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這是成佛的種子。這個佛子,如果一位佛教徒,一位發無上菩提

  心的這個人,他內心裏面對于大乘有信樂心,就可以名之爲佛子了。

  「二、母義」,這個佛子也有母的意思。什麼道理呢?「謂般若度能生佛法,故名

  爲母」,這個佛子,你有信樂佛法的歡喜心,同時你還會成就了般若波羅蜜,你內心裏

  面有這樣功德。這個般若是什麼呢?這個般若是清淨無漏的智慧,就是能見勝義谛的

  智慧,叫做般若。不是凡夫通達佛法的那個智慧。凡夫還沒得聖道之前,你在佛法裏

  面也有通達的智慧,那個不名爲般若,還不可以稱之爲般若的。現在說般若呢,就是

  你修止觀成功了,得無生法忍了,這個時候你通達第一義谛的智慧,叫做般若。你有

  這個智慧了呢,「能生佛法」,就會建立出來無量無邊清淨的佛法,這些事情都可以從

  這裏會成功了。這個「能生佛法」,這就是母的意思,有母的意思。所以這個佛子也有

  母義,前面有種子義,這裏是也有母義,有母義表示這位佛子已經得無生法忍了,他能夠成就無量無邊的佛法,成就無量無邊佛法的功德,都是無漏的功德,那就叫做母義。我們沒有成就無漏的智慧的時候,我們心裏面都有執著。執著……,雖然也是發菩提心,也會度衆生,也會做很多很多的功德,但是每一種功德上都有執著心的汙染,那還不能名之爲佛法的。這位有了無漏智慧的時候,無漏的智慧,同時也有無漏的大悲心,無漏的大悲心和無漏的般若和合,他就能夠做出來很多很多功德的事情,去度化衆生的事情,有自利的事情、利益衆生的事情,就是無量無邊的佛法。

  「叁、胎處義,菩薩禅定是住處故,名胎處」,佛子有五義,前面是種子義,第二是母義,現在第叁個是胎處義。這個胎處義怎麼講呢?就是「菩薩禅定是住處故」,這個胎處是住處的意思,什麼是住處呢?禅定。菩薩得了般若波羅蜜,他心裏面不散亂,一定有禅定爲般若的住處,爲他的一念清淨心的住處。譬如說我們發心在佛法裏面學習,但是我們就是虛妄分別心,我們沒有禅定爲我們的功德的住處,我們沒有達到那個程度,我們以虛妄分別爲住處,或者是根本沒有住處。譬如說人有個房子做住處,但是有的人在外面流浪,沒有房子,我們沒有禅定,就像沒有房子住,在外面流浪,下雪天的時候,你要受涷了。這可見,我們從這裏看出來,什麼叫做菩薩呀?菩薩有住處,就是有禅定爲他的住處,他是在心裏面沒有一切散亂、清淨自在地,禅定裏面是他的住處,他在這裏住,他在這裏做事情,在這裏度衆生,也在這裏學習佛法,故名叫做胎處,這個胎處是這麼講。

  「四、乳母義,謂能長養菩薩令得成道,故說慈悲爲乳母」,這個佛子有五義;第四是什麼?乳母義。什麼叫做乳母呢?謂能長養菩薩令得成道故,就是你常常能長養菩薩的功德,使令你得無上菩提。那麼究竟誰是乳母呢?說慈悲爲乳母;就是慈悲心,乳母就是慈悲的意思。菩薩這個時候,以慈悲心爲乳母;慈悲心這個地方是那樣哦——譬如說我們現在若是自己用功的時候,利益衆生的事情我們就不能辦,我們就是在這裏安心自己用功;若是利益衆生、做利益他人的事情的時候,就不能利益自己,我們在凡位的時候是這樣。但是得無生法忍以後,成就般若波羅蜜的時候,就不是了,這個時候他的般若波羅蜜和慈悲在一起,他利益衆生的時候就是自利、在自利的時候同時也能利益衆生,這個境界不同了。我們凡夫是這樣子,但是入了聖道以後,情形就變了,所以這叫做乳母義。這個地方說謂能長養菩薩令得成道,也是長養自己的善根;修學無漏的六波羅蜜、同時也度化衆生得無上菩提,所以叫做乳母。

  「五、似父義」,這個佛子有五義,現在是第五個似父義。「謂從初地乃至佛地轉依似佛」,謂從初地乃至佛地,這個菩薩他從初歡喜地、極喜地、得無生法忍以後,一直地就修學六波羅蜜,由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乃至到佛地。轉依,這個依是什麼?依是自己的心。常轉變自己的心,由雜染而變成清淨,一直到佛的時候才極清淨。得

