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即是遍計所執」,遍計所執
的一切法。「由彼所執無實法故」,由那個人的執著,執著的都是錯誤的,不契合那個
真實法的境界。「故不可說」,所以這個是錯誤的境界,不可說。這就是根本是沒有這
件事,「故不可說」。「及無二相」,也沒有那有爲相和無爲相。「有爲既非有爲無爲,無
爲亦爾」,這是錯誤的執著嘛,所以那有爲既然不是有爲和無爲。無爲法,也不是無爲,也不是有爲,也是這樣子。「以所執故,不可說爲有爲無爲也」,因爲你執著的那個有爲和無爲,那就是沒有有爲,也沒有無爲,因爲所執著的是錯誤的,就像執著那個蛇,那個蛇是沒有的。
「故下經雲:堅固執著,決定實有,有爲無爲,故知有爲無爲皆所執也」,這一品的下文,有這樣的說法:「堅固執著」,我們凡夫聖道沒有成功的時候,都是有執著心,這堅固的執著決定是有「實有的有爲」,「實有的無爲」。這正好是執著的意思。「故知有爲無爲皆所執也」,都是所執著的境界。
「一雲、此處有爲無爲皆是依他有爲無爲」,前面是一種解釋。下面這是第二種「一雲」,此處說有爲、說無爲,皆是指依他起說的有爲、無爲。「故下經雲:唯有分別所起行相」,就是有爲是我們分別心現出的行相,無爲也是我們分別心現出的行相,這就叫作「依他起」,就是依心分別而現起的。「爲遣所執有爲無爲,故作此說」,這個說法,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爲了破除去我們執著的有爲無爲,所以這麼說,是「分別所起行相」,這是破除我們心的執著,所以這麼說的。「是中,有爲非有爲非無爲,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也」,就是破除我們內心的執著。這是第二個說法。
「一雲、是中有爲者,依他起性諸有爲法」,這是第叁個說法。「是中」說有爲法,是指什麼說的呢?,是「依他起性諸有爲法」,是因緣所生的一切法,那就是依他起了。
「言非有爲非無爲者,即非遍計所執有爲無爲」,文上說有爲法、非有爲非無爲,這話什麼意思呢?「即非遍計執」,就這個有爲法不是遍計執的那個有爲,也不是遍計執的無爲,這麼解釋。「此中意說,依他起上遣所執性有爲無爲,所顯真如爲勝義谛」,這一段文的用意是怎麼說的呢?說依他起上,就是因緣所生法的上面,破除去所執性的有爲,破除去所執性的無爲,把這有爲無爲破除去了,所顯的真如爲勝義谛。把所執的有爲無爲破除去以後,顯示出來的境界,就叫作真如,那就是勝義谛。「如說依他起上無所執性爲圓成實」,就像經上說的,依他起上,因緣所生法上面,沒有所執著的,那才是圓成實。「不取依他以爲圓成」,不是說那個依他、因緣生法是圓成實,不是。是把這個所執的依他起、圓成實破除去,所顯示的才是圓成實。「言無爲者,即是圓成實性離言真如」,說無爲法,究竟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那個圓成實性,圓成實性是什麼呢?就是離一切言說的真如理,就叫作圓成實性。「言亦非無爲非有爲者,即非遍計所執無爲有爲」是這樣意思。「此中意說圓成實上,遣所執性」,這還是解釋前面的意思。說圓成實上破除去所執的無爲、破除去所執性的有爲。把這個所執的無爲、有爲破除去以後,顯示出來的那個真如,爲勝義谛,這樣解釋。「雖有叁說且依第叁」,前面一共有叁種不同的說法,究竟那個說法是對的呢?「且依第叁」,是叁個說都有道理,但是以第叁個說法爲准。
「然無二相有其多種,不可具說,且論有爲無爲無二相中,諸說不同。」,前面解釋了這個意思,用叁義破除有爲、無爲。現在這上面說有爲無爲,無二相,這裏面也有很多種的說法,不能完全把這麼多的說法都介紹來,「且論有爲無爲無二相中,諸說不同」,就是下面介紹這麼多。
「若《集論》約無取蘊以說無二,非業煩惱所生故,不可言有爲」,這一段文,我認爲倒是很重要,我們若明白它的大意,可以作如理作意的很寶貴的數據,所以我還是把它完全解釋一下。「若集論」,就是《阿毗達磨集論》,這是無著菩薩造的。「約無取蘊以說無二」,這「取蘊」、「無取蘊」,也就是心裏面有執著,心裏面無執著。無執著就是聖人的境界,有執著就是凡夫的境界。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面有執著心,這是我們凡夫的境界。若是雖然也有色受想行識,但是內心裏面無執著,那就是聖人。
說「約無取蘊以說無二」,約聖人來說,不執著,無所得的智慧來說無二,怎麼叫作「無二」呢?「非業煩惱所生故,不可言有爲」,這個無二相,就是沒有有爲相,也沒有無爲相。現在怎麼叫作「不可言有爲」呢?「非業煩惱所生故」,就是業和煩惱,那就是「取蘊」,由「取蘊」所生出來的一切法。現在說,不是業煩惱所生,就是沒有執著心。有業煩惱就是有執著心。「非業煩惱所生」,就是不是執著心,由無所得的智慧現出來一切法,那個法就不可以說它是有爲法。這就是業煩惱所生,叫作有爲法。
