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

  《解深密经.胜义谛相品第二》

  各位老师、各位同学,我们现在学习这部经的缘起,是台湾有居士要我讲唯识的要义,我就想起来这部经,我想讲〈一切法相品〉,就是这部经里面第四品,是〈一切法相品〉。那么后来台湾的新竹福严佛学院又请我去主持禅七,在禅七里面也应该学习佛法的,我也想起来这部经,就是〈胜义谛相品〉,想要在禅七里边和他们各位法师共同的学习〈胜义谛相品〉。但是,去台湾之前,我自己先学习这两品,我想我应该和各位同学共同的学习,我不应该自己学习;我到台湾去和他们学习,我忘了各位同学,这是不合道理的。所以就是我们现在学习这部经的缘起,就是如此如此的,是这样意思。这部经是唯识的要义,我以前是读过,但是不是太明白,那么我现在又重新地学习,生欢喜心。如果学习唯识,而不学习这部经,那等于是没有学习唯识。而这部经在藏经里边,只有圆测大师他这部批注,只有这么一本,只有这一种,再没有别的批注。但是在流通处里边流通的,又有演培老法师的《语体释》,他有一部批注叫《语体释》。我想他这个《语体释》就是他自己谦虚,他只是把它变成白话文,那就是要依靠圆测大师的大智慧才能够写出来这部书,可能他的用意是这样子。我们闲话少说,现在我们就开始。我就完全按照圆测大师的这个疏来学习。

  「释此品文略有二义:一、释品名,二、正释文。」解释〈胜义谛相品〉的文一开始就要说明两种意义,第一个释品的名称,第二是解释正文。「言胜义谛相品者」,这是这一品的名称。「谛中之胜号」,这个胜义谛,这在我们佛法里边,这是常常地读诵到这个名字,这是谛中殊胜的一个名号。谛这个字怎么解释呢?是当个真实的意思,就不是颠倒的、不是虚妄的意思。你若能看见这个谛的体相的话,你就会有大智慧,这个谛是这样意思。

  「谛有二种」,有两种不同。「一者世俗,二者胜义」,有这两种。「言世俗者」,怎么讲呢?「世是隐覆义」,就是这件事隐藏起来,它被另一个事情盖覆住,它本身没有显示出来,这就叫做世,是隐覆的意思。俗是什么意思呢?「俗是麤显义」,是麤显的意思,就是它的相貌很麤,不是很微细的、很明显的意思。这举一个例子,「谓瓶衣等世麤显物」,这个瓶,或者衣服等,这是世间上的麤显的东西。「隐覆胜义,故名世俗」,虽然是很麤显,但是这里边隐藏、盖覆殊胜的道理、殊胜的境界,所以叫做世俗,这个世俗是这个意思。「言胜义者」,怎么讲呢?「胜谓胜智」,这个胜是殊胜,指什么说的呢?是指智慧说的,这个圣人的智慧。圣人的智慧是凡夫的智慧所不能及,所以特

  别殊胜。「义即境义」,就是一种境界叫作义。「谓真如理是胜智之境义,故名胜义」,

  这个真如理,真如这个如,就当一个无差别讲,就是没有差别相,没有差别相这个道

  理是真实不虚的,所以叫做真如。我们看这个世俗谛,譬如说这个山河大地,无量无

  边的差别相。但这个差别里边有一个无差别的真理,这个真理就是胜义谛,所以这个

  是真实不虚的。其它的世界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,譬如说是我们欢喜做皇帝,但是做

  皇帝这件事表面上好像很有权威,实在很苦恼的事情,所以不真实。我们人间做皇帝

  不是真实的,到天上去做天王,天王也是无常的,终究有一天也结束了,也是不能够

  使令你长时地满意,所以都是不真实。唯有这个真如理,你若证悟它以后,不会有无

  常的这回事,不可破坏;成功了以后,永久地安乐自在,所以它是真实的。这个真实的道理是胜智之境,就是特别清净圆满的智慧的所缘境界,故名叫作胜义。这么讲呢,「即六释中依主释也」,这唯识学派里边解释名称有六个方法,这样解释就是叫做依主

