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解了。
這個須菩提尊者,就是善現尊者對他們這樣的介紹。「當知彼諸長老,一切皆懷增
上慢」,這麼多的苾刍,他們把自己所修行的境界誇大了,介紹的過份了,就是增上慢。「爲增上慢所執持故」,他們修行的程度沒有那麼高的程度,但是他說的過份了,他們爲了增上慢的煩惱所控製。「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,不能解了」,對于這個阿羅漢所理解的勝義谛,遍一切法無差別相,他們不能明白,不能明白這個意思。這是善現尊
者對于他們的介紹是這樣。
子叁、贊世尊德(分叁科) 醜一、略贊善說
是故世尊甚奇,乃至世尊善說。
這是第叁科贊世尊的功德。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略贊善說」。「是故世尊甚奇,乃至世尊善說」佛法,贊歎世尊的功德。下面第二科「舉所贊教」。
醜二、舉所贊教
謂世尊言,勝義谛相微細最微細,甚深最甚深,難通達最難通達,遍一切一味相。
這是贊歎世尊所教導、所開示的。「謂世尊言」,這個善現尊者對世尊說,「勝義谛
相微細最微細」,勝義谛相「甚深最甚深」,勝義谛相「難通達最難通達」,是遍一切法,就是無差別相的。一切法是有差別相,但是勝義谛相是無差別的。這下面第叁科「顯非余境」。
醜叁、顯非余境
世尊!此聖教中修行苾刍,于勝義谛遍一切一味相,尚難通達,況諸外道!
這麼多的在佛法裏邊修行聖道的苾刍,于佛所宣說的勝義谛「遍一切一味相,尚難通達」,尚且都不容易明白,何況外道呢?更不容易明白了。下面第叁科「世尊正說」,就是「長行廣釋」,現在第叁科「世尊正說」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印所贊德」。
辛叁、世尊正說(分二科) 壬一、印所贊德
爾時世尊,告尊者善現曰:如是如是,善現!我于微細最微細,甚深最甚深,難通達最難通達,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,現正等覺;現等覺已,爲他宣說,顯示開解,施設照了。
「爾時世尊,告尊者善現曰:如是如是」,佛告訴,開示善現尊者說:「如是如是」,你說的是對的,是契合了那件事。「善現!我于微細最微細,甚深最甚深,難通達最難通達,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,現正等覺」,經過叁大阿僧祇劫的修行,現在是現覺、正覺、等覺。「現等覺已,爲他宣說」,爲衆生宣說這個勝義谛相,「顯示開解,施設照了」。這是「印所贊德」,這是第一科,下面第二科「依征廣釋」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征」。
壬二、依征廣釋(分二科) 癸一、征
何以故?
什麼原因是這樣呢?下面第二科就是解釋,分叁科,第一科是約法解釋。分叁科,第一科是「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是解「釋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約清淨所緣顯勝義谛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約蘊上清淨所緣顯勝義谛」。
癸二、釋(分叁科)子一、法(分叁科)
醜一、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(分二科) 寅一、釋(分二科)
卯一、約清淨所緣顯勝義谛(分二科) 辰一、約蘊上清淨所緣顯勝義谛
善現!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,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。
「我已顯示」,這佛陀說他已經爲衆生顯示了「于一切蘊中」,「一切蘊中」,一般我們平常說五蘊:色蘊、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,說這個人的五蘊,那個人的五蘊,人間的五蘊,天上的五蘊,這一切的色受想行識裏邊。「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」,這個勝義谛不是離開了五蘊,另外有一個勝義谛,不是!就在五蘊裏邊。就在五蘊裏邊,但是不是有所得的分別心能見到的,是約清淨的智慧,有無所得的智慧,觀察色受想行識是寂滅相,那就是勝義谛,是這樣。「我已顯示于一切蘊中,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」,我們讀《大般若經》的時候,那就是佛「于一切蘊中,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」,已經那樣宣示了。當然這個話在《華嚴經》、《法華經》也都說過。這是第一科,就是「約蘊上清淨所緣顯勝義谛」。下面第二科「釋類處等清淨所緣是勝義谛」。
辰二、釋類處等清淨所緣是勝義谛我已顯示于一切處、緣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中,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。
佛陀說已經對一切衆生顯示過,顯示什麼呢?在一切處裏邊,就是色聲香味觸法,眼耳鼻舌身意,這是處。在緣起裏邊,在四食、四谛、十八界、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聖道支之中,「清淨所緣,是勝義谛」,用無所得的智慧緣一切法,一切法都是寂滅相,那就是勝義谛。這是第二科。
卯二、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(分二科)辰一、約諸蘊釋一味相
