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你可能工作在這裏做不完,你可能還沒有得無生法忍,就是得無生法忍也不妨到阿彌陀佛國去嘛!到那裏去,跟阿彌陀佛學習,是這樣意思,所以念阿彌陀佛和修四念處並沒有沖突。但是你若修四念處的話,可能決定往生阿彌陀佛國!因爲你修四念處能斷煩惱、能調伏煩惱。你不修四念處,你不觀身不淨、觀一切法無我,你的執著心不能減輕,但是這樣子念阿彌陀佛,也可能往生、也可能還是不能往生。但是你若是修四念處,能破除你的貪瞋癡,能破除多少,可能沒有完全破、破除多少,你煩惱減輕了,你臨命終的時候決定心不顛倒,那麼你就能往生阿彌陀佛國、你有希望往生阿彌陀佛國的啊!這個帳要算清楚啊!我有時候說這個老實話,念阿彌陀佛的人:妙境是邪知邪見,他毀謗淨土法門!其實我不是毀謗,我是說這個意思。但是若這樣做,你真實修四念處,可能你能往生阿彌陀佛國;不修四念處,若精進勇猛的念阿彌陀佛還是能往生,能往生就好了,就成功了。
這上面說,不正思惟從執境界,實無謬執爲有。爲什麼我們會有不正思惟呢?就是我們執著境界,境界是沒有,我們虛妄執著,這樣才有不正思惟的。若是我們通達由境無故,不正思惟亦無;不正思惟既無,諸惑亦無;諸惑無故諸業亦無;諸業無故果報亦無;由其根本不實故,一切有爲皆非實也!所以有爲,非有爲。是這麼意思。一共有叁段,這是第二段。
現在第叁段,「叁、由無生」,這個理由是無生,「此所作法不離分別依他二性」,我們日常生活,做這個事、做那個事,雖然做很多事,但是不會離開分別和依他,遍計所執是分別、依他起這兩類;不能離開這兩類的。「此二性既本無相、無生,有何作義」,這兩種:遍計所執性就是分別性,和依他起性,遍計所執本來是無相的,它的體相是畢竟空寂的。而那個依他起是有相,但是它是因緣有,它本性還是畢竟空的,所以也是無生。遍計執是無相,我們在執著的時候,是很明顯的有相,但是那個就是無相。體相是畢竟空寂的。這個依他起的事情是明明白白的是有,用一個拳頭打你一拳,你會感覺痛,這是依他起,這是因緣有,因緣有就是無自性的;自性裏面沒有痛可得。這就是無生。無生是指依他起;遍計執是無相。在這一方面觀察遍計執是畢竟空寂的,依他起是無自性也是畢竟空寂的。這裏面有何作義?有什麼事情出現?都是無所有的。「是故非所作也」,有爲法是畢竟空寂的!
「所作者即有爲法;有爲法爲因緣聚集所作,故名所作。非所作者即無爲法;無爲法本有是常,不爲因緣聚集所作,名非所作。」這一段文是解釋什麼叫作「有爲法」?什麼叫作「無爲法」?
下面就是「先約叁義故遣有爲」,先解釋有爲法不可得的意思。約叁個理由來解釋。第一個理由是「由亂識分別故,有所作」。叁個理由,第一個理由是「由亂識分別」,第二個理由是「根本是無」,第叁個理由「由無生」。由這叁個理由來解釋有爲法是沒有的。
第一個理由是「由亂識分別故」,這個亂識就是我們現在的妄想,這個妄想裏面沒有定力,是散亂不合道理,虛妄分別,所以叫作「亂識分別」。「故有所作」,這個虛妄分別的識,在虛妄分別的時候,就叫作有爲。我們作什麼事情,都是由虛妄分別心創造的,說是「亂識分別,故有所作」。
「所作實無,但有分別」,有所作,實在就是有所分別。這個所作的,就是所分別的境界,實際上的情形,是什麼也沒作。但有能分別的心,情形是這樣的。但是我們衆生本身不知道,所作的事情是沒有的,不知道這件事。現在是佛菩薩開示我們,我們所分別的境界,實在是沒有,沒有這回事。這個「所作實無」,是佛菩薩覺悟的境界,我們不明白這件事。下面又作第二個解釋。
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前面這個由亂識分別,就是有能分別。這裏「有所取」就是所分別,「有所取」就是所分別的,也就是所執著的。從所分別、所執著這裏,先開始。前面是由能分別開始。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因爲有所分別的境界,才生起能分別的心。我們通常有這兩種情形,就是我們妄想先主動的去分別,這就是「亂識分別故,有所作」。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這個不是由我們能分別的心開始,是所分別的境界現前了,然後能分別的心才現前,有這兩種情形。
「所取既無故,能取亦無」,但是我們迷惑的境界,有所分別的境界。但是佛菩薩的覺悟的智慧來看,「所取既無」,我們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。若是我們常隨佛學,我們通達了所分別的境界是沒有的,「能取亦無」,這個能分別心、能執著的心也就不現前了。我們初開始講這個唯心所現的時候,曾經有一個現成的譬喻,就是光線不大好,在那邊、也不是很遠的地方,看見有一條蛇盤在那裏。但是光線好了,沒有蛇,是一條繩子盤在那裏。在我們不知道是繩子,我們認爲是蛇的時候,這就譬喻這個遍計執,也就是譬喻「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認爲那裏有一條蛇盤在那裏,我們就有這個分別心:「哎呀!那邊有一條蛇,你要小心一點」,這就是「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「所取既無故,能取亦無」,若是光線好了,那裏不是蛇,只是繩子;那麼你分別是蛇的那個分別心,也就不現前了。就是現前的一切的事物,都是虛妄不真實的,但是我們沒有學習佛法的時候,我們不知道這是虛妄的,不知道這是假的,如夢中境,如水中月,不知道。我們認爲是真實的,這叫作「蛇」,是這樣意思。