「隨欲現前,不現前故,不可言無爲」,這個修學聖道成功了的人,他有大悲心要度化衆生,「隨欲現前,不現前故」,這件事隨其所欲,他願意它現前就現前,不願意它現前就不現前,這樣子,他還是有所作爲的,「不可言無爲」,就不可以說是無爲。這樣說,阿羅漢入無余涅槃就是無爲了,他不能夠再發生作用。這樣說得也很明白,「非業煩惱所生,不可言有爲」,「隨欲現前不現前故」是大悲心、大自在的境界,是不可言無爲。這不可言有爲,不可言無爲,是這樣講。這都是無取蘊,這是聖人的境界。
「依《攝大乘》法身五相中」,前面是依《集論》說,這下面引這個《攝大乘論》。
《攝大乘論》那上面說佛的法身有五個相貌,那裏面說,「一、轉依爲相」,這個「轉依爲相」,就是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學聖道,轉變了這個阿賴耶識。這個「依」實在就是心,以心爲依止處,這個心轉變它一下。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我們的心不清淨,這不清淨的依他起,這惑業苦的流轉。現在修學聖道,把這染汙的依他起,就是染汙的心,這惑業苦的境界轉變一下。怎麼轉變呢?就是棄舍這個惑業苦的境界,成就了無漏的戒定慧,就是清淨的依他起,就叫「轉依」,其實「轉依」,這句話就是修行的意思。修行就是我們凡夫相信了佛法以後,使令我們的心棄舍了不清淨的心,成就清淨心,這就叫「轉依」。就是轉變我們的內心,這叫「依」。
「二、白法所成爲相」,這個法身有五個相,第一個相是轉依,由染汙的依他起,轉變爲清淨的依他起。第二是白法爲相,就是清淨的六波羅密所成就的功德,你轉變爲清淨依他起,它就是六波羅密的無量功德莊嚴,所以「白法所成爲相」。
「叁、無二爲相」,叁是無二爲相,這下面有解釋,這裏不說。「四、常住爲相」,四是常住爲相,這常住,真如理是常住的,但是原來是和惑業苦在一起,現在把惑業苦消滅了,就是清淨的真如顯現了,清淨的真如是常住的,叫「常住爲相」。由于大悲心,無窮無盡的度化衆生,所以是常住的。這「常住無相」。
「五、不可思議爲相」,五是不可思議爲相,不可思議是什麼呢?這個清淨真如,你無分別智現前的時候,這個境界是不可思議的。
「第叁無二,論有叁義」,這個第叁,叫作「無二爲相」這句話怎麼講呢?「論有叁義」,這《攝大乘論》上有叁種解釋。
「一是有無無二;二是有爲無爲無二;叁是一性異性無二」,有這麼多的無二,有叁義無二。「謂有爲無爲無二爲相者」,但是現在這位圓測法師,引這段文,那個「有無無二」不是這裏的本意,所以他不管它了。就是解釋這個「有爲無爲無二」是什麼意思。「謂有爲無爲無二爲相者」,「由業煩惱非所爲故」,不是業煩惱所創造的,所以叫作「不是有爲」。「自在示現有爲相故」,又有大悲心,這位聖者有大悲心,他自在的示現,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爲說法,那個大自在的境界,你不能說它是無爲,它還是有爲的。所以這兩句話合起來就是,「有爲無爲無二」,就是也不是有爲,也不是無爲,所以叫作無二。
「今此所說,非遍計所執生滅等有爲」,在這裏怎麼解釋這個「有爲無爲無二」呢?這裏是解釋說,「非遍計所執生滅等有爲」,遍計所執就是凡夫境界,凡夫的分別心,就在這有生有滅的有爲法上作種種執著。現在是說,「不是遍計所執生滅等有爲」,所以叫作「非有爲」。「非遍計所執無生滅等無爲」,說遍計所執,如果是不學習佛法的人,那只是在生滅上有所執著。我們學習佛法,還沒得聖道的時候,在無爲上也有執著,是「遍計所執無生滅等無爲」。
如果你在修止觀的時候,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的時候,這個不生不滅的境界,在內心裏面顯現出來,執著「喔!我現在見到真如理了」,其實也是執著。現在說「非遍計所執無生滅等無爲」。前面,也不是有爲、也不是無爲,是這麼解釋;「故言非有爲非無爲也」。
「即此離言無二體性即是真如」,這個非有爲非無爲是無二的體性,這個無二的體性是離一切言說相的,「即此離言無二體性」就是真如,這是佛所證悟的真如。
「是故《無上依經》說」,前面是引《攝大乘論》,這底下又引《無上依經》。《無上依經》說:「如來界有五種功德」,「如來界」就是佛所證悟的那個法界,就是清淨真如了,有五種功德。第一種是「不可說相」,是離一切言說相的。這個分別心在一切名相上,就會說話。現在在這個如來界這個地方,沒有名相,所以「不可說相」。二是「無二相」;叁是「過覺觀相」,如來界這個地方沒有差別相,所以「無二相」。「過覺觀相」,這超過了分別心的境界。四是「過一異相」,也超過了是一、是異,都是不可以說的。五是「一切處一味相」,這個一切處是無差別相,這叫作「一味相」。「乃至彼雲:一切法藏無變異故,名爲如如」,「一切法藏」,這個「藏」就是如如理,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