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法下,「依问正答」,善男子这句话呢——是初,「此即初也」。「依
《智度论》三十五」,《大智度论》三十五卷说,「善男子言,简非男子等,不堪教授」,这挑出去非男子等,是不堪教授的。「善谓善相,三业无失」,这善字怎么讲呢?就是好的相貌。什么叫好的相貌呢?你身口意三业都没有错误,三业无失。「乐于善人、不毁他善」,就是欢喜这个善人,不毁、不呵斥别人的善法;别人有善法不呵斥。「不显己德」,不显自己的功德。「随顺众人」,众人的意见你随顺。这个三业无失的相貌就是这子,乐于善人…那个人是好人,你生欢喜心、也不毁他善、不显己德随顺众人;「不说他过」,不说别人的过失。「不着世乐」,不爱着世间的五欲乐。「不求名誉」,就是做这件事目的为利益人,而不是求自己的名誉好。「信乐道德」,有道德的事情,你相信这件事、欢喜这件事。「自业清净」,自己的三业也保持清净。「心贵实法」,心里面尊重真实的功德,不去重视假名字、假名誉。「轻贱世事」,轻贱世间的事。「有如是等无量善法,是相多在男子身中,是故赞言善男子也」,我希望这个解释你们生欢喜心哦。这是把善男子这句话解释完了。
「问:如何但说有为无为二种法耶」,圆测大师解释的非常详细。如何只说到有为、无为这两种法呢?这下面回答。「答:如《大婆沙》」,就是《大毗婆沙论》说,「说有二意」里面有两个用意。「彼云:为欲遮遣补特伽罗故」,只说有为、无为,另外不说有第三件事,这个意思是说:这个说者为欲,就是想要遮遣补特迦罗故,就是消灭「我」的执着,没有我可得;只是有为法、无为法而已,这里面没有「我」可得。「及为显示智殊胜」,第二个意思呢,表示这个人没有我的执着、这个人智慧是特别殊胜的。这是有这两个意思;所以只说有为无为这两种法。「故说此有为无为,二种法也」,就是这两个道理、这两个用意这么说。
「为欲遮遣补特伽罗者」,这是圆测大师的解释;为想要消除我的执着。「谓显唯有为无为法,毕竟无实补特伽罗故」,我们的色受想行识、眼耳鼻舌身意,它这句话表示只有有为法和无为法。毕竟无实补特伽罗,究竟是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里面,表示这个意思。我初开始学习这样的佛法的时候,老师这么讲,我始终还是不明白、这句话我还不懂。我还不断地学习到现在,我解释这一段文,增加上几句话。怎么增加呢?我们中国哲学好像没有说过这种话;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,也可能说「我」,写这个字,我们说话的时候也说,「我今天吃饭吃的很满意」、「我今天被我老师打了一香板」,这
是说话的时候会说到「我」!但是在文字上、在书本上也没有说「有一个真实的我的
体性」这句话,没这么说。我们说没有我,这句话我就不懂,什么叫做没有我?原来
是印度的哲学、印度人的思想——不是佛法哦,印度的外道他们认为人是有「我」的
体性的,譬如说我们佛法里面讲:我们的生命体就是眼耳鼻舌身意、就是色受想行识,
就是这样子,另外没有我。那么他们印度的哲学家认为色受想行识我,还有一个我;
眼耳鼻舌身意我。眼耳鼻舌身意是六个加上我是七个;色受想行识是五个再加上一个「我」是六个;在我的生命体里面有一个我的体性,有这么一个我。现在释迦牟尼佛出
现世间说:没有我!只是色受想行识另外没有我;只有眼耳鼻舌身意另外没有我;在
印度的佛教原来是这么回事。但是佛法来到我们中国的时候,说:没有我!这事就不
是太明白,不是太明白这个意思。现在这上面说《大毗婆沙论》上说:为欲遣补特伽
罗故,及为显示智殊胜故;所以只说二法,而不是有我。说此有为无为二种法,「为欲
遮遣补特伽罗者,谓显唯有为无为法,毕竟无实补特伽罗故」,没有我!没有我的实体、
没有我的体性,但有我的名字,「我怎么怎么地…」,只有假名字,而没有真实的体性。
我是说过,须菩提尊者是大阿罗汉,他在茅蓬里面自己修无我观,有事情到旁边
其它的比丘的茅蓬里面去,譬如说有什么事情他要去。去到就敲他的门,敲他的门,
里面那位比丘说:你是谁?须菩提尊者在那儿想,就不能说「我」,这句话说不出来,
就站在那儿不能说话;因为他修无我观,观这色无我无我所、受想行识无我无我所,
眼无我无我所、耳鼻舌身意无我无我所,这里都没有我、一直没有我。譬如说你是谁?
