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」,这下面这个圆测法师他有引《摄大乘论》上的事情。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我们中国佛教没有翻译过来,但是在
《摄大乘论》里面提到,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里边说有十种殊胜。哪十种呢?「初二是境」,初二种殊胜是所缘境,就是《摄大乘论》的前两章:「所知依、所知相」。这个所知依就是阿赖耶识,所知相其实就是三自性。「次六是行」,十种殊胜,前两种殊胜:所知依、所知相,后来的六种殊胜是修行的事情:「入所知、入因果、修差别、戒学、定学、慧学」,这加起来一共是六种,这六种都是属于修行的事情。「后二是果」,后边的两种殊胜就是「彼果断、彼果智」,这是两种。「由是无着《摄大乘论》约三无等说十殊胜」,这个《摄大乘论》是无著菩萨造的,那么这个无著菩萨所造的《摄大乘论》呢,就是约三无等,就是境无等、行无等、果无等,这三无等来说十种殊胜,也就是解释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的十种殊胜。
「慈氏菩萨说十七地亦辨三种」,慈氏菩萨就是弥勒菩萨,他宣扬这个《瑜伽师地论》,《瑜伽师地论》有十七个地,有十七个大段落。这十七地也辨这三种殊胜,就是境、行、果。「初九是境」,这个十七地的初九地是境殊胜,就是境无上,看这小字:「五识身相应地」,这是第一种,是第一地。「意地、有寻有伺地、无寻唯伺地、无寻无伺地、三摩呬多地、非三摩呬多地、有心地、无心地」,这一共是九个;这个属于境,属于所缘境。「次六是行」,其次六地是属于修行,就是:「闻所成地、思所成地、修所成地、声闻地、独觉地、菩萨地」,这是属于修行。「后二是果」,就是「有余依地、无余依地」。那么这也是境、行、果三种殊胜。
「此经说三无等以为三分」,此《解深密经》说三种无等,也就是境、行、果,以为三分。「就所观境复分为二」,就所观境又分成两种。「初有二品,明真俗境」,就是「胜义谛相品明其真谛;心意识相品明世俗谛」,这两品。这两品,一个是真,就是第一义谛,就是胜义谛,俗就是世俗谛。「后二品,明有无性境」,就是前面这两品分真俗二谛,后面两品叫做有性无性。「谓初品明三性境,后品明三无性境」,这样子。「就
二谛中,本末次第先真后俗」,二谛中,本末次第,以胜义谛为本,以世俗谛为末,所以先真谛后俗谛。
「今此中说胜义谛依《瑜伽论》判此品中,辨五种相故」,今此品就是〈胜义谛相品〉说的是胜义谛,胜义谛依《瑜伽师地论》的判、解释,解释此品是辨五种相,这个胜义谛有五种相。「七十五云」,就是《瑜伽师地论》的七十五卷说的。「复次胜义谛有五相」,有五种相貌,「一、离名言相;二、无二相;三、超过寻思所行相;四、超过诸法一异性相;五、遍一切一味相」,有这五种相。
「今依此经,摄为四段」,这位圆测法师他依此经把这五段变为四段,《瑜伽师地论》是说五相,这里把它合为四段,合为四相。「一、明离言及无二相」,就把前两相合二为一,合成一段。「二、尔时法涌下,明超过寻思所行相」,这个寻思是内心的分别,超过内心的分别。「三、尔时善清净慧下,辨非一异相。四、尔时世尊下,释遍一切一味相」。「五中离言应通四段」,五相里面第一段是离名言相,这一相应通四段,应该和后面的四段是相通的,每一段里面都有离名言相,这样意思。「四相皆有离言相故,而与无二一处合说」,但是离名言相和那个无二相在一起说。「准可知故」,其它的准照也可以知道,都是有离名言相的。「余三段中,略而不说」,其余的那三段就是略去了,不说离名言了,但是也有离名言相的义的。「就前二相,文别有二:初长行广释,后以颂略说」,就前二相的文分两段,就是一段是长行广释,第二段是以颂略说。「前中有六」,这个长行广释又分成六段:「一、请问,二、略答,三、征问,四、广释,五、重征,六、喻说」。「依真谛判四段同前」,这个《解深密经》真谛三藏他有翻译,还有解释;而我们现在学习的圆测疏,圆测大师这位大德他和窥基大师同时,也就是和玄奘法师同时。圆测疏这个疏常常引这个真谛三藏的解释,引他的解释很多,当然有的地方他也不同意,但是常常引,可见他还是很重视它的。「依真谛判四段」,和前面一样。「就初为五」,就初一段长行广释为五段:「一、略说不可言无二,二、广说,三、喻显,四、总结,五、偈颂」,分这五段。现在第一段是请问。
乙二、圣教正说分 (分三科)丙一、明所观境 (分二科)丁一、明真俗境 (分二科)
戊一、明真境 (分四科)己一、明离言相及无二相 (分二科)
庚一、长行广释 (分六科)辛一、菩萨请问 (分二科)壬一、发问由序 (分四科)
癸一、发问时 癸二、辨能问者癸三、发问处癸四、标所问人
尔时,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,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摩诃萨言:
