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一切法是有,你认为一切法是有,这个心就是不对的。你说,梦里面的境界是有吗?你若执着它是有,你就是错了。「不正思惟生诸惑」,就是对于一切世间事物上有执着的时候,从这里开始生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,或者生出贪心、或者生出来瞋心、或者生出来种种的烦恼、种种的迷惑。「诸惑生诸业」,生出来各式各样的烦恼,由烦恼生诸业,先有贪心,而后有种种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这个贪。由种种的瞋心,然后采取种种的行动来满足自己的瞋心。就是「诸惑生诸业」。「业生果报」,你有了行动的时候,这个行动现起以后,它不会没有反应的,它将来会有个果报,所以「业生果报」,这就是惑、业、苦,果报就是苦恼。
「不正思惟从执境界,实无谬执为有」,这个「不正思惟生诸惑」,「诸惑生诸业」,
「业生果报」,这就包括六道轮回都在这里面了。现在我们要进一步的观察,这个「不正思惟」从那里来的呢?我们为什么有个「不正思惟」呢?说「不正思惟从执境界」,就是刚才说的,执着这些境界是真实有,是真实的境界。夜间有人请我吃饭,吃得很香;执着有这么一件事。「不正思惟从执境界」,执着这个境界是真实的。这个境界本来是没有,没有人请我吃饭,只是梦里面虚妄分别就是了,「境界实无,谬执为有」,就是错误的执着这个境界是真实的,这就叫作「不正思惟」。什么叫作「不正思惟」?
「从执境界,实无谬执为有」,这叫「不正思惟」。所以如理作意,你要知道我们眼前的这些色声香味触法,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一切都是虚妄的,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就是这么回事。这就叫作「不正思惟」。
「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」,若是我们努力的,不怕冷,你学习佛法的时候,从经律论,佛菩萨的开示里面,知道一切境界是没有的。这件事情也就是不可思议。譬如说我们作梦,刚才说的,有人请我吃饭,吃得很香。实在没有饭,也没有香,但是作梦的时候,就好像真的一样,就是这样子。
「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」,若是我们通达如梦中境的时候,那境界是没有的,都是自己的虚妄分别,但有能虚妄分别的心而已,那个所执着的是没有的。若这样,你就不执着了嘛!那个不正思惟就没有了,这个境界是假的,实在是没有体性的,是毕竟空的,这样子。所以那个「不正思惟」也就没有了,就没有这个「不正思惟」。
现在修止观怎么意思?就是不要有「不正思惟」,把这个「不正思惟」取消,这就是修止观,就是如理作意!你常常这样作意的时候,忽然间有人骂你的时候,立刻的,你就会这样思惟:「这个境界是不真实的」,就和以前没有学习如理作意的时候想法就
不一样了,你立刻的会觉悟到,这个境界是虚妄的。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,或者学习佛法也不肯如理作意的时候,你那个时候的思想就改变了,就不这样想了。你若能够改变了以前的旧习惯,忽然间能够随顺佛法,如理作意的时候,这时候佛菩萨就另眼相看了,就看「喔!你今天是我的弟子」,就不同了。说是我出家一千年、一万年了,你如理作意还没有,佛菩萨看见你的时候,「嗯!你还不及格的」。
说,什么叫作「有修行」?这就开始「有修行」了。应该知道这件事。说是经律论,我学了很多,学了几千年、几万年了,你还不如理作意。为人讲的时候头头是道,但是有人赞叹你的时候,你心里就欢喜了,你的善根还没开始。我希望,没有如理作意的人,你从今天开始如理作意,佛菩萨会对你发欢喜心。
这里面还有一件事,若是你常常如理作意,说我今天忽然间有病痛了,你立刻的就「病也是假的,也是虚妄的」,你会这么想。你若这样想的时候,佛菩萨:「哎呀!这个人不得了!」那个病的根本已经消除了。什么是大病的根本?就是执着心,是我们的大患,要知道这件事。你常常这样如理作意的时候,就开始有一点不执着了。就刚才说,看见那儿有一条蛇,你若是能够如理作意,知道那个蛇是我的心的分别,实在那里没有蛇,你会这样想了。若是我们能这样想,还须要有老师吗?所以这件事很重要的。「不正思惟从执境界,实无谬执为有」,从这里开始有「不正思惟」,「不正思惟」是这么回事情。
「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」,你若有如理作意的正思惟,观察这个境界是我心的分别,那个境界里面没有我心的分别这件事,那里没蛇,这个蛇是我心的分别嘛!那我为什么分别是蛇,因为光线不好。什么叫作「光线」?就是你的无明啊!你没有智慧啊!说「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」,由于我们学习佛法了,开了智慧,这只是闻慧而已。喔!佛菩萨告诉我,那个蛇是你心的分别,实在没有蛇。那你从这么以后,「不正思惟亦无」,就执着这个蛇的这个分别心没有了,就是看见什么都是虚妄的,不是真实的。
