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▪P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是成佛的种子。这个佛子,如果一位佛教徒,一位发无上菩提

  心的这个人,他内心里面对于大乘有信乐心,就可以名之为佛子了。

  「二、母义」,这个佛子也有母的意思。什么道理呢?「谓般若度能生佛法,故名

  为母」,这个佛子,你有信乐佛法的欢喜心,同时你还会成就了般若波罗蜜,你内心里

  面有这样功德。这个般若是什么呢?这个般若是清净无漏的智慧,就是能见胜义谛的

  智慧,叫做般若。不是凡夫通达佛法的那个智慧。凡夫还没得圣道之前,你在佛法里

  面也有通达的智慧,那个不名为般若,还不可以称之为般若的。现在说般若呢,就是

  你修止观成功了,得无生法忍了,这个时候你通达第一义谛的智慧,叫做般若。你有

  这个智慧了呢,「能生佛法」,就会建立出来无量无边清净的佛法,这些事情都可以从

  这里会成功了。这个「能生佛法」,这就是母的意思,有母的意思。所以这个佛子也有

  母义,前面有种子义,这里是也有母义,有母义表示这位佛子已经得无生法忍了,他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佛法,成就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,都是无漏的功德,那就叫做母义。我们没有成就无漏的智慧的时候,我们心里面都有执着。执着……,虽然也是发菩提心,也会度众生,也会做很多很多的功德,但是每一种功德上都有执着心的污染,那还不能名之为佛法的。这位有了无漏智慧的时候,无漏的智慧,同时也有无漏的大悲心,无漏的大悲心和无漏的般若和合,他就能够做出来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,去度化众生的事情,有自利的事情、利益众生的事情,就是无量无边的佛法。

  「三、胎处义,菩萨禅定是住处故,名胎处」,佛子有五义,前面是种子义,第二是母义,现在第三个是胎处义。这个胎处义怎么讲呢?就是「菩萨禅定是住处故」,这个胎处是住处的意思,什么是住处呢?禅定。菩萨得了般若波罗蜜,他心里面不散乱,一定有禅定为般若的住处,为他的一念清净心的住处。譬如说我们发心在佛法里面学习,但是我们就是虚妄分别心,我们没有禅定为我们的功德的住处,我们没有达到那个程度,我们以虚妄分别为住处,或者是根本没有住处。譬如说人有个房子做住处,但是有的人在外面流浪,没有房子,我们没有禅定,就像没有房子住,在外面流浪,下雪天的时候,你要受涷了。这可见,我们从这里看出来,什么叫做菩萨呀?菩萨有住处,就是有禅定为他的住处,他是在心里面没有一切散乱、清净自在地,禅定里面是他的住处,他在这里住,他在这里做事情,在这里度众生,也在这里学习佛法,故名叫做胎处,这个胎处是这么讲。

  「四、乳母义,谓能长养菩萨令得成道,故说慈悲为乳母」,这个佛子有五义;第四是什么?乳母义。什么叫做乳母呢?谓能长养菩萨令得成道故,就是你常常能长养菩萨的功德,使令你得无上菩提。那么究竟谁是乳母呢?说慈悲为乳母;就是慈悲心,乳母就是慈悲的意思。菩萨这个时候,以慈悲心为乳母;慈悲心这个地方是那样哦——譬如说我们现在若是自己用功的时候,利益众生的事情我们就不能办,我们就是在这里安心自己用功;若是利益众生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的时候,就不能利益自己,我们在凡位的时候是这样。但是得无生法忍以后,成就般若波罗蜜的时候,就不是了,这个时候他的般若波罗蜜和慈悲在一起,他利益众生的时候就是自利、在自利的时候同时也能利益众生,这个境界不同了。我们凡夫是这样子,但是入了圣道以后,情形就变了,所以这叫做乳母义。这个地方说谓能长养菩萨令得成道,也是长养自己的善根;修学无漏的六波罗蜜、同时也度化众生得无上菩提,所以叫做乳母。

  「五、似父义」,这个佛子有五义,现在是第五个似父义。「谓从初地乃至佛地转依似佛」,谓从初地乃至佛地,这个菩萨他从初欢喜地、极喜地、得无生法忍以后,一直地就修学六波罗蜜,由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乃至到佛地。转依,这个依是什么?依是自己的心。常转变自己的心,由杂染而变成清净,一直到佛的时候才极清净。得

  无生法忍的时候开始清净,不断的转变,到最后成佛的时候究竟圆满了。他逐渐地转

  变、逐渐逐渐地清净,逐渐逐渐有功德庄严,和佛相似了,「故言似父」;和佛相似了

  所以叫做似父。

  「即呼解节菩萨为佛子也」,这上面说最胜子言,这个最胜子其实就是佛子。呼解

  节菩萨,就是前面这位菩萨;为佛子也,就是称呼他为佛子,「广说如前」,前面说了

  他叫什么名字,这佛子是个通名。前面是他的别名;现在用通名来称呼别名。「《十住

  论》云:菩萨是佛真实之子,是故菩萨名为佛子」,这是《十住毗婆沙论》说菩萨是佛

  真实的弟子,是故菩萨名为佛子。

  「今依唐本,名最胜子」,这里说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最胜子,这是以玄奘法师翻的