「尔时,如理请问菩萨摩诃萨」,如理请问菩萨,是菩萨的名字,菩萨的名称这么
样称呼。「即于佛前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」,这个解甚深义密意,这是这位菩萨的名称,问这位菩萨,就说了。「此即第一菩萨请问」,菩萨请问这一段。「于中有二」,在这一科里面又分成两段。
「初发问由序」,第一科是发问由序,先叙述发问这件事,就是这一段,这一行文,这是发问的叙述。「后依教发问」,第二科依如来的圣教而提出问题。「此即初也」,这是第一段,就是发问的由序。「文有四节」,这一段文里面有四节。「一、尔时者」,第一个是尔时者,这两个字就是一句话,这就算是一节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「发问时也」,发问的时间,就是那一个时候。「《深密经》云:时婆伽婆,大众围遶说深法时者,译家谬也」,《深密经》上的那一段文和这里玄奘法师翻的有点儿不同,现在圆测法师很不客气地、很明白地说:「他说错,他翻的不对!」话是说的很直接,这样子明明白白的说话好,不要太含蓄。 「二、如理请问菩萨者,辨能问者」,如理请问菩萨这是谁呀?他是提出问题这个人。「顺理发问,故名如理请问菩萨。《解节经》云:如理正问;《深密经》云:善问菩萨。」这样彼此还是相合的。 「三、即于佛前者」,这是第三段,即于佛前这句话。「发问处也」,提出问题的地点,是在佛的前面。「此如世亲《摄大乘》云」,世亲菩萨有《摄大乘论释》,那上面说:
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者,显有所敬,故无异言」,这个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」,这是《摄大乘论》上的话,世亲菩萨把这句话标出来,然后加以解释。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者,显有所敬」,你在佛的前面说话,你敢随便说话吗?就是这个意思,先表示有所敬。「故无异言」,不会说其它的杂话,说的话都是有道理的。所以现在这里说是「即于佛前」,和那句话应该是相同的。「又无性云:显佛开许,堪广流通」,这个无性是另一位菩萨,无性菩萨他可能和世亲有关系,这位菩萨,他也做《摄大乘论》的解释的,他也解释
「薄伽梵前」这句话。「显佛开许」,表示你说的这一段话是得到了佛的同意了,那么这句话是有道理的。「堪广流通」,可以广博地流通的。所以这里边说这句话也是有意思的,「即于佛前」这句话是有意义的。「亲对世尊,无异言故」,就是在佛前,亲面对佛,所以说的话都是合道理的,不会不合道理。「异言」就是不合道理。「四、问解甚深义密意菩萨言者,标所问人也」,这是所问的这位菩萨。「今此菩萨能以四辨,解释甚深义理密意,故立其名」,这位菩萨能以四种辩才,解释甚深的义理的密意,深密的道理,所以立它的名字就叫做解甚深义密意。「此如《瑜伽》三十七说」,
《瑜伽师地论》三十七卷说。「《解节经》云」,这个《解节经》就是真谛三藏所翻的《解深密经》,叫《解节经》。「能解甚深义节菩萨」,这里说是能解甚深密意菩萨,他那部经上说是能解甚深义节菩萨,这个义节和密意应该是相同含义的。「真谛释云」,真谛
三藏解释这句话说。「解即解释,节是坚结义」,解是解释的意思,节是坚结的意思,
就是很坚固地集合在一起。「解释甚深坚结义节,是故名为能解甚深义节菩萨」,这位
菩萨能解释甚深的坚结义节,就是很不容易解释的,是故名为能解甚深义节菩萨。「亦名宝冠顶」,这位菩萨还有个名字叫宝冠顶。「宝冠顶本是佛名」,宝冠顶本是佛的名字。「今此菩萨彼佛弟子,从师立号,广说如彼。《深密经》云:深密解脱菩萨」,这个《深
密经》是菩提流支三藏,他也翻译了《解深密经》,但是他的经名字叫《深密经》,那
地方说这个菩萨的名字叫「深密解脱菩萨」。
壬二、依教发问 (分二科)癸一、举所问教
最胜子!言一切法无二。
这是第二科,前面说是发问的由序,现在这里正式地发问,依教发问。
「此即第二依教发问。文有两节」,这个文有两节。「初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者,举
所问教」,「举所问教」就是所问的佛法。「后一切法无二等者,依教发问」,先讲所问
的题目,标出来,「最胜子言一切法无二」;标出来,然后,后边的一切法无二等者,
就是依教发问。
「然最胜子,深密解节皆佛子」,这里一开始说最胜子,但是在深密解节那个经里
面,就是说佛子,没有说最胜子。「真谛记云」,这个真谛三藏他解释这一段话。「佛子
有五义」,有五义可以名之为佛子。「一、种子义:谓信乐大乘为能得佛种子」,这个佛
子就是有种子义。什么叫做种子呢?就是这位发菩提心的人,他对大乘佛法有信心、
有欢喜心。你有这个信心,你还有欢喜心的话,你对于大乘佛法有信乐的心,你这一
念心就能为你将来得无上菩提的种子。你有信乐心,那么也可以说就是有佛性了,你
将来就可以成佛了,…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