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如如理能生出一切法來,能生出無量義來,這無分別的境界,能夠演變出來無量無邊的佛法,所以叫作「法藏」,但是它又離一切相的。這個「一切法藏」也就是諸法如,它是「無變異故」,沒有差別的,若有變異就是有差別了。故「名爲如如」,這個有爲法是有生滅變化,無爲法是沒有生滅變化,是「無變異」,那就是「如如」,「一切法藏」就是「如如」,就是一切法都是「如」。
「無顛倒故,名爲實際」,這個「如如」,是沒有顛倒的,我們虛妄分別是顛倒,「如如」上沒有這一切顛倒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實際」。沒有顛倒的無分別的境界是真實的境界,所以叫作「實際」。「過一切相故,名爲寂滅」,超過一切分別相,那就是離一切相,所以叫作「寂滅」。
「聖人行處,無分別智境界故,名第一義」,聖人的無分別智的境界,聖人的心所行的境界是無分別智的境界,故名叫作「第一義」,就是最殊勝的。「阿難,是如來界,非有非無、不染不淨、自性清淨。」這結束這一段文。這是《無上依經》,佛招呼阿難,這佛的境界,不可以分別他是有,也不可以分別他是無。也不是分別的染汙的境界,也不是分別的清淨的境界,它本身離一切分別,名之爲自性清淨。
「此經下雲:佛說離言無二義甚深,非愚之所行」,這個經下面的文說,佛說這個離言的境界是無差別的,是特別的甚深,不是愚人的分別心所行的境界。「故知離言真如爲體。」
「問:若爾《大品》所說如何會釋?」若是這樣解釋這一段文,那《大品般若經》就是《摩诃般若波羅密經》所說的道理,和這一段文,怎麼樣會合解釋呢?「故二十九雲:」,所以《大品般若經》上說:「須菩提白佛言:何等是有法?何等是無法?佛言:二是有法;不二是無法」,佛說有差別的就是有所得法,「不二」是無差別,無差別的境界是無所得的境界。
「《大智度論》九十五雲:二法名各各別相」,每一法有每一法的別相,此法和彼法不同,這就是別相。「不二法名一空相」,無差別的境界就叫作「一空相」,這個空就是沒有我們所分別的境界。「以是一空相破各各別相」,以無所得境相,來破除各各有所得的差別相。「又《大品經》二十九雲:諸法平等,所謂無相」,「諸法平等」一切法無差別,就
是「無相」,這個「無相」就是沒有我們所分別的那個相,我們認爲這個法是平等相,
實在那個法本身上,平等相是不可得,我們說它平等相,是你內心分別它是平等,你
內心一分別,平等即非平等了。所謂「無相」。「須菩提白佛言:是平等爲是有爲法?
爲無爲法呢?佛言:非有爲法非無爲法。何以故?」,什麼理由是這樣呢?「離有爲法,
無爲法不可得」,若沒有有爲法的時候,無爲法也是不可得的,這和前面文道理一樣。「離無爲法、有爲法」也是「不可得」的,因爲它們是相對的。「須菩提,是有爲性、
無爲性,是二法不合、不散」,這兩件事,有爲法和無爲法這兩件事,也不合在一起,
也不是分開的,就是沒有有爲法,無爲法也不可得,所以「是二法不合不散」,「無色、
無形、無對、一相」,沒有色,其它的受想行識,也沒有形。「無對,一相」,沒有此法
和彼法相對這件事。沒有這一切法,就是「一相」了,其實「一相」就是「無相」的
意思。
這「無相」可以作兩個解釋:一個是那件事沒有你分別的那個相;你分別它是白
的,你分別它是黑的、是長、是短、是高、是低,這個長短高低是你內心的分別,那
件事上沒有這件事,所以叫作「無相」。「佛以世谛故說,非以第一義故」,這樣講,說
那件事是無相,這還約世俗谛上來解釋的,不是約第一義谛來說,若是約第一義谛來
說,「無相」也是不可講的。「具說如彼」,如彼《摩诃般若波羅密經》。
「解雲:此勝義谛,用如爲體」,這個「解雲」就是圓測法師他說了,「此勝義谛,
用如爲」它的「體」,什麼叫作「勝義谛」?就是「諸法如」是勝義谛。「而言無者,
以遣所執故說無言」,而言說這一切法「無相」,說「無」者,是「遣所執故」,來破除
去你的執著心,你執著它是無,你那個無也是不對的。「故說無言」,所以說「無相」,
就是破除你的執著,叫作「無」。
「據實非無故」,若是根據諸法實相來說,你說有不對,說無也是不對的,「故下經
雲: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者,通據叁性,密意說無」,說一切諸法都沒有自性,它本身是
無言,它沒說它是白,也沒說它是黑,也沒說它是有、是無;我們就分別,它是「無
相」,那都是不對的。說「一切諸法皆無自性者,通據叁性,密意說無」,這是通據遍
計所執、依他起、圓成實,密意說,那裏面有一個深意,說是「無」,是這個意思。「非
實全無」,不是真實的,它是「無」,那個「無」是我們心的分別,是這麼意思。
「此一切法無二觀門,即是唯識性觀」,這一切法都是無差別的境界,這個無差別
是一個門,從這個門入進去,是離一切分別相的,這就叫作「唯識性」的止「觀」。
