说是那儿有一条蛇,实在是没有蛇的,那地方没有蛇,只是有一条绳子,绳子是有的,不能否认这件事。这绳子是依他起,你认为是蛇,那是遍计所执。我们看这一切法认为是真实的,这是遍计执。这些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实,是依他起。依他起是有,遍计执是毕竟空寂的。但是我们没有修如理作意的人,这一切的境界,我们都执着是真实的,我们是在遍计执里面生活的,我们凡夫境界是这样子。

  「此所作法,不离分别依他二性」,我们日常生活,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,你心在动的时候,不能够离开遍计所执性、不能离开依他起性,这两件事你不能离开的,就是在这里面虚妄分别。

  「此二性既本无相、无生,有何作义?」这是佛法的态度。这两件事,遍计所执性、

  就是分别心,和依他起性,这两个体性的事情。「既本无相、无生」,这个遍计所执性

  是没有体相,是没有这件事。就是我们执着是真实的,这一切法都是假的,我们认为

  是真实的,这个真实是没有的。说我感觉那个人很丑陋、很可恶,实在没有这回事,

  是你的分别,没有这件事,所以叫作「无相」,没有体相。说那条蛇,蛇是完全没有嘛!

  这个譬喻非常好,很容易令我们明白,所执着的境界是空无所有的,是无相的。

  这个分别性是「无相」的,是没有这回事。这个「依他起」是有,是有体相的,

  但是它也是因缘有,在本性上是毕竟空寂的,所以是「无生」,它从来是没有生起过的。

  依他起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里面没有生也没有灭的,也是空无所有的。说我们日常生

  活的虚妄分别,或者是作恶事,或者是作善事,你不能离开这两件事;一个是分别,

  一个依他;不能离开这两件事。而这两件事都是空无所有的,「此二性既本无相、无生,

  有何作义?」这样说,那里有个有为法可得呢?有为法是没有的,所以这有为不可得

  的。

  「此二性既本无相、无生,有何作义?」那里有一个造作的有为法呢?没有。「是

  故非所作也」,所以没有「有为法」,「有为法」是不可得的,这是结论。用这三个理由,

  说「有为法」是不可得。这么意思。

  「非非所作者,此第二句遣非所作,所作既是有为、非所作即是无为」,这个「非

  非所作」,是真谛三藏翻的那个《解节经》、就是《解深密经》的话,「非所作」、「非非

  所作」,就是「非有为」、「非无为」这么一个意思。现在「非非所作」,现在是圆测法

  师引真谛三藏的解释。真谛三藏的解释和玄奘法师翻的《解深密经》用的名句不一样。「非非所作」,就是,不是「非所作」,就是不是「无为」。「非所作」、非是有为;「非非所作」、就不是无为,是这么一句话。 「非非所作」,这一句话;「此第二句」。第一句是「非所作」,第二句是「非非所作」。「遣非所作」,就是前面第一句已经用三个道理,来破除去这个「所作」,就是「所作」变成「非所作」了。「所作既是有为」,就是有作为,有生灭的事情。「非所作」那就是「无为」。这几句话是圆测法师讲的。 「遂以三义遣此无为」,前面是用三义来破除去这有为,这后边就是真谛三藏他又用同样的三种义,来破除去这个无为。

  「无为亦由乱识分别故有此所作,而乱识既无,非所作亦不有;亦由乱识分别故,

  有所作名,体非是实有,故不得成;既无所作之法,非所作即不得有,本以有对无,

  既其无有、理自无无。」这地方标出来,「遂以三义遣此无为」前面用三个道理破除去

  有为。这以下是真谛三藏也用三义来破除去这个无为。怎么样破法呢?

  「无为,亦由乱识分别故有」,这个无为怎么有的呢?也是由于我们的虚妄分别而

  有的。这个虚妄分别怎么会有了无为呢?是「乱识分别故有此所作」,由于虚妄分别才有有为法。「而乱识既无」,前面由三个道理说明这个乱识是没有的。「非所作亦不有」,那么这个「非所作」也就没有了。「所作」就是有为,由乱识而有;乱识没有了,所作也没有了;所作没有了,非所作也没有了。

  「亦由乱识分别,故有所作名」,这地方详细解释。前面是标,这里是解释。「由乱识分别,故有所作名」,这有为法,你虚妄分别,有为法才出现的。「体非是实有,故不得成」,这个有所作的名,体不是真实有,所以这个真实有是不能成就的。「既无所作之法」,这样子,有为法就没有了。「非所作即不得有」,那个非所作的无为,也就不能有了。「本以有对无」,原来是,有和无是相对的,若有「有」就有「无」。「既其无有,理自无无」,既然是有为法没有了,按道理上说,无为法也没有了。就这样子来破这个无为法。

