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是你所接触的一切法。现在这个有为、无为也不能超
越这个执着,我们的心普遍地执着。我们用执着心去观察:这是有为、这是无为。这
个有为无为就属于遍计所执。「故下经云」,就是《解深密经》下文。「决定实有有为无
为,坚固执着随起言说」,我们执着心,执着有为、执着无为,就是因为决定真实是有
有为、是有无为,这样执着。「坚固执着随起言说」,因为这样执着,由这个执着心再
发起种种的言论,这是一种解释。
「一云、唯约依他所起相分有为无为」,唯约依他,唯独根据依他所起的相分来说
有为、无为。这依他所起相分怎么讲呢?所起的相分就是所起的这些一切法。譬如说
我们这个身体,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受想行识,这件事它自己不能生起,它要依他,靠
这个因缘;「它」就是因缘,要依靠因缘它才能现起,就是这么回事。「所起相分有为
无为」,在依他所起的相分上,这是有为、这是无为。「故下经云:决定无实有为无为,
然有分别所起行相」,就是没有真实的有为法、也没有真实的无为法。可是,由于你的
这一念心的分别所现起的相貌、这个行相,行就是心、相是你心现出来的;所以叫做
行相。在所起的行相里面看呢,说这是有为法、这是无为法,这么解释!
「一云、有为即依他起;无为即圆成实性」,这是第三个解释。第三个解释:有为
是有生住异灭、是因缘所生的;这是依他起法。「无为即圆成实性」,无为法不是依他
起,它是没有因缘的;它本来就是这样子!那就是圆成实了。这有三种的解释。
「虽有三说,后说为正」,有三种解释,里面最后这个解释:依他起是有为法、圆成实是无为法,这个解释为正、解释的好,「所以者何」,为什么说后边这个好呢?「此中意说依他有为、圆成无为」,这里面的意思是说,依他起是有为法,圆成实是无为法,「二法之上,无所执性有为无为,故言无二也」,这个依他起、圆成实二法之上,没有你所执着的有为法、也没有你所执着的无为法,故言叫做无二;这个讲法讲得好。「后
当分别」,这里面的好、不好以后再解释;这里就解释到这里。
子二、释无二相
是中,有为非有为非无为;无为亦非无为非有为。
前面举出来什么叫做一切法,依章举数;说一切法是有为无为这样解释了。在下
边呢才解释这无二相。「第二释无二相。此即五中,不可言相及无二相」,前面说胜义
谛有五相,五相前两相一个不可言相、一个无二相。此中,这里面这个解释,就是那
五种中的不可言相、无二相。「所以者何」,原因是什么呢?「不可说言有为无为故,
亦非有为无为二种相故」,顺这个文就是这么解释,不可说它有为相、也不可以说无为,
这是简略地解释这段文。下面详细说。「然释此文,诸说不同」,解释这段文,有很多
的说法不一样。
「《解节经》云」,这是真谛三藏翻的《解深密经》叫《解节经》。那经上他说「所
作者,非所作、非非所作」,因缘所作的就是有为法,它是非所作、非非所作。「非所
作者」,就是无为法。「非非所作、亦非所作」,也非无为、也非有为。这是《解节经》
的正文。「真谛释云」,真谛三藏解释这段文的时候,他说:「自下两句遣有为法、两句
遣无为法也」,在下面这个经文啊,有两句是破有为法的,是中有为,非有为非无为;
这是遣有为法。「两句遣无为法也」,下面这无为,亦非无为非有为;是这样遣无为法。「所作者即有为法」,真谛三藏的翻译里面所作那句话,是指有为法说的。「有为法为因缘聚集所作,故名所作」,这个有为法为什么名之为所作呢?它是因缘和合所造作成
的,故名叫所作。
「非所作者即无为法」,非所作,不是因缘作的,那就是无为法了,「无为法本有是
常」,无为法本来就是有的,在时间上说它是没有变化的;所以是常。「不为因缘聚集
所作」,它不是因缘和合所造作成的。「名非所作」,所以叫作非所作。
「先约三义故遣有为」,现在解释这个有为是不可得的,有为非有为。约三种道理
来说这个非有为。那三种呢?「一、由乱识分别,故有所作」,这有为法是由因缘和合
而成的,什么是因缘呢?就是我们的妄想。乱识就是我们的妄想。有这妄想的分别,
故有所作,才有作事情,如果没心,世间上还有事情吗?我看什么事也没有了。由于
乱识的分别,所以有所作为。「所作实无,但有分别」,按圣人的智慧来观察,这乱识
所作的事情实在是没有,没有所作事,但由虚妄分别、但有分别。「亦由有所取,故有
能取」,这句话很重要,就是由乱识分别故有所作,所作实在是没有,但有虚妄分别。
这句话很重要!亦由有所取,故有能取,这是所有取着,这个取字实在也就是分别,
有所分别所以有能分别。
