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了,但是剩下來的還是有依他起的色受想行識,還是有,但是這個有是如幻如化的,不能執著它是真實有。

  但是我們破除去遍計執的時候,我們也有個問題:破除遍計執,就是執著真實有是無所有了,又現出個無所有出來,現出一個無所有,你對這個無所有也不要執著,這個地方就是難一點,就是難一點。所以修行的時候,破除去遍計執的真實有,這個真實有無所有的時候,就現出來一個空相,空也是不可得的,你不能執著它;執著它,還是遍計執的。這兩部份都屬于遍計執,破除去遍計執以後,有如幻如化的色受想行識,有如幻如化的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依他起。「由于今時,非見谛者,于諸行相不能除遣」,不是,能除遣,但是你要經過這麼多的次第,你才能除遣;除遣了,就是得聖道了。「然能除遣」,他能夠破除去這個有所得的境界,那就是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這個《成唯識論》上有一句話:「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;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」。「現前立少物」,就是這個所緣境,這個所緣境是個少物。「謂是唯識性」,你修止觀的時候,你認爲這是我的唯心所現,是我的虛妄分別,這個所虛妄分別的是畢竟空寂的,你又執著這個空呢,「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」,你心裏面還有一個無所得的執著,那還沒能證悟唯識性,還沒能證悟這個勝義谛,那麼這就是沒能得無生法忍,那還是在前面的勝解行那個地方。

  「現前立少物,謂是唯識性;以有所得故,非實住唯識」。這個地方要除遣這個有所得,這個時候呢,「然能除遣」,能除遣這個有所得,你才能見谛的。「由于今時,非見谛者,于諸行相不能除遣」,這些修學聖道的人是「非見谛者,于諸行相不能除遣」,這些見谛者能于諸相能除遣,能夠達到無所得的境界,那麼就得無生法忍了。

  醜二、約無五失破彼異執(分二科)寅一、釋(釋五無失)(分五科)

  卯一、顯除遣相善清淨慧!由于今時,非見谛者,于諸行相不能除遣;然能除遣。

  這是第二科,約無五失破彼異執。前邊第一科,舉無叁失破彼一執。這是說無五失,沒有五種過失破彼異執。這一科又分兩科。第一科,釋五無失,解釋沒有這五種過失。分五科,第一科,顯除遣相。

  「善清淨慧」,先招呼這位菩薩。「由于今時非見谛者」,因爲現在這個修觀行的這個人,他見第一義谛,見勝義谛的時候,「非見谛者,于諸行相不能除遣」,這個見第一義谛的人啊,不是于諸行相不能除遣,「然能除遣」,就是能除遣諸行相。這個「諸行相」就是色受想行識,眼耳鼻舌身意,這一切有漏法;應該包括無漏的一切因緣生法都在內,都是寂滅相了。見第一義谛的時候,色不可得、受想行識不可得、眼不可得、耳鼻舌身意不可得、十八界都是不可得,所以是能除遣這一切相的。這個話的意思呢,如果勝義谛與諸行相是差別的,此是此,彼是彼,那麼見勝義谛的人就不能除遣;然而修聖道的人,見勝義谛的時候,是能除遣一切相的。這可以證明勝義谛與諸行相不是差別的,是這個意思。這是第一科,下邊是第二科。

  卯二、顯能除相縛

  非見谛者,于諸相縛,不能解脫;然能解脫。

  這也證明勝義谛與諸行相不是異,是破除異的執著。「非見谛者,于諸相縛不能解脫」,我們沒有見第一義谛的人,不能解脫相縛。怎麼叫做不能解脫相縛呢,就是我們見一切法的時候,心裏邊有虛妄分別,那就是「相縛」。見第一義谛的人,他心裏面無一切相,當然不會于諸相虛妄分別。「然能解脫」,可是這位修行人他是能解脫相縛的,他見一切相的時候不起分別。這個不起分別的情形呢,見第一義谛的時候,就是在定裏邊啊,無分別的智慧現前的時候,不見一切相,當然遠離虛妄分別;出定以後,後得智面見一切法的時候,心裏也沒有分別,也不起虛妄分別,那就是能解脫一切相縛。但是我們讀《維摩經》的時候也提到這件事。就是在定的時候心裏清淨,出定了就不清淨了,那麼這是功夫深淺的問題。這是第二科。下面第叁科,除麤重縛。卯叁、顯除麤重縛

  非見谛者,于麤重縛,不能解脫;然能解脫。

  不是見了勝義谛的人,對于麤重縛還不能解脫,實在是能解脫麤重縛的。我們前面文曾經講過,但是,可以做兩種分別。這個「麤重」,就是有相縛的人,初開始有虛妄分別,從虛妄分別上又生起來各式各樣的煩惱的分別,那叫做「麤重縛」,這是一種解釋。還有第二種解釋呢,就是,煩惱不現行的時候,在你內心裏邊有煩惱的種子,那叫「麤重」。這是有這兩種解釋。但是在這裏,不管怎麼解釋,你見第一義谛的時候,是能斷相縛,也能斷除麤重縛。若是不能夠有諸法實相的智慧,不能深入第一義谛,是不能斷麤重縛,也不能斷相縛的。所以你若是修禅定,不但是得了色界四禅,也得了無色界四空定,你還是不能斷麤重縛,也能不斷相縛。所以只是修定,還是有問題的。這是第叁科,下面第四科,能證涅槃。

