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人化緣,然後要再修房子,還要和工人接觸,這都是不容易的事情,優婆毱多尊者還繼續叫他做這個事。他因爲說好了要聽話,他只好這樣做。做到一個時期的時候,優婆毱多尊者說:「好了,你現在不要做,到禅堂去坐禅」。叫他這麼做,一坐禅,不久得了阿羅漢果。
這是什麼呢?優婆毱多尊者,你看他在和你說話,但是他是已經入了甚深的叁昧了,一看,你想得聖道,你還有所不足,你這個不足的地方要補充一下才可以,不然的話,你不能得聖道。你看優婆毱多尊者傳,他有很多這樣的事情。就是他知道緣起,你這個因緣,他要這樣的緣起;那樣的因緣,是那樣的緣起,他知道緣起。他這樣,他真實地令你得安樂,不然的話不行。
我這話就說遠了,但是我認爲還是有道理。我們就說印順老法師,他有一本書,是《遊心法海六十年》。就是從他學佛法,到寫這本書的時候,他這個心就常在佛法裏面遊,好像人在大海裏面遊泳似的,常在佛法裏遊。所以他到現在,有這樣的成就,他有這麼多的著作,在著作裏邊,不是說這一套我不會講,找一找參考書,這一套就講,不是。他是把印度的佛教認真地學習,他領悟了佛法的真義,回頭來看看中國佛教,看看中國曆代大德的著作,天臺宗、華嚴宗,中國的叁論宗,中國的法相宗,中國的禅宗,以及密宗。
回頭這麼一看,我們平常說:「觀于海者難爲水,遊于聖境之門者難與言」。他把印度的佛教完全讀了,回頭再看中國的佛教,還很容易明白的,沒有什麼難。但是其它的一些人就不行,對印度的佛教,不是太發心去學習,就是直接地我也看看,我講《法華經》,把智者大師的《妙法蓮華經文句》看一看,把窺基大師的《妙法蓮華經玄贊》看一看,嘉祥大師的《法華義疏》,我看看,然後我就可以講了,就是這樣子。但是印順老法師不是,他有自己的思想,他爲什麼有這個成就呢?他不去做雜事,不做方文,也不去做知客,也不做監院,也不去做維那,他不做這些事情,他就是在佛學院裏面,他是佛學院沒有住多久,他就在佛學院當老師了,就是講課。你請他做方丈,他不去。這些事,他都不做。我們平常的人,你不請我做方丈,我要同你鬥,啊,你就是要請我做,就是所見就小一點。印順老法師他不是,他就是把自己的精神、時間完全用在佛法的學習上。
我讀他的書,我感覺他可能有無生法忍了,可能,是有可能,當然你說是虛妄分別也可以,但是我也是有這麼一點感覺的。這就是緣起,他把他的時間能這樣用,到今天他有這樣的成就。說我今天我去做方丈,我去當僧執事,你做了多少年,你就是做多少年以後,對于佛法,你就恍恍惚惚的,真實要你去,你不要說別的,就是要講《金剛經》的時候,因爲你心裏面常在事上講,你不是遊心法海。你做方丈就是負責大衆僧的經濟,你要解決這個問題。
做住持是幹什麼的?住持負責兩件事,一個是負責大衆經濟的責任;第二是領導大衆要修行。可是現時代的佛教,做住持的多數是幹什麼的呢?就是只是和在家居士聯絡得好一點,沒有經濟的問題。至于領導修行的這件事,我看都是平平凡凡的,沒有遊心法海,這就是緣起。現在佛教是末法時代,原因也就在這裏,這就叫緣起。
優婆毱多尊者就是教人坐禅,教你得聖道,這就是一個緣起。他知道你這個人,你缺少一點福報,你的福報還不夠,你想得聖道,也要有一點福報的。其中那上面說有一個法師,有一個比丘來親近他,跟他學禅,原來他是大法師,常常爲人講經說法的,現在講久了,也不願意講了。願意跟優婆毱多尊者學禅,優婆毱多尊者也要這樣,你來跟我學禅,要聽我話,說:「好」。說你再去跟人講經。不是你自己能知道。優婆毱多尊者是大智慧。我看他是,若按智者大師的意思,優婆毱多尊者應該是超過阿羅漢的智慧。
經上說到舍利弗尊者,他收兩個徒弟。這兩個徒弟,一個以前在家時,他的職業是爲人洗衣服。他出家以後,舍利弗尊者教他修數息觀,另外一位在家居士出家了,拜舍利弗尊者做師父。他是做什麼事情呢?是一個金師。古代的金師,是燒這個金的時候,要拉風箱。舍利弗尊者教他修不淨觀。這樣這兩個人用功修行很久,也不相應,不相應就想不修行,我還俗。
出家放棄了五欲,然後修學聖道,修了這麼久,也不得聖道,沒有意思嘛!聖道
沒有得到,有什麼意思呢,又放棄了五欲。我們又何苦這樣,就想要還俗。想要還俗,這個事就傳到佛那裏,佛就把舍利弗尊者叫來,說你搞錯了。說是在家洗衣服這個人,應該修不淨觀,金師應該修數息觀。方法你要這樣調過來,這時候把這兩個人的方法調過來,說是你們變動一下,那麼一修行就成功了。
這就是要知道緣起,你爲那個目的,而這樣子施設這個法門,結果他不能契機,這就是搞錯了。而《優婆毱多尊者傳》上,你看他,誰來跟他學禅,他的方法都不一樣,他就是有甚深的緣起的無量智慧,沒有這個智慧,是不行的。所以這個地方,釋迦牟尼佛贊歎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的悲心,還「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」,就是他能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。這裏邊也就包含著他也是能通達無量無邊衆生的根性,能隨機說法的。所以他又有智慧,又有慈悲心,才能安樂一切衆生的,爲欲安樂諸衆生故。若光是有智慧,沒有慈悲,那也不行,也是不能安樂衆生,因爲他不想去度衆生。所以有慈悲還要有智慧,這樣才可以的。爲欲安樂諸衆生故,「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」。這是總持王菩薩問佛,說誰放的這樣的光明?佛說:「觀世音菩薩,爲欲安樂諸衆生故,密放如是大神通故」。