「所取既无,故能取亦无,故非所作」,你所分别的境界、你所执着的境界,如果你能明白它是没有的,所取既无故,那个能取也就没有了、能取的分别也就没有了。像我们做梦,梦里的境界是没有的,但是我们当时不知道,我们认为是有,所以做梦的时候,随着那个境界,虚妄分别,等醒了梦的时候,梦里所有事情都没有。我做梦的时候,我看见很多的黄金,还很好,我手里有一个大袋子,就把这黄金都一下子取来,装在袋子,心里很欢喜。等到梦醒了,什么也没有,就是这么意思。当时,我们的眼睛很正常,看见黄金了,不知道黄金是没有的、不知道它是虚妄的,认为是真实的就是执着,等到醒了梦了,才知道没有!我们现在所遇见的一切境界也都是这样子,都不是真实的。所取既无,能取亦无,故非所作,若是通达了我们所取着的、所分别的实在是没有那么回事,那我们的能分别心也就不动了。故叫非所作。这就是所作、非所作。这是第一个:有为法即非有为法;这是第一个解释。
「二、由根本是无」,第二个理由呢,就是根本是没有。我们所见的一切法,能见的分别心,从根本上说,都是没有的。觅心了不可得!心也是根本是无所有的。「有为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」,这根本是无这句话是标,把这个道理先标出来。下边再解释。有为诸法根本由不正思惟,这一切法主要是我们的身体;这个是正报。这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、色声香味触法,根身器界一切法,这是怎么回事?这一切法它是有根本的。根本是什么呢?由我们内心的不正思惟而有。心是一切法的根本,但是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这一切法的根本是不正思惟、就是妄想分别。
「不正思惟生诸惑」,由于不正思惟才生出来很多的迷惑。譬如说这里做梦的时候,来个老虎,来个老虎的时候就执着这老虎是真的,所以我们就生恐怖心了;就是生诸惑。现在我们看见这高山,这高山是我们心所变现的。它本身是没有的,但是我们认为是有,认为是有的时候呢,「哦!这个地方风景很好、那个地方风景很不好」,就生出来种种分别,生诸惑。「诸惑生诸业」,有各式各样的烦恼,就生来各式各样的行动;或者是做善、或者是做恶,「业生果报」,由于有业,就会得果报。这样说就是惑、业、苦!
「不正思惟从执境界,实无谬执为有」,这不正思惟怎么来的呢?就是从执着这个境界,这个境界实在是没有,但是谬执为有,就叫做不正思惟。
「由境无故,不正思惟亦无」,若是我们通达所执着的境界是毕竟空寂的…。我们学《中观论》它也是观一切法空;我们学唯识,也是观一切法空。就是这个所缘的境界是没有的,那么不正思惟也就没有了。「不正思惟既无,诸惑亦无」,我们这个不正思惟…不要执着这一切都是真实的;那个人赞叹我好,什么好、这个好、那个好,你不要执着那句话是真实的。不正思惟既无、诸惑亦无,各式各样的烦恼也都不存在了、
也就不生起了。「诸惑无故诸业亦无,诸业无故果报亦无」,烦恼不起了,业力也就不造作了,不造作那些或者是善业、或者是恶业;但是造善业呢…,若是你通达一切法空,你造作种种业也都是毕竟空寂也不执着是有!那就变成无漏业了。惑无故诸业亦无,诸业无故果报也没有了,没有因就没有果;在世间上的六道生死的流转也就是不可得了。
「由其根本不实故,一切有为皆非实也」,由于你根本执着一切法是有的那个分别心是不真实的,所以其余的一切都不真实了。从这一段文看出来,了生死是怎么了,就是这么样了生死的。但是这只是说明这个道理,你一定还要修才可以;不修,你的烦恼照样还要生起的。从这里看出一件事呢,我们只念阿弥陀佛,你还没做这个工作,这个工作还没做。你原来的分别心还都在,但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的时候,到了阿弥陀佛国,阿弥陀佛还是给你说这件事;也是告诉你这都是假的;有为非有为非无为、无非无为非有为,也是告诉你这件事。你还是要做这牛事,才能够得无生法忍、得圣道。那为什么我们在娑婆世界不这样做呢?为什么不这么做,你问你自己!为什么不这么做,就是业障重!就是胡涂啊!就是烦恼太深刻,做不来!你叫我修止观,「我不做!我愿意念阿弥陀佛」,那么,释迦牟尼佛说:好!念阿弥陀佛也好。你这样往生阿弥陀佛国;到阿弥陀佛国还是要做这件事,还是要学习般若经,不然的话还不能得圣道的。我们不这样做,你不能得圣道。但是释迦牟尼佛大智慧,给你开个方便门:你念阿弥陀佛,可以!念阿弥陀佛,到阿弥陀佛国,阿弥陀佛国七宝庄严啊,有佛、有菩萨、有阿罗汉,那个地方有种种殊胜的功德,那我们可能就欢喜去了。到阿弥陀佛国以后,还是要这样子学习;阿弥陀佛所说的法和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无差别。
但是,我们现在若是肯修四念处的话,观一切法空、无我无我所,这么观啊,照样还可以求生阿弥陀佛国,因为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