  卯四、顯能證涅槃

  以于二障能解脫故,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,

  以于兩種障,就是前面的相縛和麤重縛。因爲你深入勝義谛了,就是斷除去這兩種障礙,這兩種障礙能解脫了。亦能獲得無上方便所成就的安隱涅槃,也成就了,就是能深入勝義谛不生不滅的寂滅相,就是涅槃。

  涅槃有四種涅槃:一個是本來清淨自性涅槃,一個是有余涅槃,一個是無余涅槃,第四個是無住處涅槃。這個地方說,「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」,不是指本來清淨的涅槃,那個是本來有的,所以不是指那個說的。那是指什麼說?應該指有余涅槃、和無住處涅槃說的,不是指無余涅槃說。無余涅槃是色受想行識都滅了,所以不是指那個說的。「以于二障能解脫故,亦能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」,這是第四科,下邊是第五科,能證菩提。

  卯五、顯能證菩提

  或有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

  這個「或」這個字,前面曾經解釋過,就是不決定。因爲若得阿羅漢的話,他也得涅槃了,但是他沒有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所以若是發無上菩提心,有大悲心,有般若波羅蜜,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這樣子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當然也是見勝義谛。這個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贊歎佛的智慧殊勝,安隱涅槃是諸法實相;有圓滿的智慧才能夠圓滿地證悟安隱涅槃。這是第五科能證菩提。 寅二、結(結異過失)(分二科)卯一、以理總結

  是故勝義谛相與諸行相,一向異相,不應道理。

  這是第二科。前面第一科解釋沒有這五種過失。現在是第二科結破異失,破除這個異的執著的過失。分兩科,第一科,以理總結。

  「是故」,因爲沒有這種過失,所以「勝義谛相與諸行相,一向異相,不應道理」,就是它們個別地各有各的體性。若是如汝所執著的,有個別體性的話,那麼見勝義谛的人,應該是于諸相縛不能解脫,麤重縛不能解脫,也不能得安隱涅槃,也不能得無上菩提了。現在是沒有這種過失,所以「一向異相不應道理」。這個,見谛了,你見勝義谛了,但是你還有相縛、你還有麤重縛,那也就不能得涅槃,也不能得無上菩提。現在是成就、獲得無上方便安隱涅槃,能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,那可見相縛、麤重縛是解脫了。解脫了,那可見這個勝義谛與諸行不是各有各的體性的。這是第一科,以理總結。下邊第二科,牒計重結。

  卯二、牒計重結若于此中,作如是言,勝義谛相與諸行相一向異者,由此道理,當知一切非如理行,不如正理。

  「若于此中」,若在這個地方,這位修行人,「作如是言,勝義谛相與諸行相」是差別的。這句話也不是完全不對,勝義谛相是清淨的,而諸行相是染汙的,是有點差別,但是你決定說它是差別,那就是不對的。「由此道理,當知一切非如理行」,你若有這樣的思想,那你的修行是「非如理行,不如正理」。那就是不契合道理,你的修行是不合道理的。這個「行」或者就是思想,你的思想是不合道理。

  癸二、約淨共相破一異執(分二科)子一、釋(分二科)

  醜一、反解(分二科) 寅一、約墮雜染相破彼一執善清淨慧!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,都無異者,如諸行相墮雜染相,此勝義谛相,亦應如是墮雜染相。

  這是第二科,約淨共相破彼一異執。前邊第一科是約叁五過破一異執。有叁個過失、有五個過失,破這個一異執。現在第二科約淨共相破彼一異,還是破這個一執、破這個異執。這一科又分兩科,第一科是解釋,第二科是結束。現在第一科解釋又分兩科。第一科是反解,從反的方相來解釋這個道理。分兩科,第一科約墮雜染相破彼一執。

  「善清淨慧,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」,如果你是這樣執著。前邊也破一也破異,這裏也是破一也破異。這裏先破一執。

  「若勝義谛相與諸行相都無異者」,這些問題啊,實在是修行的時候,就是修止觀的時候,發出來的問題。修止觀的時候,勝義谛相與諸行相;諸行相,剛才說過很多,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一切法都是行,一切有爲法都名之爲行。但是這裏偏指有漏諸行,因爲我們開始用功的時候,這些有漏法是現前的,在當前都是有漏的境界。但是有漏的境界裏邊主要就是這個虛妄分別心,這一念虛妄分別心可以代表一切諸行相。

  「與諸行相都無異者」,觀察這一念心,覓心了不可得,那就是第一義相,就是勝義谛相。我們讀《心經》,色即是空、受想行識即是空,色受想行識即是空,那就是諸行相即是第一義谛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但是這個地方呢,你若是多分別可就是有問題。這勝義谛相就是真如嘛,諸行相主要就是心;真如和心「都無異者」,它們是沒有差別的。這個地方是有問題了,真如和心是統一的,「都無異者」,心就是真如,也可以這麼解釋。但是這個地方說,若是這樣想的話就是有問題。什麼問題呢?「如諸行相墮雜染相」,那我們觀察一下,這一切有漏的諸法…
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