「或叁中圓成實觀」,「叁中圓成實觀」,就是遍計執也是觀,依他起也是觀,圓成
實也是觀。而這裏面說「叁中」,單獨指圓成實觀。
「叁無性中勝義無自性觀」,勝義無自性,遍計執是無性,依他起是無性,圓成實
也是無性。無性中,勝義無自性觀是最圓滿的。
「真谛師雲:即是分別無相觀」,實在這個意思,說叁性有叁觀,實在只是一個「分
別無相觀」,就是遍計所執無相觀。「或依他無性觀,義如別章」,或者說依他起無性觀,「此中應說不二法門、八不中道」,說這個《維摩經》的不二法門,或者說是《中觀論》的八不中道,這樣講和這個意思都是通的,但是這裏面不解釋了。這不二法門,八不
中道,其它的地方有解釋,這裏不解釋了。
辛叁、菩薩征問(分二科)壬一、標問答者
如理請問菩薩,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言:
這是第叁段「菩薩征問」第叁段,前面的兩段,我們學習過了,這第叁段啊,菩薩再問;菩薩征問分二科,第一科是標問答者,第二科是乘前征問。「如理請問菩薩」,這是標出來問者,這位菩薩他請問,請問誰呢?「複問解甚深義密意菩薩」,還是問這位菩薩,這是把問者和答者標出來。
壬二、乘前征問
最勝子,如何有爲非有爲非無爲?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?
下面是第二科乘前征問,就是因前面的標,而這裏正式地提出來所問的問題。
「最勝子,如何有爲非有爲非無爲?」,這是這個請問的這位菩薩,贊歎那個回答
的那位菩薩名之爲最勝子。「最勝」是佛是最殊勝的,佛有無量無邊的勝德,他是佛的
弟子,所以「最勝子」,或者說他有勝德,稱之爲「最勝子」。
「如何有爲非有爲非無爲?」前面你說:「有爲也是非有爲非無爲」,這個道理我還
不明白,怎麼叫作有爲非有爲非無爲呢?請你再解釋解釋我聽,這是提出一個問題。
下面呢,「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?」,前面說無爲,怎麼無爲亦非無爲非有爲呢?要請
你再解釋給我聽,提出這麼二個問題,那麼這是提出來問題。
辛四、廣釋 (分二科)壬一、明說之由序
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:
下面是第四科廣釋,就是詳細地解釋:這個不是有爲也不是無爲,不是無爲也不是有爲的道理。廣釋這裏分二科,第一科、明說的由序,前面先有一個序,沒有直接說到解釋,就是這幾句話「解甚深義密意菩薩謂如理請問菩薩曰」,這幾句話就是序。下面第二科就是依問正答。
壬二、依問正答 (分二科)癸一、釋有爲無二相 (分二科)
子一、遮叁相 (分叁科)醜一、遮有爲相 (分叁科) 寅一、明有爲是佛假說
善男子!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設句。
回答這一科裏面分二科,第一科是釋有爲無二相,就是先解釋這個問題。這一科
裏面又分二科,第一科是遮叁相,又分叁科,第一科是遮有爲相,就是破除去這個有
爲相的真實性。又分叁科,第一科是明有爲是佛假說,它怎麼不真實呢?是方便假立
名言這樣表示的,所以它不是真實。
「善男子」這是那個回答的菩薩說:「言有爲者,乃是本師假施」的一個言「句」。
前面解釋過,這有爲就是一切因緣生法,那麼叫作「有爲法」,它是有生滅變化的。「乃
是本師假施設句」,說這句話是本師方便安立的一句話。
這個「本師」,在《圓測疏》上的解釋:第一種解釋,就是劫初的時候,這「劫初」
這句話呢,有成、住、壞、空四個劫,應該是住劫之初。這個世界成就了以後,有衆
生在這個世界上居住了,那個住的之初、開始的時候,那個時候這個世界上也有外道,
那個外道是很聰明的人,他也會說出這句話的,說是這些「有爲法」這句話,他假施
設的,那麼這是一種解釋。第二種解釋呢,是指我們的釋迦牟尼佛說的。釋迦牟尼佛
說:「一切法裏面有一類法,是屬于有爲法,就是因緣所生法」而這件事呢,這一切法
嚴格地說,都是畢竟空寂地,是沒有,但是本師假施設成有爲法,對我們這樣子開示,
所以叫「假施設」的一句話。
這個「假施設」這一句話,我想我們再多說幾句好不好?多說幾句喔!我們根據
這個《中觀論》來說,《中觀論》說是:「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,亦名爲假名,亦名
爲中道義」。「因緣所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這個「空」,就是沒有這件事。沒有這件事,
怎麼有這件事呢?是因緣有的,就是這麼意思。我們這麼講,應該就算是講完了,這
個道理就是講完了,但是我感覺雖然是講完了,但是我們還感覺不出來有什麼意思,
感覺不出來有什麼意味,我以前應該是在這裏講過,我在北院也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