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。我们在凡夫的时候,我们从理智上的思惟,我们也可能会对于佛的无上菩提,有仰慕心,但是还没能够深刻,没能够深心欣乐。到了圣人的境界,才能达到这里。这位菩萨,有这三种方便。
第四个还是从前面三个引起的,就是对于众生,能顾恋不舍,所以这位菩萨,他不舍生死。这位菩萨,照理说,他若想到佛世界去,他是很容易办到的,因为他心不颠倒,他若弃舍了这个身体,临命终的时候,他心不颠倒,他能够很清净地去念佛,去愿生某一个佛世界,他就会成功,佛就会来接他去。
初地菩萨可能还没有神通,二地、三地以后,可能会有神通。若有神通,也可能直接能去,到了第七地的菩萨,他要到那个佛世界是很容易的。但是他不舍生死,有生死的这个世界,就是苦恼众生住的地方,他不离开这里。因为什么呢?就是这里有
苦恼的众生,他要去救护他们。所以他不舍生死,他有这样的悲心。他有这样的悲心,也有悲心的行动。因为顾恋不舍一切苦恼的有情,所以他不弃舍这个生死的世界,他不离开这个。这是第四个方便。
第五个方便,就是这一位菩萨,他的智慧对于世间上,这一切如幻如化的有为法,他看得很清楚。所以他虽然在生死的世界里居住,住在这里,但是生死世界上的境界,对于他没有影响,他内心是清净不染的。这又是一个方便。
第六个方便,就是他对佛的无上菩提,深心欣乐,所以他能够炽然精进。因为对佛的无上菩提的大智慧,非常地仰慕,所以他能够勇猛精进地修学圣道,不懈怠。这是他对于自己修证圣道的六个方便。
又有第二个六种方便,就是他慈悲一切众生这一方面的事情。这一方面,第一种方便,就是他能教化众生,他能劝化众生,以少善根,感无量果。小小地做一点善法,就能够招感来很大很好的果报,他能这样教化众生。
这十二种方便,就是两个方便,是出在《瑜伽师地论》上面的。《瑜伽师地论》上举一个例,怎么叫做以少善根,能够成就很大的果报呢?他说,譬如说是你用慈悲的心情,你拿一点食品,给狗吃,然后你就回向:愿以此功德,使令我能得无上菩提。你就这样回向的话,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!
像《法华经》上说,我们面对佛像的时候,能够一低头,能够一合掌,或者磕个头,将来这个功德就不可思议。小小一点善根的栽培,就能得到很大很大,很不可思议的果报。菩萨能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,这样栽培自己。这也是菩萨的一种方便。
第二种是他能够劝化众生,少用功力,就能够引摄广大无量无边的善根。刚才说的是从褔报上说的,是从求福这一方面说的。现在这一个方便,是从智慧说的。就是你能够在佛法里面,小小的地读一点佛法这么一四句, 偈,你能够有一点欢喜心去思惟观察,你将来就不得了!你慢慢地就可以得无上菩提。
《瑜伽师地论》上,他举一个例,就是说有外道,他们邪知邪见,说是一个月不吃东西,或者是多久不吃东西。菩萨能引导他去受持、学习佛法的八关斋戒。八关斋戒就是一日一夜,不是很久,不是很难做的事情。那么你八关斋戒的功德就不可思议!这是第二个善巧方便。
第三个就是有的人,对于佛法,于佛圣教,憎背有情。就是对于佛法,心里面憎恶,不高兴,若看见庙,就不欢喜;看见佛教的经书也不欢喜;看见佛教徒也不欢喜。菩萨能善巧方便地除掉他的秽恶,令他心情平静,不要对三宝不欢喜。这是第三个方便。
第四个就是于佛教圣教,处中有情。就是对于佛法,他的情,不欢喜,也不讨厌,这样的人。这样的人,菩萨能引导他来到佛教里,令他有信心。这是第四个方便。
第五个,已经来到佛教里面的,他学习佛法,有了信心,继续栽培善根,菩萨能令他成熟。能够善巧方便地教导他,使令他这个善根能成熟。
成熟这句话怎么讲呢?成熟的意思,就是他对于见到真理,有堪能性,于见真理有堪能性;或者说于证圣道有堪能性。就是对于他能断烦恼,能得到般若智慧,能见到法性的真理。对于这件事,他有堪能性,就是有这个能力,但现在还没见真理,但是他有这个能力了,这叫做成熟。就像我们种的生果,或者一棵苹果,或者一棵橙子,熟了,就是可以吃了,那么就叫做成熟。
现在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,他善巧方便地教化众生,这个善根没有成熟的人,他能方便教化他,能叫他善根成熟,这个菩萨有这个能力,所以这也是一种方便。这是第五个方便。
第六个就是已经成熟的人,菩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他,令他得解脱,就是见真理了。我们口头上讲,什么叫做真理,这样讲,那样讲,讲和没有讲一样,还是原来的老家风,是凡夫境界。
佛法里面说见到真理,见到真理是圣人了,那是大解脱境界,这不是凡夫了。菩萨能够善巧方便教化善根成熟的众生,令他见到真理,得大解脱。这是第六个方便。
加起来就是十二个方便。现在说的第七远行地这位菩萨,他这个善巧方便的智慧很强,就是高过了前六地的菩萨。这是第一种差别。
