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」,這下面這個圓測法師他有引《攝大乘論》上的事情。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我們中國佛教沒有翻譯過來,但是在
《攝大乘論》裏面提到,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裏邊說有十種殊勝。哪十種呢?「初二是境」,初二種殊勝是所緣境,就是《攝大乘論》的前兩章:「所知依、所知相」。這個所知依就是阿賴耶識,所知相其實就是叁自性。「次六是行」,十種殊勝,前兩種殊勝:所知依、所知相,後來的六種殊勝是修行的事情:「入所知、入因果、修差別、戒學、定學、慧學」,這加起來一共是六種,這六種都是屬于修行的事情。「後二是果」,後邊的兩種殊勝就是「彼果斷、彼果智」,這是兩種。「由是無著《攝大乘論》約叁無等說十殊勝」,這個《攝大乘論》是無著菩薩造的,那麼這個無著菩薩所造的《攝大乘論》呢,就是約叁無等,就是境無等、行無等、果無等,這叁無等來說十種殊勝,也就是解釋《阿毗達磨大乘經》中的十種殊勝。
「慈氏菩薩說十七地亦辨叁種」,慈氏菩薩就是彌勒菩薩,他宣揚這個《瑜伽師地論》,《瑜伽師地論》有十七個地,有十七個大段落。這十七地也辨這叁種殊勝,就是境、行、果。「初九是境」,這個十七地的初九地是境殊勝,就是境無上,看這小字:「五識身相應地」,這是第一種,是第一地。「意地、有尋有伺地、無尋唯伺地、無尋無伺地、叁摩呬多地、非叁摩呬多地、有心地、無心地」,這一共是九個;這個屬于境,屬于所緣境。「次六是行」,其次六地是屬于修行,就是:「聞所成地、思所成地、修所成地、聲聞地、獨覺地、菩薩地」,這是屬于修行。「後二是果」,就是「有余依地、無余依地」。那麼這也是境、行、果叁種殊勝。
「此經說叁無等以爲叁分」,此《解深密經》說叁種無等,也就是境、行、果,以爲叁分。「就所觀境複分爲二」,就所觀境又分成兩種。「初有二品,明真俗境」,就是「勝義谛相品明其真谛;心意識相品明世俗谛」,這兩品。這兩品,一個是真,就是第一義谛,就是勝義谛,俗就是世俗谛。「後二品,明有無性境」,就是前面這兩品分真俗二谛,後面兩品叫做有性無性。「謂初品明叁性境,後品明叁無性境」,這樣子。「就
二谛中,本末次第先真後俗」,二谛中,本末次第,以勝義谛爲本,以世俗谛爲末,所以先真谛後俗谛。
「今此中說勝義谛依《瑜伽論》判此品中,辨五種相故」,今此品就是〈勝義谛相品〉說的是勝義谛,勝義谛依《瑜伽師地論》的判、解釋,解釋此品是辨五種相,這個勝義谛有五種相。「七十五雲」,就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七十五卷說的。「複次勝義谛有五相」,有五種相貌,「一、離名言相;二、無二相;叁、超過尋思所行相;四、超過諸法一異性相;五、遍一切一味相」,有這五種相。
「今依此經,攝爲四段」,這位圓測法師他依此經把這五段變爲四段,《瑜伽師地論》是說五相,這裏把它合爲四段,合爲四相。「一、明離言及無二相」,就把前兩相合二爲一,合成一段。「二、爾時法湧下,明超過尋思所行相」,這個尋思是內心的分別,超過內心的分別。「叁、爾時善清淨慧下,辨非一異相。四、爾時世尊下,釋遍一切一味相」。「五中離言應通四段」,五相裏面第一段是離名言相,這一相應通四段,應該和後面的四段是相通的,每一段裏面都有離名言相,這樣意思。「四相皆有離言相故,而與無二一處合說」,但是離名言相和那個無二相在一起說。「准可知故」,其它的准照也可以知道,都是有離名言相的。「余叁段中,略而不說」,其余的那叁段就是略去了,不說離名言了,但是也有離名言相的義的。「就前二相,文別有二:初長行廣釋,後以頌略說」,就前二相的文分兩段,就是一段是長行廣釋,第二段是以頌略說。「前中有六」,這個長行廣釋又分成六段:「一、請問,二、略答,叁、征問,四、廣釋,五、重征,六、喻說」。「依真谛判四段同前」,這個《解深密經》真谛叁藏他有翻譯,還有解釋;而我們現在學習的圓測疏,圓測大師這位大德他和窺基大師同時,也就是和玄奘法師同時。圓測疏這個疏常常引這個真谛叁藏的解釋,引他的解釋很多,當然有的地方他也不同意,但是常常引,可見他還是很重視它的。「依真谛判四段」,和前面一樣。「就初爲五」,就初一段長行廣釋爲五段:「一、略說不可言無二,二、廣說,叁、喻顯,四、總結,五、偈頌」,分這五段。現在第一段是請問。
乙二、聖教正說分 (分叁科)丙一、明所觀境 (分二科)丁一、明真俗境 (分二科)
戊一、明真境 (分四科)己一、明離言相及無二相 (分二科)
庚一、長行廣釋 (分六科)辛一、菩薩請問 (分二科)壬一、發問由序 (分四科)
癸一、發問時 癸二、辨能問者癸叁、發問處癸四、標所問人
爾時,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,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摩诃薩言:
「爾時,如理請問菩薩摩诃薩」,如理請問菩薩,是菩薩的名字,菩薩的名稱這麼