  释;就是这个道理,以真如为主,所以这样来解释这个名称。

  「或复义者,即是义利」,现在把这个义字再重新解释,前面这个义字当境界讲,

  这里当个义利,就是一个有道理的利益。你做这件事成功了,得到了利益,那叫做义。

  现在这个义利指什么说呢?「谓涅槃果」,就是我们佛教徒弃舍了世间上污秽的事情,

  来到佛法里面修学戒定慧,最后你成就了涅槃,涅槃就是不生不灭,你没有白辛苦,

  你得到这么一个结果,也还是那个真如理,它是永久也不生也不灭。「即胜义利名为胜

  义」,就是殊胜利益,这叫做胜义;这样讲胜义就是指涅槃说的。「即六释中持业释也」,

  就是你得到这么一个利益。「或复圣道用胜为义」,这个义利指涅槃说,是修学圣道所

  得的果。现在指胜道说,「或复圣道用胜为义」,你怎么会得到涅槃呢?就是你修学戒

  定慧了,戒定慧是圣道,这样解释戒定慧都是无漏的。我们初开始发心学习佛法,这

  个时候都有执着心在里边,不能说是圣道。但是我们终究有一天得无生法忍了,我们

  那个时候所学习、所成就的戒定慧叫做圣道。这个圣道就是特别殊胜了,世间的一切

  的事情所不能及。这样的圣道是涅槃的因,涅槃是圣道的果,用这个无漏的因果来解

  释胜义谛,叫做胜义,「故名胜义」。「是有财释」,就是有这个作用;这个圣道它是在

  佛法中有殊胜的作用,所以我们不会白辛苦的,也能够得涅槃。

  「今于此中,且依初义」,这样讲呢,约真如理胜智之境,是约理解释,这涅槃是

  约果解释。圣道是修行,就是一个行、一个果、一个理,约这个来解释胜义。「今于此

  中,且依初义」,前面有三种解释,那么用哪一个来解释呢?「且依初义」,就是约这

  个真如理是胜智之境,这叫做胜义;用这个意思来解释这个品的题目,叫胜义谛。

  「谛有二义」,这个胜义解释完了,这下面解释这个谛,这个谛怎么解释呢?这下

  面有两个义。「如《瑜伽》五十五说」,第五十五卷,「谛义如所说相不舍离义,由观此故到清净究竟义为谛」,这个谛「如所说相」,就是所说的那个真如理的相貌。「不舍离

  义」,我们凡夫就是舍离了,我们都是念念在色声香味触上虚妄分别。现在我们常常地

  来清净这个戒定慧,时间久了呢,就和那个胜义谛不舍离了,与那个真如理不相舍离。

  「由观此故,到清净究竟义为谛」,由于我们常常观察这个真如理,你常常由止而

  后观,观而后止,常常这样观呢,就和它亲近了,不相舍离了。「由观此故,到清净究

  竟义」,我们时间久了,我们就到了胜义谛那里了。我们现在虽然在胜义谛这里,但是

  好像十万八千里那么远,不能在一起。但是我们常常修止观呢,就到那个地方去了,

  就到了胜义谛那儿去了。比如说我们修止观,初开始修数息观,修这阿那般那念,就

  是我们的心就在出入息那里,你还没有到第一义谛,是以出入息为所缘境。如果你这

  个正念没有失掉,这个正念就念这个出入息,和出入息在一起不相舍离。若打妄想了,

  那就不对了,就舍离了。但是这个以出入息为所缘境,这是个凡夫境界。现在是说,

  到清净究竟义,这要修观才能到这里。就是你得了定,你在定中观这个第一义谛,观

  这个胜义谛。观久了呢,你就和胜义谛相契合了,那叫做到;所到的境界是清净的。

  平常我们说我们有贪瞋痴的烦恼,这是污染;但是我们没有贪瞋痴的烦恼,但是你心

  里面还有执着,还是不清净。现在是没有这么多的执着,不但是没有贪瞋痴,也没有

  执着,这个时候心里清净了,就和那个真如相契合了;契合了,由初开始相应,要继

  续地进一步地相应。到最后是究竟相应了,那就是叫做谛,就是不颠倒的境界,谛这

  个字这么讲。

  「相谓体相,或是相状,离言等五皆是真如自体相故」,这个胜义谛相这个谛字这

  么讲。这是说这个相,这个相怎么讲呢?相,当个体相讲,就是它的体还是有形相的。

  或者当个相状讲,它有什么相状呢?「离言等五」,下面文有解释了,一共有五种相状,「皆是真如自体相故」。「或一真如有离言等五相状故」,或者这么说,就是一个真如体上有离言等五个相状故。「于此品内,明胜义谛五相之义,故言胜谛相品第二」,在这一品里边,说明这个胜义谛有五种相貌之义,所以叫做胜义谛相品,这是第二品。这

  是把这个品题的名称解释完了。下面第二段是「正释经文」。

  「第二正释经文。上来已释教起因缘分讫」,前面那个〈序品〉是教起因缘分讫。「自

  下第二圣教正说分」,前面这个胜义谛相这一品以后,这是圣教正说,正式宣扬圣教之义。「于此分中有其七品」,这个圣教正说这一分里面有七品。「摄为三段」,把它分为三个段落。「初有四品明所观境」,就是所观察的境界。哪四品呢?「胜义谛相品、心意识相品、一切法相品、无自性相品」,这四品是所缘境。「次有二品辨能观行」,能观察的智慧。哪两品呢?「分别瑜伽品、地波罗蜜多品」,〈分别瑜伽品〉就是胜解行地;〈地波罗蜜多品〉那就是圣人的境界了,得无生法忍以后的境界。「后有一品显所得果」,

  最后有一品「如来成所作事品」,那是所得果。这样子呢,就是境、行、果,四品是所观境,后面两品是能观行,后有一品显所得果。这个行是开始用功修行了,前面的所缘境实在就是开始学习,学习了这个唯识的道理,你完全通达无碍了,然后开始修止观,所以叫做辨能观行,后一品显所得果。

  「所以如是说三分者」,这样子嘛,就是三分:境、行、果,三分。「夫观行者,要藉胜境,依境起行」,观行者,就是发无上菩提心、开始修止观的修行人。「要藉胜境」,你修止观的时候,怎么样修呢?要凭借这个胜义谛为所缘境,胜境。「依境起行」,依胜义谛为所依止,发起止观的修行。「由行得果」,就是得如来成所作事这样的果,就是得无上菩提。「是故世尊《阿毗达磨大乘经》中说十种胜…
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