  「二、由根本是无」。前面用那第一个理由,是乱识分别。现在用第二个理由,「由根本是无」,用这个理由。「即以所作为根本。若实有所作,可说非所作名」,「即以所作为根本」,就是先要有「所作」,若实有「所作」,可说「非所作」的名字。若实有「有为」,就可以说「无为」的名字了。

  「如先有病,复称病差」,像一个人原来是有病,后来病好了。原来有病,后来病没有了。「病本是无,何差之有」,若是本来说没有病,也没有病好这件事了。这样说,有「有为」才有「无为」;没有「有为」也就没有「无为」了。

  「三、由法本无相无生,离有离无,本非所作、亦非非所作也」,第三理由,由法本无相、由法本无生。前面解释过,无相就是遍计执;是没有的,叫做无相。依他起本来是没生,叫无生。你若能这样体会呢,「离有、离无」,也就远离了!有为也就不可得;有为不可得,也就远离了无为。

  「本非所作,亦非非所作也」,若通达无相、无生,那么,本来没有所作的有为,亦「非」有「非所作」的无为了。

  「非所作者下,次两句遣无为法」,前面「非所作」以下,次的两句,遣这个无为法。就是先遣有为法,然后来破除这个无为法。无为法里面也是有两句,一个是非无为、非有为。

  「初一句约三义显无为故,云非非所作。次一句约三义遣有为故,云亦非所作。」,前后的道理是一样。「初一句」,就是前面「约三义」,前面有三义,一个「乱识分别」,一个「根本是无」,又一个「无生」,有三义来破这个「无为」。就是「非非所作」,就是无为不可得。「次一句约三义遣有为」,这个有为那一句里面,「非有为、非无为」;无为这一句后边也是「非无为、非有为」,是这样子。所以这个地方「次一句约三义遣有为,故云亦非所作」,就是初一句约三义破无为,后边一句也是约三义破有为,「故

  云亦非所作」。

  「三义并不异前」,这个「约三义破有为」这三义,和前面「约三义破无为」是无

  差别的。「进退终不离有为无为,故无异前辨也」,向前进、向后退,都是一样的,进

  退终不离开有为和无为,「故无异前辨也」,所以不异前面的说法。

  「此即是显不可言及无二义,所以略作此答者」,前面这一段,有为中破有为破无

  为,无为中破无为破有为;这等于是两段。这两段合起来,就是显示「不可言及无二

  义」,有这件事,然后你才可以这样去言说,现在没有这件事,所以「不可言」;「及无

  二义」,就是非有为、非无为。「所以略作此答者」,前面说这三义的解释,这还是略作

  此答。

  「一为利根人,薄闻使悟者,不劳广说。」这里有两个理由这样解释,第一个理由「为利根人,薄闻使悟者」,少少的听闻了解释,他就会明白。这样的人,「不劳广说」。「二、为破高心人」,第二个理由,是这个人心里很高慢的,这个高慢人怎么办法来开

  示他呢?「令一闻未悟,再请方解」,前面解释不算很多,他这个人心很高慢,他可能

  还是听不懂,听不懂呢,「再请方解」,你高慢,叫你听不懂,你再请示一回,再给你

  解释,你才能明白。就这两个理由,所以解释这个道理,没有多说。

  「上来已述真谛师宗以申经意」,这下面这是圆测法师说话了。说前面这一大段文,

  是说的「真谛师宗」,就是真谛三藏他所宗的、所贵重的这个智慧的境界。「以申经意」,

  来申述经里面的道理。「此地诸师大同真谛」,这个「此地诸师」,这个圆测法师这个时

  候是在长安,就是这个地区的很多的法师的思想,「大同真谛」,大概来说和真谛三藏

  的说法是一样的。

  「今唐本经云」,现在我们学习这一本经,不是真谛三藏翻译的,这是玄奘法师翻

  的。玄奘法师翻的这部经里面的言句,和真谛三藏说的不一样。这本经里面说:「是中

  有为非有为非无为、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」,这和真谛三藏说的不一样,那个句子不一

  样,但是所含的义是相同的。「释此经文诸说不同」,这个圆测法师说,解释玄奘法师

  所翻的这一段文,「诸说不同」,各式各样的说法不一样。这下面他说了。

  「一云、是中有为即是遍计所执,由彼所执无实法故,故不可说及无二相」,这是

  有些人这么说。「是中有为」,这个「有为」是什么意思?「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