樣稱呼。「即于佛前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」,這個解甚深義密意,這是這位菩薩的名稱,問這位菩薩,就說了。「此即第一菩薩請問」,菩薩請問這一段。「于中有二」,在這一科裏面又分成兩段。
「初發問由序」,第一科是發問由序,先敘述發問這件事,就是這一段,這一行文,這是發問的敘述。「後依教發問」,第二科依如來的聖教而提出問題。「此即初也」,這是第一段,就是發問的由序。「文有四節」,這一段文裏面有四節。「一、爾時者」,第一個是爾時者,這兩個字就是一句話,這就算是一節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「發問時也」,發問的時間,就是那一個時候。「《深密經》雲:時婆伽婆,大衆圍遶說深法時者,譯家謬也」,《深密經》上的那一段文和這裏玄奘法師翻的有點兒不同,現在圓測法師很不客氣地、很明白地說:「他說錯,他翻的不對!」話是說的很直接,這樣子明明白白的說話好,不要太含蓄。 「二、如理請問菩薩者,辨能問者」,如理請問菩薩這是誰呀?他是提出問題這個人。「順理發問,故名如理請問菩薩。《解節經》雲:如理正問;《深密經》雲:善問菩薩。」這樣彼此還是相合的。 「叁、即于佛前者」,這是第叁段,即于佛前這句話。「發問處也」,提出問題的地點,是在佛的前面。「此如世親《攝大乘》雲」,世親菩薩有《攝大乘論釋》,那上面說:
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者,顯有所敬,故無異言」,這個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」,這是《攝大乘論》上的話,世親菩薩把這句話標出來,然後加以解釋。「薄伽梵前善入大乘者,顯有所敬」,你在佛的前面說話,你敢隨便說話嗎?就是這個意思,先表示有所敬。「故無異言」,不會說其它的雜話,說的話都是有道理的。所以現在這裏說是「即于佛前」,和那句話應該是相同的。「又無性雲:顯佛開許,堪廣流通」,這個無性是另一位菩薩,無性菩薩他可能和世親有關系,這位菩薩,他也做《攝大乘論》的解釋的,他也解釋
「薄伽梵前」這句話。「顯佛開許」,表示你說的這一段話是得到了佛的同意了,那麼這句話是有道理的。「堪廣流通」,可以廣博地流通的。所以這裏邊說這句話也是有意思的,「即于佛前」這句話是有意義的。「親對世尊,無異言故」,就是在佛前,親面對佛,所以說的話都是合道理的,不會不合道理。「異言」就是不合道理。「四、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者,標所問人也」,這是所問的這位菩薩。「今此菩薩能以四辨,解釋甚深義理密意,故立其名」,這位菩薩能以四種辯才,解釋甚深的義理的密意,深密的道理,所以立它的名字就叫做解甚深義密意。「此如《瑜伽》叁十七說」,
《瑜伽師地論》叁十七卷說。「《解節經》雲」,這個《解節經》就是真谛叁藏所翻的《解深密經》,叫《解節經》。「能解甚深義節菩薩」,這裏說是能解甚深密意菩薩,他那部經上說是能解甚深義節菩薩,這個義節和密意應該是相同含義的。「真谛釋雲」,真谛
叁藏解釋這句話說。「解即解釋,節是堅結義」,解是解釋的意思,節是堅結的意思,
就是很堅固地集合在一起。「解釋甚深堅結義節,是故名爲能解甚深義節菩薩」,這位
菩薩能解釋甚深的堅結義節,就是很不容易解釋的,是故名爲能解甚深義節菩薩。「亦名寶冠頂」,這位菩薩還有個名字叫寶冠頂。「寶冠頂本是佛名」,寶冠頂本是佛的名字。「今此菩薩彼佛弟子,從師立號,廣說如彼。《深密經》雲:深密解脫菩薩」,這個《深
密經》是菩提流支叁藏,他也翻譯了《解深密經》,但是他的經名字叫《深密經》,那
地方說這個菩薩的名字叫「深密解脫菩薩」。
壬二、依教發問 (分二科)癸一、舉所問教
最勝子!言一切法無二。
這是第二科,前面說是發問的由序,現在這裏正式地發問,依教發問。
「此即第二依教發問。文有兩節」,這個文有兩節。「初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者,舉
所問教」,「舉所問教」就是所問的佛法。「後一切法無二等者,依教發問」,先講所問
的題目,標出來,「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」;標出來,然後,後邊的一切法無二等者,
就是依教發問。
「然最勝子,深密解節皆佛子」,這裏一開始說最勝子,但是在深密解節那個經裏
面,就是說佛子,沒有說最勝子。「真谛記雲」,這個真谛叁藏他解釋這一段話。「佛子
有五義」,有五義可以名之爲佛子。「一、種子義:謂信樂大乘爲能得佛種子」,這個佛
子就是有種子義。什麼叫做種子呢?就是這位發菩提心的人,他對大乘佛法有信心、
有歡喜心。你有這個信心,你還有歡喜心的話,你對于大乘佛法有信樂的心,你這一
念心就能爲你將來得無上菩提的種子。你有信樂心,那麼也可以說就是有佛性了,你
將來就可以成佛了,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