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8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離這兩類的事情,一個是分別,一個是依他,這兩件事;分別(遍計所執性)和依他起性,不能離開這件事。

  這個「分別」,剛才說,我們的亂識。前面第一個是「亂識分別」,也就是我們的第六識,這第六識虛妄分別,這個虛妄分別怎麼能說是遍計所執性呢?這個遍計所執,能遍計所執的是依他起,能遍計所執的是我們的心,我們的心是依他起。但是他在執著的時候,執著這一切虛妄境界都是真實的,這就是遍計執了,這是遍計所執。這個依他起是一切因緣生法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一切的色聲香味觸法,這都是因緣所生法,這因緣所生法都是如幻如化的,不像我們執著那樣子,我們執著認爲是真實的,實在都是不真實,這個是依他起。

  依他起是有這件事,我們剛才那個譬喻,說是那兒有一條蛇,實在是沒有蛇的,那地方沒有蛇,只是有一條繩子,繩子是有的,不能否認這件事。這繩子是依他起,你認爲是蛇,那是遍計所執。我們看這一切法認爲是真實的,這是遍計執。這些都是如幻如化的不真實,是依他起。依他起是有,遍計執是畢竟空寂的。但是我們沒有修如理作意的人,這一切的境界,我們都執著是真實的,我們是在遍計執裏面生活的,我們凡夫境界是這樣子。

  「此所作法,不離分別依他二性」,我們日常生活,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,你心在動的時候,不能夠離開遍計所執性、不能離開依他起性,這兩件事你不能離開的,就是在這裏面虛妄分別。

  「此二性既本無相、無生,有何作義?」這是佛法的態度。這兩件事,遍計所執性、

  就是分別心,和依他起性,這兩個體性的事情。「既本無相、無生」,這個遍計所執性

  是沒有體相,是沒有這件事。就是我們執著是真實的,這一切法都是假的,我們認爲

  是真實的,這個真實是沒有的。說我感覺那個人很醜陋、很可惡,實在沒有這回事,

  是你的分別,沒有這件事,所以叫作「無相」,沒有體相。說那條蛇,蛇是完全沒有嘛!

  這個譬喻非常好,很容易令我們明白,所執著的境界是空無所有的,是無相的。

  這個分別性是「無相」的,是沒有這回事。這個「依他起」是有,是有體相的,

  但是它也是因緣有,在本性上是畢竟空寂的,所以是「無生」,它從來是沒有生起過的。

  依他起是自性空的,自性空裏面沒有生也沒有滅的,也是空無所有的。說我們日常生

  活的虛妄分別,或者是作惡事,或者是作善事,你不能離開這兩件事;一個是分別,

  一個依他;不能離開這兩件事。而這兩件事都是空無所有的,「此二性既本無相、無生,

  有何作義?」這樣說,那裏有個有爲法可得呢?有爲法是沒有的,所以這有爲不可得

  的。

  「此二性既本無相、無生,有何作義?」那裏有一個造作的有爲法呢?沒有。「是

  故非所作也」,所以沒有「有爲法」,「有爲法」是不可得的,這是結論。用這叁個理由,

  說「有爲法」是不可得。這麼意思。

  「非非所作者,此第二句遣非所作,所作既是有爲、非所作即是無爲」,這個「非

  非所作」,是真谛叁藏翻的那個《解節經》、就是《解深密經》的話,「非所作」、「非非

  所作」,就是「非有爲」、「非無爲」這麼一個意思。現在「非非所作」,現在是圓測法

  師引真谛叁藏的解釋。真谛叁藏的解釋和玄奘法師翻的《解深密經》用的名句不一樣。「非非所作」,就是,不是「非所作」,就是不是「無爲」。「非所作」、非是有爲;「非非所作」、就不是無爲,是這麼一句話。 「非非所作」,這一句話;「此第二句」。第一句是「非所作」,第二句是「非非所作」。「遣非所作」,就是前面第一句已經用叁個道理,來破除去這個「所作」,就是「所作」變成「非所作」了。「所作既是有爲」,就是有作爲,有生滅的事情。「非所作」那就是「無爲」。這幾句話是圓測法師講的。 「遂以叁義遣此無爲」,前面是用叁義來破除去這有爲,這後邊就是真谛叁藏他又用同樣的叁種義,來破除去這個無爲。

  「無爲亦由亂識分別故有此所作,而亂識既無,非所作亦不有;亦由亂識分別故,

  有所作名,體非是實有,故不得成;既無所作之法,非所作即不得有,本以有對無,

  既其無有、理自無無。」這地方標出來,「遂以叁義遣此無爲」前面用叁個道理破除去

  有爲。這以下是真谛叁藏也用叁義來破除去這個無爲。怎麼樣破法呢?