  無生法忍的時候開始清淨,不斷的轉變,到最後成佛的時候究竟圓滿了。他逐漸地轉

  變、逐漸逐漸地清淨,逐漸逐漸有功德莊嚴,和佛相似了,「故言似父」;和佛相似了

  所以叫做似父。

  「即呼解節菩薩爲佛子也」,這上面說最勝子言,這個最勝子其實就是佛子。呼解

  節菩薩,就是前面這位菩薩;爲佛子也,就是稱呼他爲佛子,「廣說如前」,前面說了

  他叫什麼名字,這佛子是個通名。前面是他的別名;現在用通名來稱呼別名。「《十住

  論》雲:菩薩是佛真實之子,是故菩薩名爲佛子」,這是《十住毗婆沙論》說菩薩是佛

  真實的弟子,是故菩薩名爲佛子。

  「今依唐本,名最勝子」,這裏說是玄奘法師翻譯的最勝子,這是以玄奘法師翻的

  本子,名叫做最勝子。「自有二說」,有兩種說法。「一雲,最勝是菩薩名,叁乘于中最

  殊勝故」,有聲聞乘、辟支佛乘、有菩薩乘,在叁乘之中,菩薩是最殊勝的;因爲聲聞

  和辟支佛,他們沒有發無上菩提心,所以不如菩薩殊勝。

  「能紹佛種,名之爲子」,佛子這個子、最勝子這個子是什麼意思呢?他能夠紹隆

  佛的種姓,能夠發廣大心弘揚佛法、勸發很多人發無上菩提心,所以是能紹佛種名之

  爲子。「是持業釋」,能紹佛種叫做佛子,這是持業釋;持是保持、也就是有的意思,

  有這種作用。

  「一雲,最勝是世尊號」,最勝,佛是最勝所以是佛的名號,「故《無性論》雲:最

  勝者,顯佛勝二乘故」,所以叫最勝。「又《瑜伽》雲:佛是最勝,于諸外道、煩惱等

  魔能得勝故」,佛是在這些煩惱裏面、這些魔王裏面,都是能戰勝的,所以叫做最勝。「宗族姓等漒衆人故」,佛的這個宗族、祖宗的族姓裏面,漒衆人故,勝過一切人,「若依此釋,最勝之子名最勝子。故《顯揚》雲:菩薩亦名最勝之子,是故余處名爲佛子」,這個《顯揚》是《顯揚聖教論》,也是《瑜伽師地論》的略本。

  「言謂言教,即一切法無二言也」,最勝子言一切法無二,這個言應該貫下來念,

  言一切法無二,說這個「言」字就是言教;「即一切法無二言也」這句話。言謂言教,

  就是佛說的法叫做言教。「此亦兩釋」,有兩種解釋。

  「一雲,菩薩言教」,言教,是菩薩所說的法是言教。「一雲,佛言」,是佛說的法。「如《百法論》」說:「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」,《百法明門論》也有一切法無我這句話。「又下頌雲」,這是本經的下文有頌:「佛說離言無二義」,也說到這句話。

  癸二、依教發問

  一切法無二者,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二?

  「一切法無二者,舉經兩章」,這是舉出來這句話有兩章。「一、一切法」是一章;

  「二者、無二」,又是一章。「一切法無二者,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二者」,怎麼叫做一切法、怎麼叫做無二呢?「此即第二依教發問」,依前面的言教爲依,然後就發問:何等一切法?雲何爲無二?這一章裏分成兩段。「文有兩節:初將欲發問,雙牒兩章」這個文有兩段:初將欲發問、雙牒兩章,就把這兩章標出來,雙牒就是標出來。「後依章別征,即成二問」,後邊一段呢,就是依前面這一章個別提出,即成兩個問題。

  「一問:何等一切法?二問:雲何爲無二?依《瑜伽釋》,泛論發問有其五種」,《瑜伽釋》這是書的名字。泛論,就是一般的這麼解釋,發問有其五種不同。「一、不解故問。二、疑惑故問。叁、爲欲利益安樂故問」,想要利益安樂人;所以要提出這個問題。

  「四、試驗故問」,試驗試驗你懂不懂。「五、輕觸故問」,那就是瞧不起你了。

  「今此菩薩依第叁問」,這位菩薩提出問題啊,不是不解故問、也不是疑惑故問;而是第叁種欲利益安樂故問,「爲欲利益諸衆生故」問。這個利益是開大智慧的、開大智慧是利益的意思,令你增長智慧是利益、令你消除苦惱叫做安樂;「或可通叁,亦有不解疑惑義故」,或者是五問中,通于叁;亦有是不解故問和疑惑的意思,還沒有得無上菩提,總有所不足嘛。「不依後二」,不是依後邊兩個問題發問的。爲什麼呢?「無上法王」是「不可輕觸」的、不可以輕慢的。「及試驗故」,也不可以試驗試驗你懂不懂。這對佛這句話是無效的。

  「《解節經》雲:一切法無二。一切法無二此義雲何?」,《解節經》的文是這樣子的。「真谛記雲」,真谛叁藏就解釋了說:「引經爲問」,這是引經上的話來提出問題的,

  「重言一切法無二,爲五義故」,有五個道理才提出來的。「一、處處經說故」,這個道理處處都說的。「二、有爲無爲無二故;叁、內六根外六塵無二故;四、凡聖無二故;五、因果無二故」,有這樣的意思;一切法無二,爲五義故,爲這五義這樣提出這個問題。「今此所說文義雲何?是菩薩以所作非所作答也」,今此所說的文義是怎麼回事兒呢?是菩薩以所作、非所作來回答這個問題,就是依這個叫做無二。「自下第二依問略答。于中有二:初示問答者;後依問正答」,這是先告訴你這問答者。

  辛二、依問略答(分二科) 壬一、示問答者

  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:

  這如理請問菩薩是問者,解甚深密意菩薩是回答者。「此即初也」,這是問答者。下面第二段。

  壬二、依問正答(分二科) 癸一、贊能問者:善男子!

  癸二、依問正答(分二科) 子一、答一切法(分二科)

  醜一、標章舉數:一切法者略有二種 醜二、依數列名:所謂有爲、無爲

  善男子!一切法者略有二種,所謂有爲、無爲。

  這是依問正答。「第二依問正答。于中有二:初善男子者」,初善男子者,這句話是「贊能問者」,這個回答的人先贊歎能問的人;稱之爲善男子。「後一切法下」,一切法者略二者…,這一切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