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都有差别相的话,那一定是有因。怎么叫有因呢?从因所生,这个真如是从因缘所生的,胜义、法无我性也是由因缘生的。若是这样的话,「若从因生,应是有为」,「从因所生」这是一个
过失,「若从因生」呢,那它应该是有为法了,那么这是一个过失。「若是有为,应非胜义;若非胜义,应更寻求余胜义谛」,这是第三个过失。若不是胜义谛,那我们应该放弃它,应该再寻求其它的胜义谛。这是第一科,下面第二科「顺释胜义离三过失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正释胜义离三过」。
辰二、顺释胜义离三过失(分二科)巳一、正释胜义离三过善现!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名有因,非因所生,亦非有为,是胜义谛,得此胜义,更不寻求余胜义谛。
「善现!由此真如胜义法无我性,不名有因」,因为真如、胜义和法无我性这三种理,三种真理「不名有因」,不能说它是由因所生的,不能这么说。「非因所生」,它不是由因所生的。「亦非有为」,所以也不是有为法。「是胜义谛」,所以它是那个最胜的无分别智所缘境。「得此胜义,更不寻求余胜义谛」,你若是证悟了这个胜义谛呢,你不会再寻求其它的胜义谛,不会的。这是说胜义谛是远离三种过失的。下面「以理重成」。
巳二、以理重成
唯有常常时,恒恒时,如来出世,若不出世,诸法法性安立,法界安住。
这是以理重成,第二科。「唯有常常时,恒恒时」,就是彼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在过去的时候,是无量无边的时间,叫「常常时」;未来也还是无量无边的,也是常住不变的,叫「恒恒时」。「如来出世,若不出世」,过去的常常时,未来的恒恒时,这个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在这么长的时间内,「如来出世,若不出世」,佛出现世间宣扬这个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,或者佛没有出现世间,「若不出世」。
「诸法法性安立,法界安住」,就是在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,它们是不变化的,这句话就是这么意思。「诸法法性」,就是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是一切法的本性,诸法,这一切有为法的法性,法性就是一切法的本性,本性就是真如,就是胜义,就是法无我性。「安立,法界安住」,这个安立也就是安住的意思;这个安立有两个意思,就是它本来就是这样子,就是常在,常常时、恒恒时地存在,叫做安立,这是一种解释。第二种解释,是佛菩萨用不颠倒的文句把它表示出来,那也叫做安立。「法界安住」,法界这个界是个因的意思,就是依此法性为因,一切众生由于佛陀的教导可以修学圣道,叫做法界。这个「安住」,就是这个法性,法性其实就是法界,它还是常住不变的,叫安住。安立就是安住,安住也就是安立。这样说呢,安住和安立是一个意思,法性和法界也是一个意思。这个法性和法界就说前面的真如、胜义、法无我性;这个安立、安住是说这件事是常在的。我们由佛陀的宣扬,而我们可以这样学习,会得圣道的,表示这个意思。
寅二、结
是故善现,由此道理,当知胜义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这是第二科是「结」,结束这一段。「由此道理」,我们应该认真地知道这件事,胜义谛也就是法无我性是真如,它是遍一切无差别相的。前面是第一科说完了。下面第二科是譬喻,前面是法,这下面譬喻。
子二、喻(举喻重说)善现!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,虚空无相,无分别,无变异,遍一切一味相。
这是说个譬喻,就是佛招呼善现。「譬如种种非一品类异相色中」,说一个譬喻,什么譬喻呢?「种种」,各式各样的,不是一种,不是一个品类,就是很多差别相的色中,这些地水火风、高山大海,各式各样的异相色中。「虚空无相,无分别」,在这异相色中有虚空,这里面有虚空,这虚空没有那些异相的差别。这个虚空是没有种种的差别,也没有种种的变异,是普遍一切异类色中,这个虚空是无差别相的。这是第二科是譬喻,第三科是「举法同喻」。
子三、合(举法同喻)
如是异性异相,一切法中,胜义谛遍一切一味相,当知亦尔。
「如是」,就是前面用虚空作譬喻,在异性,不同的种类、不同的相貌,一切法里边,这个胜义谛,这个真如的道理也和虚空一样,「遍一切一味相」,当知也是这样子。前面是「长行广释」,下面第二科「举颂略说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是「发起颂文」。
庚二、举颂略说(分二科) 辛一、发起颂文
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,而说颂曰:
这句话是发起这个颂文,下面「以颂略说」。分两科,第一科「举佛同说赞一味相」。
辛二、以颂略说(分二科) 壬一、举佛同说赞一味相
此遍一切一味相,胜义诸佛说无异,
前面说了这么多的法语,说的什么道理呢?就是遍一切法无差别的这个胜义谛,
这个胜义谛的真理是诸佛都是同样的宣说,无差别的。这是诸「佛同说赞一味相」,第二科是「辨愚异执显理甚深」。
壬二、辨愚异执显理甚深
若有于中异分别,彼定愚痴依上慢。
若是有人在一切法里面的胜义谛作不同的分别,就是不同的执着。「彼定愚痴依上慢」,那个人一定是个愚痴人,他一定是有增上慢的,他才这样讲话的。
这个〈胜义谛相品〉我们还是要感谢佛菩萨加持,我们现在学习了一遍。
《解深密经讲记 胜义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阅读结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