  本子,名叫做最胜子。「自有二说」,有两种说法。「一云,最胜是菩萨名,三乘于中最

  殊胜故」,有声闻乘、辟支佛乘、有菩萨乘,在三乘之中,菩萨是最殊胜的;因为声闻

  和辟支佛,他们没有发无上菩提心,所以不如菩萨殊胜。

  「能绍佛种,名之为子」,佛子这个子、最胜子这个子是什么意思呢?他能够绍隆

  佛的种姓,能够发广大心弘扬佛法、劝发很多人发无上菩提心,所以是能绍佛种名之

  为子。「是持业释」,能绍佛种叫做佛子,这是持业释;持是保持、也就是有的意思,

  有这种作用。

  「一云,最胜是世尊号」,最胜,佛是最胜所以是佛的名号,「故《无性论》云:最

  胜者,显佛胜二乘故」,所以叫最胜。「又《瑜伽》云:佛是最胜,于诸外道、烦恼等

  魔能得胜故」,佛是在这些烦恼里面、这些魔王里面,都是能战胜的,所以叫做最胜。「宗族姓等漒众人故」,佛的这个宗族、祖宗的族姓里面,漒众人故,胜过一切人,「若依此释,最胜之子名最胜子。故《显扬》云:菩萨亦名最胜之子,是故余处名为佛子」,这个《显扬》是《显扬圣教论》,也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略本。

  「言谓言教,即一切法无二言也」,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,这个言应该贯下来念,

  言一切法无二,说这个「言」字就是言教;「即一切法无二言也」这句话。言谓言教,

  就是佛说的法叫做言教。「此亦两释」,有两种解释。

  「一云,菩萨言教」,言教,是菩萨所说的法是言教。「一云,佛言」,是佛说的法。「如《百法论》」说:「如世尊言一切法无我」,《百法明门论》也有一切法无我这句话。「又下颂云」,这是本经的下文有颂:「佛说离言无二义」,也说到这句话。

  癸二、依教发问

  一切法无二者,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二?

  「一切法无二者,举经两章」,这是举出来这句话有两章。「一、一切法」是一章;

  「二者、无二」,又是一章。「一切法无二者,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二者」,怎么叫做一切法、怎么叫做无二呢?「此即第二依教发问」,依前面的言教为依,然后就发问:何等一切法?云何为无二?这一章里分成两段。「文有两节:初将欲发问,双牒两章」这个文有两段:初将欲发问、双牒两章,就把这两章标出来,双牒就是标出来。「后依章别征,即成二问」,后边一段呢,就是依前面这一章个别提出,即成两个问题。

  「一问:何等一切法?二问:云何为无二?依《瑜伽释》,泛论发问有其五种」,《瑜伽释》这是书的名字。泛论,就是一般的这么解释,发问有其五种不同。「一、不解故问。二、疑惑故问。三、为欲利益安乐故问」,想要利益安乐人;所以要提出这个问题。

  「四、试验故问」,试验试验你懂不懂。「五、轻触故问」,那就是瞧不起你了。

  「今此菩萨依第三问」,这位菩萨提出问题啊,不是不解故问、也不是疑惑故问;而是第三种欲利益安乐故问,「为欲利益诸众生故」问。这个利益是开大智慧的、开大智慧是利益的意思,令你增长智慧是利益、令你消除苦恼叫做安乐;「或可通三,亦有不解疑惑义故」,或者是五问中,通于三;亦有是不解故问和疑惑的意思,还没有得无上菩提,总有所不足嘛。「不依后二」,不是依后边两个问题发问的。为什么呢?「无上法王」是「不可轻触」的、不可以轻慢的。「及试验故」,也不可以试验试验你懂不懂。这对佛这句话是无效的。

  「《解节经》云:一切法无二。一切法无二此义云何?」,《解节经》的文是这样子的。「真谛记云」,真谛三藏就解释了说:「引经为问」,这是引经上的话来提出问题的,

  「重言一切法无二,为五义故」,有五个道理才提出来的。「一、处处经说故」,这个道理处处都说的。「二、有为无为无二故;三、内六根外六尘无二故;四、凡圣无二故;五、因果无二故」,有这样的意思;一切法无二,为五义故,为这五义这样提出这个问题。「今此所说文义云何?是菩萨以所作非所作答也」,今此所说的文义是怎么回事儿呢?是菩萨以所作、非所作来回答这个问题,就是依这个叫做无二。「自下第二依问略答。于中有二:初示问答者;后依问正答」,这是先告诉你这问答者。

  辛二、依问略答(分二科) 壬一、示问答者

  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谓如理请问菩萨曰:

  这如理请问菩萨是问者,解甚深密意菩萨是回答者。「此即初也」,这是问答者。下面第二段。

  壬二、依问正答(分二科) 癸一、赞能问者:善男子!

  癸二、依问正答(分二科) 子一、答一切法(分二科)

  丑一、标章举数:一切法者略有二种 丑二、依数列名:所谓有为、无为

  善男子!一切法者略有二种,所谓有为、无为。

  这是依问正答。「第二依问正答。于中有二:初善男子者」,初善男子者,这句话是「赞能问者」,这个回答的人先赞叹能问的人;称之为善男子。「后一切法下」,一切法者略二者…,这一切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