  「無爲,亦由亂識分別故有」,這個無爲怎麼有的呢?也是由于我們的虛妄分別而

  有的。這個虛妄分別怎麼會有了無爲呢?是「亂識分別故有此所作」,由于虛妄分別才有有爲法。「而亂識既無」,前面由叁個道理說明這個亂識是沒有的。「非所作亦不有」,那麼這個「非所作」也就沒有了。「所作」就是有爲,由亂識而有;亂識沒有了,所作也沒有了;所作沒有了,非所作也沒有了。

  「亦由亂識分別,故有所作名」,這地方詳細解釋。前面是標,這裏是解釋。「由亂識分別,故有所作名」,這有爲法,你虛妄分別,有爲法才出現的。「體非是實有,故不得成」,這個有所作的名,體不是真實有,所以這個真實有是不能成就的。「既無所作之法」,這樣子,有爲法就沒有了。「非所作即不得有」,那個非所作的無爲,也就不能有了。「本以有對無」,原來是,有和無是相對的,若有「有」就有「無」。「既其無有,理自無無」,既然是有爲法沒有了,按道理上說,無爲法也沒有了。就這樣子來破這個無爲法。

  「二、由根本是無」。前面用那第一個理由,是亂識分別。現在用第二個理由,「由根本是無」,用這個理由。「即以所作爲根本。若實有所作,可說非所作名」,「即以所作爲根本」,就是先要有「所作」,若實有「所作」,可說「非所作」的名字。若實有「有爲」,就可以說「無爲」的名字了。

  「如先有病,複稱病差」,像一個人原來是有病,後來病好了。原來有病,後來病沒有了。「病本是無,何差之有」,若是本來說沒有病,也沒有病好這件事了。這樣說,有「有爲」才有「無爲」;沒有「有爲」也就沒有「無爲」了。

  「叁、由法本無相無生,離有離無,本非所作、亦非非所作也」,第叁理由,由法本無相、由法本無生。前面解釋過,無相就是遍計執;是沒有的,叫做無相。依他起本來是沒生,叫無生。你若能這樣體會呢,「離有、離無」,也就遠離了!有爲也就不可得;有爲不可得,也就遠離了無爲。

  「本非所作,亦非非所作也」,若通達無相、無生,那麼,本來沒有所作的有爲,亦「非」有「非所作」的無爲了。

  「非所作者下,次兩句遣無爲法」,前面「非所作」以下,次的兩句,遣這個無爲法。就是先遣有爲法,然後來破除這個無爲法。無爲法裏面也是有兩句,一個是非無爲、非有爲。

  「初一句約叁義顯無爲故,雲非非所作。次一句約叁義遣有爲故,雲亦非所作。」,前後的道理是一樣。「初一句」,就是前面「約叁義」,前面有叁義,一個「亂識分別」,一個「根本是無」,又一個「無生」,有叁義來破這個「無爲」。就是「非非所作」,就是無爲不可得。「次一句約叁義遣有爲」,這個有爲那一句裏面,「非有爲、非無爲」;無爲這一句後邊也是「非無爲、非有爲」,是這樣子。所以這個地方「次一句約叁義遣有爲,故雲亦非所作」,就是初一句約叁義破無爲,後邊一句也是約叁義破有爲,「故

  雲亦非所作」。

  「叁義並不異前」,這個「約叁義破有爲」這叁義,和前面「約叁義破無爲」是無

  差別的。「進退終不離有爲無爲,故無異前辨也」,向前進、向後退,都是一樣的,進

  退終不離開有爲和無爲,「故無異前辨也」,所以不異前面的說法。

  「此即是顯不可言及無二義,所以略作此答者」,前面這一段,有爲中破有爲破無

  爲,無爲中破無爲破有爲;這等于是兩段。這兩段合起來,就是顯示「不可言及無二

  義」,有這件事,然後你才可以這樣去言說,現在沒有這件事,所以「不可言」;「及無

  二義」,就是非有爲、非無爲。「所以略作此答者」,前面說這叁義的解釋,這還是略作

  此答。

  「一爲利根人,薄聞使悟者,不勞廣說。」這裏有兩個理由這樣解釋,第一個理由「爲利根人,薄聞使悟者」,少少的聽聞了解釋,他就會明白。這樣的人,「不勞廣說」。「二、爲破高心人」,第二個理由,是這個人心裏很高慢的,這個高慢人怎麼辦法來開

  示他呢?「令一聞未悟,再請方解」,前面解釋不算很多,他這個人心很高慢,他可能

  還是聽不懂,聽不懂呢,「再請方解」,你高慢,叫你聽不懂,你再請示一回,再給你

  解釋,你才能明白。就這兩個理由,所以解釋這個道理,沒有多說。

  「上來已述真谛師宗以申經意」,這下面這是圓測法師說話了。說前面這一大段文,

  是說的「真谛師宗」,就是真谛叁藏他所宗的、所貴重的這個智慧的境界。「以申經意」,

  來申述經裏面的道理。「此地諸師大同真谛」,這個「此地諸師」,這個圓測法師這個時

  候是在長安,就是這個地區的很多的法師的思想,「大同真谛」,大概來說和真谛叁藏

  的說法是一樣的。

  「今唐本經雲」,現在我們學習這一本經,不是真谛叁藏翻譯的,這是玄奘法師翻

  的。玄奘法師翻的這部經裏面的言句,和真谛叁藏說的不一樣。這本經裏面說:「是中

  有爲非有爲非無爲、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」,這和真谛叁藏說的不一樣,那個句子不一

  樣,但是所含的義是相同的。「釋此經文諸說不同」,這個圓測法師說,解釋玄奘法師

  所翻的這一段文,「諸說不同」,各式各樣的說法不一樣。這下面他說了。

  「一雲、是中有爲即是遍計所執,由彼所執無實法故,故不可說及無二相」,這是

  有些人這麼說。「是中有爲」,這個「有爲」是什麼意思?「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