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你可能工作在这里做不完,你可能还没有得无生法忍,就是得无生法忍也不妨到阿弥陀佛国去嘛!到那里去,跟阿弥陀佛学习,是这样意思,所以念阿弥陀佛和修四念处并没有冲突。但是你若修四念处的话,可能决定往生阿弥陀佛国!因为你修四念处能断烦恼、能调伏烦恼。你不修四念处,你不观身不净、观一切法无我,你的执着心不能减轻,但是这样子念阿弥陀佛,也可能往生、也可能还是不能往生。但是你若是修四念处,能破除你的贪瞋痴,能破除多少,可能没有完全破、破除多少,你烦恼减轻了,你临命终的时候决定心不颠倒,那么你就能往生阿弥陀佛国、你有希望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啊!这个帐要算清楚啊!我有时候说这个老实话,念阿弥陀佛的人:妙境是邪知邪见,他毁谤净土法门!其实我不是毁谤,我是说这个意思。但是若这样做,你真实修四念处,可能你能往生阿弥陀佛国;不修四念处,若精进勇猛的念阿弥陀佛还是能往生,能往生就好了,就成功了。
这上面说,不正思惟从执境界,实无谬执为有。为什么我们会有不正思惟呢?就是我们执着境界,境界是没有,我们虚妄执着,这样才有不正思惟的。若是我们通达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;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;诸惑无故诸业亦无;诸业无故果报亦无;由其根本不实故,一切有为皆非实也!所以有为,非有为。是这么意思。一共有三段,这是第二段。
现在第三段,「三、由无生」,这个理由是无生,「此所作法不离分别依他二性」,我们日常生活,做这个事、做那个事,虽然做很多事,但是不会离开分别和依他,遍计所执是分别、依他起这两类;不能离开这两类的。「此二性既本无相、无生,有何作义」,这两种:遍计所执性就是分别性,和依他起性,遍计所执本来是无相的,它的体相是毕竟空寂的。而那个依他起是有相,但是它是因缘有,它本性还是毕竟空的,所以也是无生。遍计执是无相,我们在执着的时候,是很明显的有相,但是那个就是无相。体相是毕竟空寂的。这个依他起的事情是明明白白的是有,用一个拳头打你一拳,你会感觉痛,这是依他起,这是因缘有,因缘有就是无自性的;自性里面没有痛可得。这就是无生。无生是指依他起;遍计执是无相。在这一方面观察遍计执是毕竟空寂的,依他起是无自性也是毕竟空寂的。这里面有何作义?有什么事情出现?都是无所有的。「是故非所作也」,有为法是毕竟空寂的!
「所作者即有为法;有为法为因缘聚集所作,故名所作。非所作者即无为法;无为法本有是常,不为因缘聚集所作,名非所作。」这一段文是解释什么叫作「有为法」?什么叫作「无为法」?
下面就是「先约三义故遣有为」,先解释有为法不可得的意思。约三个理由来解释。第一个理由是「由乱识分别故,有所作」。三个理由,第一个理由是「由乱识分别」,第二个理由是「根本是无」,第三个理由「由无生」。由这三个理由来解释有为法是没有的。
第一个理由是「由乱识分别故」,这个乱识就是我们现在的妄想,这个妄想里面没有定力,是散乱不合道理,虚妄分别,所以叫作「乱识分别」。「故有所作」,这个虚妄分别的识,在虚妄分别的时候,就叫作有为。我们作什么事情,都是由虚妄分别心创造的,说是「乱识分别,故有所作」。
「所作实无,但有分别」,有所作,实在就是有所分别。这个所作的,就是所分别的境界,实际上的情形,是什么也没作。但有能分别的心,情形是这样的。但是我们众生本身不知道,所作的事情是没有的,不知道这件事。现在是佛菩萨开示我们,我们所分别的境界,实在是没有,没有这回事。这个「所作实无」,是佛菩萨觉悟的境界,我们不明白这件事。下面又作第二个解释。
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前面这个由乱识分别,就是有能分别。这里「有所取」就是所分别,「有所取」就是所分别的,也就是所执着的。从所分别、所执着这里,先开始。前面是由能分别开始。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因为有所分别的境界,才生起能分别的心。我们通常有这两种情形,就是我们妄想先主动的去分别,这就是「乱识分别故,有所作」。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这个不是由我们能分别的心开始,是所分别的境界现前了,然后能分别的心才现前,有这两种情形。
「所取既无故,能取亦无」,但是我们迷惑的境界,有所分别的境界。但是佛菩萨的觉悟的智慧来看,「所取既无」,我们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。若是我们常随佛学,我们通达了所分别的境界是没有的,「能取亦无」,这个能分别心、能执着的心也就不现前了。我们初开始讲这个唯心所现的时候,曾经有一个现成的譬喻,就是光线不大好,在那边、也不是很远的地方,看见有一条蛇盘在那里。但是光线好了,没有蛇,是一条绳子盘在那里。在我们不知道是绳子,我们认为是蛇的时候,这就譬喻这个遍计执,也就是譬喻「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认为那里有一条蛇盘在那里,我们就有这个分别心:「哎呀!那边有一条蛇,你要小心一点」,这就是「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「所取既无故,能取亦无」,若是光线好了,那里不是蛇,只是绳子;那么你分别是蛇的那个分别心,也就不现前了。就是现前的一切的事物,都是虚妄不真实的,但是我们没有学习佛法的时候,我们不知道这是虚妄的,不知道这是假的,如梦中境,如水中月,不知道。我们认为是真实的,这叫作「蛇」,是这样意思。