「所取既無故,能取亦無」,若是我們學習佛法,明白了這都是如夢中境,夢裏面的境界似的,那麼你執著是真實有的這個分別心,也就沒有了。
「所取既無,能取亦無,故非所作」,這一切有爲法,本來是畢竟空寂的,沒有所作的。我們說修止觀,「修觀」,這就是修觀,你要這樣觀察。這樣觀察,實在來說,這是如理作意。我們的這個奢摩他還沒修好,沒修成功,所以只是如理作意而已。但是這個如理作意,是修止觀的前方便,先開始有如理作意,這樣作意就把這個心主動的生起來,這也就是一種智慧。這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這叁種智慧,這個是屬于思所成慧,這個如理作意。
我也曾經同一個同學談這件事,他說他就不歡喜修觀,那就是沒有如理作意。只是聽課的時候,聽見這句話而已,聽完了以後就把它丟到叁千裏外去了,再不想這件事,所以他不修如理作意。但是,我們這裏是主張修如理作意的,我們這個佛學院是這樣主張的,我們這個佛學院是有這麼一堂課,就是我們上課完了的時候,到禅堂去靜坐,就是作這件事的,就是要修止觀的。修止觀之前,先如理作意。你就可以把這幾句話背下來也可以,「由亂識分別故,有所作。所作實無,但有分別。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。所取既無故,能取亦無。故非所作」,所以這一切的所作的有爲法都不真實。你要作這件事。
這樣子,你就有一點從凡夫這個地方向聖人那個地方去了;這個如理作意,你若肯這樣作,就從凡夫這個地方向聖人那個地方去了,是這樣的。如果說,「我不願意作這個事!」,不願意作這個事,你還沒動,你還在凡夫的地方。你修奢摩他的止修成功了,還是在凡夫那裏。因爲你從欲界定,到了色界定,到無色的四空定,都是凡夫境界的。但是你若開始如理作意的時候,那可是不同了,你還是有貪瞋癡的煩惱,但是你開始如理作意,就從凡夫向聖人那地方去了,這第一步是邁出去了,是這樣的。所以你看這個文,這好像很平常,這個地方,不平常。
這是兩種情形:一個是有的時候,我們內心裏面主動的作種種的妄想,就是「由亂識分別故,有所作」。下面第二段,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這個不是你自己主動,你忽然間遇見一個境界,那個境界現前,和你的心接觸的時候,你就是這樣子,就有分別心了。所以「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。
「所取既無故,能取亦無,故非所作」,這兩段文有同樣的意思,就是否定了所緣境是真實的;所緣境不是真實的!就是這樣意思。
「二、由根本是無。有爲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」,前面是第一義句,「由亂識分別故」,這是第一個理由,否認了有爲法是真實的;有爲法是不可得的,是無所有的。現在第二個理由來解釋,「由根本是無」,這個前面「由亂識分別故」,「亦由有所取故,有能取」,這兩個理由合而爲一,就是心的分別,心的分別是一切法的開始。現在第二個理由「根本是無」,就是所分別的境界根本是沒有的,沒有這回事。這是標出來這個理由,下面解釋。
「有爲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」,這些由造作而有的一切法、一切的事物,它的根本是沒有的,原來沒有這回事。那麼怎麼有的呢?「由不正思惟」,由于我們的內心有不合道理的虛妄分別,就是我們不學習佛法的時候,那裏會知道一切法是空的、是假的呢?不知道這回事。我們都是有執著,執著有這麼一件事。執著這一件事,在我們的心情能覺悟到的:我現在發脾氣了,這個人怎麼怎麼對不起我,我要打他。我們發脾氣的時候,有可能知道,哎呀!我不對,我不應該發脾氣。這是一種。
第二種是我們有了貪心,哎呀!這裏有這麼多的好處,我應該把它拿過來,生種種的貪心。我們佛教徒,有可能也感覺到不對,有貪心、有瞋心,我們感覺不對。如果我們這個時候心裏很平靜,也沒有貪心、也沒有瞋心、也沒有高慢心、也沒有谄曲心,這些心都沒有,我心裏面很平靜。剛剛睡覺醒的時候,心裏面好像很清淨,沒有什麼分別,我們認爲「我這個時候,沒有貪心、沒有瞋心,我很好,我這個時候程度
很高,和那些有煩惱的人不同」。但是你可知道,這個時候也是不對的,我們這個時候還是有執著心的,所以也是不對的,也是不正思惟。「有爲諸法根本,由不正思惟」現起的。
「不正思惟生諸惑」,這個不正思惟,你執著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