此清淨所緣,于一切蘊中,是一味相,無別異相。
前面第一科「約清淨所緣顯勝義谛」,這是第二科「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約諸蘊釋一味相」。「此清淨所緣」,這個無所得的根本智,它以一切法爲所緣境的時候;「于一切蘊中,是一味相」,在一切蘊,蘊是差別的,但是用清淨智慧緣諸蘊中,就「無別異相」,沒有差別了。這個色也是不可得,受、想、行、識也是不可得,這無所得的寂滅相是無差別的。這是第一科,下面第二科「類處等釋一味相」。
辰二、類處等釋一味相
如于蘊中,如是于一切處中,乃至一切道支中,是一味相,無別異相。
也是無差別的。諸法是有差別,但是勝義谛是無差別的;那麼在有差別的諸法中,觀無差別的勝義谛相。下邊是第二科「結勝義谛是一味相」。前面是釋,這是「結」。
寅二、結(結勝義谛是一味相)
是故善現,由是道理,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由前面所說的道理,也包括在其它的、《般若經》所說的道理,當知勝義谛是遍一
切法都是無差別相的。這是第二科。下面第二科是「約叁遍義以釋一味相」,前面第一科「約清淨所緣顯一味相」,這下面第二科「約叁遍義以釋一味」,叁種都是普遍的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解釋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反解」。
醜二、約叁遍義以釋一味(分二科)寅一、釋(分二科) 卯一、反解
善現!修觀行苾刍,通達一蘊真如勝義法無我性已,更不尋求各別余蘊、諸處、緣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。
這是第一科「反解」。「修觀行苾刍」,這個在奢摩他裏邊修四念住觀的這位苾刍。
「通達一蘊真如」,應該是通達一蘊的真如,或者是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五蘊,五蘊其中哪一個蘊,或者是色蘊,或者受蘊、想蘊、行蘊、識蘊。在一蘊中,那個寂滅相就是真如。那個一蘊中的勝義谛,一蘊中的法無我性,這是叁個名字。這樣通達已,「更不尋求各別余蘊、諸處、緣起」,更不會再尋求各別其它的一個蘊,其它的諸蘊,其它的諸處,其它諸處的緣起,和其它的「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真如勝義法無我性」,不會在其它的地方再去觀察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不會這樣子的。這是「反解」下面第二科「順釋」。
卯二、順釋
唯即隨此真如勝義無二智爲依止故,于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,審察趣證。
「唯即隨此」,那麼不在其它的地方再尋求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那應該怎麼樣呢?唯獨就是在這一個地方的真如,或者色蘊乃至識蘊,觀察它是真如,觀察它是勝義,是「無二智爲依止故」,就是無我的智慧。這無我的智慧爲依止故,「于遍一切一味相勝義谛」,這個觀察真如也是無二智,觀察勝義也是無二智,觀察無我也是無二智,就是依止這個無二智遍一切法裏邊,都是一味相的勝義谛。「審察趣證」,就是深入地去觀察,向前進。「趣證」是向前進,一直地進到無上菩提,是這樣意思。這是「順釋」。這前面是釋,下面第二科是「結」。
寅二、結
是故善現,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一味相。
所以由前面這個文,前面所說的法語裏邊可以知道,「由此道理當知勝義谛是遍一切」都是無差別的。下面是第叁科,前面約叁遍,這個叁遍就是真如也是遍,勝義谛也是遍,法無我性也都是普遍的,這個都是無差別的。前面是第二科,這下面第叁科
「以離叁過釋一味相」,遠離叁種過失來解釋勝義谛的一味相。分兩科,第一科是「釋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明蘊等展轉異相」。
醜叁、以離叁過釋一味相(分二科)寅一、釋(分二科)
卯一、明蘊等展轉異相(分二科)辰一、明諸蘊展轉異相
善現!如彼諸蘊展轉異相,
如彼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的蘊,展轉是差別的。由色蘊到受蘊這叫展轉,色蘊的相貌又不同于受蘊,受蘊又不同于想蘊,想蘊又不同于行蘊,行蘊又不同于識蘊,它們各有各的差別相。
辰二、類處等展轉相異
如彼諸處、緣起、食、谛、界、念住、正斷、神足、根、力、覺支、道支展轉異相。
「如彼諸處、緣起」,蘊是這樣子,如彼十二處,如彼十二緣起,如彼四食、四谛、
十八界、四念住、四正斷、四神足、五根、五力、七覺支、八聖道支,展轉都是各有
各的相,都不是一樣的相,都有差別的。這是「展轉異相」,這是第一科,下面第二科「辨真如無別異相」。又分兩科,第一科「反顯勝義有叁過失」。分兩科,第一科「牒異
相」。
卯二、辨真如無別異相(分二科)辰一、反顯勝義有叁過失(分二科)
巳一、牒異相
若一切法真如勝義法無我性亦異相者,
若是我們所學習的一切法的真如相,一切法的勝義,一切法的法無我性,它們是有差別相的,如果是這樣的話。那麼這是第一科是「牒異相」,下面第二科「顯叁失」,顯叁種過失。
巳二、顯叁失
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亦應有因,從因所生。若從因生,應是有爲;若是有爲,應非勝義;若非勝義,應更尋求余勝義谛。
「是則真如勝義法無我性,亦應有因,從因所生」,若是它們…
《解深密經講記 勝義谛相品 第二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