「所取既无故,能取亦无」,若是我们学习佛法,明白了这都是如梦中境,梦里面的境界似的,那么你执着是真实有的这个分别心,也就没有了。
「所取既无,能取亦无,故非所作」,这一切有为法,本来是毕竟空寂的,没有所作的。我们说修止观,「修观」,这就是修观,你要这样观察。这样观察,实在来说,这是如理作意。我们的这个奢摩他还没修好,没修成功,所以只是如理作意而已。但是这个如理作意,是修止观的前方便,先开始有如理作意,这样作意就把这个心主动的生起来,这也就是一种智慧。这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这三种智慧,这个是属于思所成慧,这个如理作意。
我也曾经同一个同学谈这件事,他说他就不欢喜修观,那就是没有如理作意。只是听课的时候,听见这句话而已,听完了以后就把它丢到三千里外去了,再不想这件事,所以他不修如理作意。但是,我们这里是主张修如理作意的,我们这个佛学院是这样主张的,我们这个佛学院是有这么一堂课,就是我们上课完了的时候,到禅堂去静坐,就是作这件事的,就是要修止观的。修止观之前,先如理作意。你就可以把这几句话背下来也可以,「由乱识分别故,有所作。所作实无,但有分别。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。所取既无故,能取亦无。故非所作」,所以这一切的所作的有为法都不真实。你要作这件事。
这样子,你就有一点从凡夫这个地方向圣人那个地方去了;这个如理作意,你若肯这样作,就从凡夫这个地方向圣人那个地方去了,是这样的。如果说,「我不愿意作这个事!」,不愿意作这个事,你还没动,你还在凡夫的地方。你修奢摩他的止修成功了,还是在凡夫那里。因为你从欲界定,到了色界定,到无色的四空定,都是凡夫境界的。但是你若开始如理作意的时候,那可是不同了,你还是有贪瞋痴的烦恼,但是你开始如理作意,就从凡夫向圣人那地方去了,这第一步是迈出去了,是这样的。所以你看这个文,这好像很平常,这个地方,不平常。
这是两种情形:一个是有的时候,我们内心里面主动的作种种的妄想,就是「由乱识分别故,有所作」。下面第二段,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这个不是你自己主动,你忽然间遇见一个境界,那个境界现前,和你的心接触的时候,你就是这样子,就有分别心了。所以「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
「所取既无故,能取亦无,故非所作」,这两段文有同样的意思,就是否定了所缘境是真实的;所缘境不是真实的!就是这样意思。
「二、由根本是无。有为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」,前面是第一义句,「由乱识分别故」,这是第一个理由,否认了有为法是真实的;有为法是不可得的,是无所有的。现在第二个理由来解释,「由根本是无」,这个前面「由乱识分别故」,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这两个理由合而为一,就是心的分别,心的分别是一切法的开始。现在第二个理由「根本是无」,就是所分别的境界根本是没有的,没有这回事。这是标出来这个理由,下面解释。
「有为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」,这些由造作而有的一切法、一切的事物,它的根本是没有的,原来没有这回事。那么怎么有的呢?「由不正思惟」,由于我们的内心有不合道理的虚妄分别,就是我们不学习佛法的时候,那里会知道一切法是空的、是假的呢?不知道这回事。我们都是有执着,执着有这么一件事。执着这一件事,在我们的心情能觉悟到的:我现在发脾气了,这个人怎么怎么对不起我,我要打他。我们发脾气的时候,有可能知道,哎呀!我不对,我不应该发脾气。这是一种。
第二种是我们有了贪心,哎呀!这里有这么多的好处,我应该把它拿过来,生种种的贪心。我们佛教徒,有可能也感觉到不对,有贪心、有瞋心,我们感觉不对。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心里很平静,也没有贪心、也没有瞋心、也没有高慢心、也没有谄曲心,这些心都没有,我心里面很平静。刚刚睡觉醒的时候,心里面好像很清净,没有什么分别,我们认为「我这个时候,没有贪心、没有瞋心,我很好,我这个时候程度
很高,和那些有烦恼的人不同」。但是你可知道,这个时候也是不对的,我们这个时候还是有执着心的,所以也是不对的,也是不正思惟。「有为诸法根本,由不正思惟」现起的。
「不正思惟生诸惑」,这个不正思惟,你执着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