其次,这个第七远行地的菩萨,他有一个不同的地方。修行的事,还有一个事情。就是有相行与无相行的差别。有相行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修行的时候,不管是奢摩他也好,毘钵舍那也好。他现在的内心,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动。譬如说他是观察佛像,观察、思惟佛的功德。这都是一个有相的境界;或者说是观察阿弥陀佛国依报的庄严,他那里有七宝池,有微妙香洁的莲华。你心里面作这样的观察,这时候是有相的境界。或者种种的这些因缘生法,都是有相行。
其次是无相行,无相行就是观察一切有相的境界,都是因缘生的,是毕竟空的,是无相的,相不可得!这是两种行。奢摩他也是有这两种不同,毘婆舍那也有这两种不同。
从初地菩萨开始,因为他见到法性理了,他的心能入于无相的境界,能安住在毕竟空里面不动,这就是无相。但是他不能够长时期安住在那里,他还要出来,从那无相的境界出来,出来还要思惟这个有相的境界。
在《阿含经》上说初果圣人,也要修不净观。观察色受想行识是不清净的,也修白骨观这些法门。当然也可以修慈悲喜舍的这些观。这都是有相。就是有的时候是无相行,有的时候是无相行,这样修行的。二果、三果乃至到四果阿罗汉,也还都是这样子。
菩萨的位次,从初地、二地、三地,到第七地的时候,这里面有点不同。就是由初地到第五地,都是有相行的境界多,无相行的修行少。到第六地时,无相行多,有相行少;到第七地就是完全是无相行,他没有有相行了。
在无相的境界这么修行的时候,他要加行。加行这句话就是努力的意思。就是要努力,他就能保持这个境界。这是第七远行地一个大概地情形。
第八地是不动地,第八不动地就是又高过了第七地。他也还是无相行,一直到佛的境界都是无相行,不过到佛的境界才圆满。
第八地的无相行,和第七地的无相行有什么不同呢?第八地就是不需要加行,不需要去努力,他就是任运地就是无相行了。就像船在大海里,旧时代那个船,在大海里边,它就是任运地就能向前进。
《华严经》对第八地有这样的譬喻,说是到第八不动地的菩萨,他修行的时候,不需要特别去努力,他就能向前进步了,而且还是特别地快。所以第八地叫做无功用。但是这种无相行的境界,经上就是大概地这么介绍,我们也很难去思惟这件事的。
第八地菩萨他得到十种自在的境界。第一个是命自在,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,这个第八地菩萨,他是法身菩萨了。他自己这个真实的面貌,不是凡夫的有漏境界,是无漏,是圣人的世界。他那个身体就是无量寿,尽未来际也不老病死。
现在这个命自在,就是他来到众生的世界,度他众生的时候,他的寿命是自在的,他愿意寿命有多长,就是多长。随他自己的欢喜,他愿意随时要走,就能随时走。说是不走,要继续地生存在这里,也可以,就是他有这个自在力。
第二个是心自在,心自在就是禅定。他有高深禅定的境界,也是非常自在的。世间上的人,凡夫的禅定,都是不能胜过他的,世间上无论什么境界,也不能影响他的心,他的心是很自在的,就是没有压力。
第三个是财自在,就是他在世间上行菩萨道,这个财也是自在的。他需要有多少,就是有多少,不会有所不足。
第四个是业自在,这个业就是他有什么行动,说这件事很难做,在他来说,没有这件事。他要这样做,就能做到,他是业自在。
第五个是生自在,生自在就是他这时候,他愿意生到什么地方,就能到什么地方去;他愿意到那个世界,就能到那个世界;他愿意作国王,就能作国王;他愿意作乞丐也可以;作男也可以,作女人也可以,作小孩子也可以,作老年人也可以。就是不管是什么身,他都是随心所愿。
第六个是愿自在,愿自在就是他的计划,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,这个时代之内,这个地区的众生,他作一个计划,他也就会做成功的。
第七个是胜解自在,胜解自在是什么呢?就是他现在为了度化众生的需要,他就观想:这个地方是七宝庄严的世界。那么这就是七宝庄严的世界。本来这是凡夫的一个瓦砾、草木,是个很平凡的世界,但是他为了需要,当然这个人都是在禅定里,我们看他有行住坐卧,也可能看他有睡眠的时候,但是在他本人,常是在禅定里边的。他就能够胜解自在。他说这个大地是黄金,它就是黄金。就是外面一切境界,随他的心力转变,境随心转,胜解自在。
第八个是神通自在,他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他的神通也是自在的。其它人的神通不能够改变他的。
第九个是法自在,他若是为了度他众生,看见这个众生需要某一种法门,他就能演说这个法门。说是需要讲《华严经》,他就能讲《华严经》;要讲《法华经》,就能讲《法华经》。就是无量无边的法门,他都有自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