「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」,这个不正思惟既然是没有了,那所有的贪瞋痴的烦恼也都没有了,但是这一句话,一下子就可以说完,但是我们要经过多久的时候,才能把我们的不正思惟消灭呀?要很久的。「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」,一切的烦恼都没有了,所有的烦恼由执着一切法是真实的,从这里建立的。你从这里开始开智慧,通达一切法是我的虚妄分别,不是真实的。我们学习经论最贵重的地方就是这个,这经论里面告诉我们这件事。若是我们还是在执着里面生活,你没听过佛法,你佛法还没闻。「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」,这个不正思惟是一切烦恼的根本,把这根本消灭了,一切的烦恼也就不现起了。
「诸惑无故诸业亦无」,我们没有这些烦恼的时候,我们也不会有烦恼的活动,也没有了。「诸业无故果报亦无」,我们没有那生死的业力的时候,生死的果报也自然没有了,这个惑、业、苦都没有了。
「由其根本不实故,一切有为皆非实也」,当然这件事,我们只是如理作意,若加上奢摩他的力量,这个如理作意就叫作观了。这「观」和那个「如理作意」有什么不同?就是力量强大了。若有奢摩他的时候,你这个如理作意就力量强大,力量强大就可以没有烦恼,就没有烦恼。「诸惑无故诸业亦无,诸业无故果报亦无」,这个生死的果报没有了,这个最低限度是得阿罗汉道,这些生死的境界没有了。
有一个故事:有这一家人家,是以宰杀为职业的,就是杀猪、杀羊的,做这个职业的。他生了一个孩子,这个孩子渐渐长大了,他父母也叫他做这个职业,就是也杀猪、宰羊为业。但是他不杀,这个小孩不听他父母的话。他父母想,什么办法呢?就是用一只羊,一把刀,再加上他自己,困在一个房子里,他逼迫他、非要让他杀不可。后来过了不是很久,他的父母把这个房子的门开开一看,他自杀了,他就是不杀羊。这个故事,佛说:「这个人是须陀洹」;这个小孩子,他前生已经得了须陀洹果,今生他又再来了,投生到这个父母家里头,他父母叫他去杀,他不杀。这就是须陀洹果这个圣人,他不会作这个事情。他前生的智慧带到今生来,他决定不作恶事。
「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,诸惑无故,诸业亦无」,就决定不会作恶事。像我们有的时候,明知道,还要去作恶事,这个人不是初果须陀洹。说「诸惑无故,诸业亦无」,这是圣人的境界。「诸业无故,果报亦无」,当然这个时候经过长时期的修四念处,修这无我观,最后得阿罗汉道的时候,是「诸业亦无,诸业无故,果报亦无」,生死的果业也没有了。这个地方,若是发无上菩提心,有大悲心,他会作种种无漏的功德利益众生,那他就有如幻如化的世界上的果报。若不是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就入无余涅槃了,「果报亦无」,就是惑业苦都没有,入无余涅槃了。
「由其根本不实故,一切有为皆非实也」,就是由根本的「不正思惟」,它不是真实的,他搞错了。你若听闻佛法的时候,就把这个不正思惟消除了,所以「一切有为」都不真实,都可以破坏的。所以我们静坐的时候,你就先如理作意,也学习一点奢摩他的止,一方面修奢摩他的止,修止或者修三十分钟,如果能合适,修四十五分钟、修一个钟头也可以。然后你再作「如理作意」,如理作意修它一刻钟,不必修的时间多,修它一刻钟。这如理作意的时候,要根据经律论里面现成的文句,你不要自作聪明。像这一段文就可以,你把它背下来,就按照这一段文这样反复的去思惟,或从反面的思惟,也可以从正面的思惟。思惟完了就结束,你不要再有其它的思惟,然后就修奢摩他的止。学习心里安住在所缘境,明静而住,不要有其它的妄念。这奢摩他的止,你修他半小时也可以,修他三刻钟、一刻钟也可以,再如理作意;这个如理作意和刚才的如理作意是一样的,就是不断的重复,就是这样子。
「由其根本不实故,一切有为皆非实也」,由于根本的不正思惟是不真实的,是可破坏的。由「根本不实」的这个烦恼,生起来这一切的惑业苦,也都不真实,都可以破坏,所以这有为法是虚妄的,是毕竟空寂的,就是「非有为」,就是这个意思。
这是第二个理由,第二「由根本是无」,第二个是「根本是无」。头一个理由是「乱识分别」。「乱识分别」,我刚才说了,是在能分别上说的。由「根本是无」,这一切法根本是没有,由所分别的一切法是无,那所分别是无,能分别也不真实。
现在是第三个理由,「由无生」,看这个文。「此所作法不离分别、依他二性」,「此所作法」,就是你的虚妄分别,这个不正思惟所造的这一切事情,所造的这一切法。「不离分别依他二性」,这个所作的事情虽然是很多,但是不会远离两件事,一个是分别,一个是依他。分别就是遍计所执,因为这个《解深密疏》的作者,是圆测法师,他引这个真谛三藏的话。真谛三藏他不叫「遍计所执」,他叫「分别」,他用这个字来表示这个义。「依他」就是依他起。这个所作这一切事物,就是不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