佛說是語已,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,整理衣服,向佛合掌,白佛言:「世尊,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,今當欲說。爲諸衆生得安樂故、除一切病故、得壽命故、得富饒故、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、離障難故、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、成就一切諸善根故、遠離一切諸怖畏故、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。惟願世尊慈哀聽許」。
釋迦牟尼佛在觀世音菩薩的道場裏邊,大衆集合以後,法會裏邊,密放神通光明,照耀十方剎土。法會裏邊的總持王菩薩怪未曾有,就向佛請問,是誰放這樣的光明呢?于是乎佛就回答總持王菩薩,說是這個會裏邊,觀世音菩薩爲欲安樂諸衆生故,密放如是大神通力。
前文大略地這樣說過了,這以下就是觀世音菩薩,說明他要演說大悲心陀羅尼呪的原因。「爾時觀世音菩薩從」他的「座」位站「起」來。這樣的話,從表面上看,當然我們很容易明白,就是他想向佛有所陳述,他不是坐在那裏,他從他的座位站起來。
但是我們的中國古德,從這個地方,就是又有一個深刻的意思說出來,就是說觀世音菩薩,從第一義空那裏發大悲心,欲教化一切衆生,所以叫做從座而起。「整理」他的「衣服」,「向佛合掌,白佛言:『世尊,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呪,今當欲說』」。他心裏邊有陀羅尼咒,這個陀羅尼呪的名稱,叫做大悲心陀羅尼咒。這個意思在前面經的題目那裏說過了,說過了,可能也有人忘記了,也有人以前沒有來過,我再簡單說一下。
陀羅尼有幾種解釋,在這裏就是用咒的意思解釋。這個咒,是中國原來就有這樣的字,也就是有這樣的呪。你有什麼特別的困難,用這樣的咒去祝願,它可能會有效。中國原來有這種事情,也就是所謂巫術了。現在由印度翻譯過來這樣的法門,也類似這種情形,所以也稱之爲咒,但是在印度的話,就是叫做陀羅尼。
大悲心陀羅尼,就是這種陀羅尼咒,是從大悲心發出來的。相對地說,也有不是大悲心說出來的咒。能說出咒來的人,一般沒有禅定的人不能說咒,就是要得四禅八定的人,他可以說出咒來。他說出來的咒,當然也是有效力,不過是有限度的,也是有條件的。有了禅定的人,他因爲有定的關系,他心的力量強大。我們沒有禅定的人,心的力量不如他力量大。
我以前也說過,譬如說這個牆壁,這個牆壁,我們從那裏走到那裏,他就有障礙,便過不去了。但是有禅定的人,他坐在這裏,他的內心入了定以後,他心裏面作念:這個牆壁是有若無的樣子,就像虛空一樣,那麼他就可以過去了,他就能從那裏走過去,當然他要先作念,他先作念,他就可以從這裏走過去。他這個心,能有這樣的力量,我們不行,我們不可以。
這就可以看出來,這個有禅定的人,心的力量大。當然這個並不是神通,還不是神通。要是從這樣的禅定裏邊,修如意通,修這個神足通,修成功了,就不需要作念,隨時可以牆壁、高山,都可以過去,入地如水,履水如地,都可以隨意自在的,心的力量大。得了禅定的人,他就是說出一個咒來,然後他用禅定這個心的力量,賦予這個咒功效,他說這個咒能如何如何,那麼這個呪就是有力量了,就是這麼回事。
但是佛教徒,發了菩提心的佛教徒,得了四禅八定,當然也可以說咒。如果是斷了煩惱,譬如是得了九次第定,得了阿羅漢果、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了,他由初地、二地,乃至十地,乃至到佛,他這個功德,到佛才逐漸地功德圓滿。這個功力也就有深淺的不同,也都能說咒,也是一樣,他說出這個咒,他賦于它什麼力量,什麼力量,這個呪就有效。但是如果不是聖人,你雖然得了四禅八定,你還是凡夫,你所說的咒,有效的限度,是很低的。要是法身菩薩到佛的境界,那是不可思議了。
現在觀世音菩薩,他說:「我有大悲心陀羅呪,今當欲說。爲諸衆生得安樂故、除一切病故、得壽命故、得富饒故、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、離障難故、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、成就一切諸善根故、遠離一切諸怖畏故、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。惟願世尊慈哀聽許」。觀世音菩薩他有大悲心,他想要說大悲心陀羅尼咒,目的是什麼呢?一共有十句,有十個目的。
第一句是:爲諸衆生得安樂故。這一句是總說,其余下面九句是別說。衆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