他就不会说「我」,这句话说不上来。我们可以思惟这件事!思惟这件事,也帮助我们
修无我观,帮助我们修无我观,这个小乘佛法里面啊,你无我观修成功了,你得须陀
洹果,到最后可以得阿罗汉道,可以这样子的!说我们中国哲学上虽然没有说这件事,
但是人还是有我执的、有我的执着。
而我们现在学习的《瑜伽师地论》,也重视这一点、也重视修无我观的;这一点和
小乘佛教无差别,也是重视这一点。我们能这样修无我观,初开始能减少烦恼;你赞
叹我,你会想:「我是谁?」你骂我!「我是谁?」这个心情就会向智慧的那方面去;
而不会向烦恼那边去。这是说「为欲遮遣补特伽罗者,谓显唯有为无为法,毕竟无实
补特伽罗故」,我们来到佛法里面,听人说要修行,怎么叫做修行?可能我们就想:念
南无阿弥陀佛就是修行!是的,念阿弥陀佛就是修行,但是啊,这个经律论里面告诉
我们修行,先修无我观是修行;无我观是更重要的修行!观察这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
我,这是很重要的修行。
「及为显示智殊胜者」,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谓有聪慧智殊胜者」,就是这个人他聪
慧,这个聪是耳头灵,慧是你的心灵,不管是耳头灵也好、你的第六意识灵也好,用意是说这个人的智慧超过很多人,所以智殊胜。「由此二法通达一切法故」,什么叫做有为法?什么叫做无为法?你若是肯学习的话,从这两句话,你就能通达、一切法都明白,所以你的智慧殊胜了。为什么呢?「此二遍摄一切法」故,法虽然多,不出这两类。这两类法普遍地赅摄一切法故。
「一切法等者,依问正答,于中有二:初答一切;后释无二」,初答一切法,后来解释无二。「此答一切,文有两节:初一切法略有二种者,标章举数」,标出来这个章段,一个义算一章、有多少义就有多少章;举出数目来,标出是二——是两个数。「后有为无为者」,这句话是「依数列名」,说是有数,有多少?就列出来这两个。
「泛论一切有其三种:一者、略说唯有二种」,简略地说就是有两种,「所谓有为无为」这两种。「二者、非广非略有其五种」,也不广说、也不略说;略说是两种,不广不略呢,有其五种。五种是那五种?「一者心法;二者心所有法;三者色法;四者心不相应行法;五者无为法」,前四种就是有为法;有为法分四种,无为法只是一种,合起来就是五种。「《大智度论》及《密严经》但列五种而不别释」,所以这个圆测大师不得了,他说的这么清楚哦!「三者、广说具明百法」,那就是《百法明门论》说出百法来。「今简中广,故言略说」,中广这两类不说了,只说略说。「言有为无为者,诸教不同」,这个诸教不同,就是经论不同。「《顺正理》云」,《顺正理论》小乘的一个论。「众缘聚集,共所生故,名有为」,有为这句话怎么讲呢?众多的因素、众多的条件聚集在一起,共同地创造出来这件事,这叫做有为。「与此相违,准知无为」,不是众缘聚集共所生故,那就叫做无为。
「《婆沙论》云:若法依属因缘,和合作用是名有为」,若是这件事依属于因缘的和合、众多的条件的和合才能发出来这个作用的话,这就叫做有为。「若法不依属因缘和合作用是名无为」,《顺正理》和《婆沙论》的解释,相差无几。「《掌珍论》云」《掌珍论》说。「众缘合成,有所造作,故名有为」,叫做有为。「非有为故,说名无为」,非有为故,就叫做无为。「翻对有为,是无为义」,就是把有为翻过来就是无为义。
「无著菩萨《般若论》云:无为者是无分别义」,这约心说。无为就是无分别的意思。「准知有为是有分别」,如果无分别是约心说;心无分别就是无为、那有分别就是有为,或者是有分别是有差别的意思,无差别叫做无为,有差别就叫做有为。「又《集论》云」,这部书上说:「有生住异灭是名有为」,这件事它有开始的生起、然后存在、然后有变化、最后是没有了;这叫做有为。「无生住异灭是名无为」,无生住异灭的叫做无为,这是《集论》上这么解释。「《瑜伽》第一百云」,第一百卷上说。「有为者,谓有生灭系属因缘,与此相违应知无为」。有为法就是有生有灭,它生灭的时候系属于因缘、有因缘才能生;因缘破坏了就灭了。与此相违叫做无为。
「《智度论》云」,智度论的解释:「有所得者名有为;无所得者是名无为」,这《大
智度论》这么解释:有所得者就是有所取着,叫做有为;无所得呢,你心里面无所取
着,叫做无为。这是约有修行的人、无修行的人来解释这两句话。「《功德施论》亦同
此说。又《智度论》九十三云:取相是有为;不取相是无为」,这和那「有所得」文字
上不同,意义是相同的。你取着它的形相那就是有为,不取着的时候,那就是无为。
这是约人的修行来解释。不取相就是圣人、取相就是凡夫了。「若广分别,具如别章」,
这有为无为的解释,若是更广的分别,那就在其它的地方有解释。
「然今所说有为无为,三释不同」,有三种解释不一样,那三种呢?「一云、此中
所说遍计所执有为无为,故下经云:决定实有有为无为,坚固执着随起言说」,这是一
种解释。遍计所执有为无为,遍计所执就是普遍地执着;执着有能执着、有所执着。
能执着就是我们的心,所执着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