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就了闻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有闻思修三种智慧的光明。由这样的光明,他能通达一切佛法,所以叫发光地。就是以禅定为依止,发出来闻思修的三种光明,通达一切佛法,这就是发光地。
我们在凡年地,现在的中国佛教,就是一个人,或者是在家居士,或者有心出家,或者没有心出家。或者是已经出家了,然后就到佛学院。出家了,到佛学院还是不错,好过不去佛学院。到了佛学院,就是这个教授,教授你这是唯识学,这是中观学,这是天台宗,这是什么...,全面的佛法,中国的佛法,藏密的佛法,巴利文的佛法,乃至现在英文的佛法,欧美的佛教史,乃至印度古代的、现在的,全面的要学,在那里学习。这还是很好,肯学习还是很好。这是现在我们佛教的一种情况,其实这个也不是始于今日,我看很久就有这种情形了。
现在我们看这个发光地,在这里我们觉悟了什么事呢?这里面表示一件事,就是初开始入到佛教里的人,不是广学佛法的,他只是学一个法门,学了这个法门的时候,当然他要有师父,若按印度的佛教来说,就是戒和尚。印度的佛教,你跟这位比丘出家,他是你的剃度师,他也是你的戒和尚。你受沙弥戒也是他,你受比丘戒也是他,所以他是你的剃度师,又是你的戒和尚。
到我们中国佛教不是,中国佛教,你跟我出家,我是剃度师,但是你受戒的时候,又是另一位法师了,不是一个人。受了戒以后,按佛的意思看,就是受戒以后,要学戒,然后就学一个法门,其实就是修四念处。四念处就是禅。就是这么修行,修行等到入圣位以后,这时候才闻思修,去广学佛法。
在经里边也看到,佛也有赞叹,说是你能够为人讲解佛法,像《金刚经》上有说到这个。你若能为人讲解般若波罗密,功德无量无边。也赞叹这件事。当然那个地方也没有一定分别,你是凡夫,你是圣人,也没有这么去解释,只是说你若是能受持读诵,为人解说,功德无量无边。这也就会意想到,喔,我虽然不是圣人,我也可以学习佛法,也可以为人解说。也可以这样去理会。但是按正常道来说,还是在凡位的时候,不要广学,你入圣位以后,你再闻思修。这可见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到第三地才成就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空定,前二地还不决定,也可能成就,也可能没有成就。这是第三发光地。
第四焰慧地,焰慧地就是他的智慧特别殊胜,能够烧灭一切的烦恼。因为菩萨的第六地,和阿罗汉齐。阿罗汉的时候,才把三界内所有的见烦恼、爱烦恼,全部地息灭了,没有到阿罗汉以前,还是有见烦恼,及爱烦恼的。现在说是第四焰慧地,他当然也有这个事。所以这个在《成唯识论》上说,他就是把欲界的贪烦恼灭了。就是他修四念处,把欲界的爱烦恼烧灭了,焚毁了,断除去了。
在八背舍里边,八背舍也是大阿罗汉修学的法门。说是已经成就四禅的人,已经得到四禅,他还要在禅定里边观察欲界的不净,还要观察欲界色声香味触的不净,就是使令欲界这个欲的烦恼,彻底地息灭了。
说是已经成就禅定的凡夫,他是把欲界的爱烦恼息灭了,然后才能得到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的。但是这种修行人,如果他不谨慎的时候,他还会把他的爱烦恼表现出来,还会有这个问题。你读《大智度论》,提到的独角仙人就是这样子,就是这么回事。
第三发光地他已经成就了四禅、四无量心、四空定这种高深的禅定了。但是到第四地焰慧地的时候,他用清净的四念处,三十七道品主要就是四念处,就烧毁了欲界的爱烦恼,彻底地消灭他,所以叫做焰慧地。
第五难胜地,(※此处录音带缺录一段)。第二种观,就是观察一切法是缘起,是如幻如化的。这个如幻如化的境界是有,是如幻有。观一切法空,无我无我所,是毕竟空。毕竟空,如幻有。毕竟空是空,如幻有是有,空和有,你不容易融会,观空的时候,就不能观它有,观有的时候,不能观察空,空和有不能融会。
现在这一位圣人,他观察空的时候,叫他和有相融合;观察有的时候,叫他和空相融合,不相违反,叫他能融合,就是入不二法门。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要经过极艰难的修行才能成就的,所以叫做难胜地。到这个时候,他这个清净的智慧,不是初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能胜过他的。所以叫做难胜地。
他若是和远行地比较来说,当然是(远行地)胜过他了,那是更高的境界,能胜过他。现在说难胜地,前面这四个是不能胜过他的。所以叫做难胜地。
或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者,无量众生发菩提心。十地,我们上一次讲到第五地,现在从第六地开讲。上一次讲过,十地是圣的阶级,从初地开始就是圣人了,不是凡夫。入了圣位以后,一直到成佛,中间如果用时间来计算的话,有两大阿僧劫。要这么长时间的修行,才可以达到佛的地位。
在佛之前,一共有十个阶级,就叫做十地。十地,现在是说第六地。第五地是禅波罗蜜最殊胜,现在是第六地,就是他的般若波罗蜜很高,所以叫做现前地。这个现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出现。原来是没有,他现在出来了,所以叫做现。现前地,出现在当前。出现也是成就的意思,他以前没有成就,他现在成就了。
譬如说是作医生的,他原来没有学习这种学问,那么他没有这种知识。他学成功了以后,他才有这个医的知识。有这种知识,但是这种知识,并不是时时地出现在他心里的活动上,他需要的时候才出来的。有病的人,请他看病,他诊断以后,他这个医学的知识才出现,喔,你是什么病,你需要用什么药来治疗。这种知识才出现的。
所以这个「出现」,有成就的意思,随时可以用的。譬如我有什么宝物,放在我的裤袋里,我随时需要,随时就可以拿出来,这就叫做现前。若说是你学习成就了,但是用的时候不能用,那就是不现前,就是这样意思。
这里说是他的般若智慧,特别地殊胜,就是高过了前五地。这个般若的智慧,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指能够见到真理的智慧,而这种智慧从初地就已经有了,但是到第六地是最殊胜的,所以名之为现前地。而这个时候,他能入灭尽定了。前五地还不能入这个定,前五地的菩萨,这个灭尽定还没有成就。
小乘佛法的圣人,要到三果阿那含,才能入这个定的。在菩萨的十地里边,要到第六地,第六地才能入这个定。入这个定,这个灭尽定,是什么呢?就是心里的活动完全停下来了,但是并不是没有心,还是有心,有心,但是不发生作用。就像人睡着觉,他不出来活动。他不出来活动,并不是没有这个人,有这个人,但是他不活动。
灭尽定的人,他的心里也类似这样子,就是完全休息了,所以叫做灭尽定。这个定超过四禅八定之上,是很高深的定。到菩萨第六地,才能入这个定。有的经论上说,菩萨第六地与阿罗汉齐,与阿罗汉是相等的。这是第六地大概的情形
第七远行地。远行地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他走得很远,就是他能超过阿罗汉的境界,所以有远行的意思。其次,用功修行这件事情,在我们凡夫的时候,我们想要修行,必须加上一些力量,我要特别地努力,这样子才能够有修行的事情出现。如果我们就是平淡的这样子,就不行,就不能修行,这个修行的事情就办不到,要加上一些力量才行。
圣人的修行,由初地到第七地,也都需要努力,才能够修行的,如果不努力,还不行!努力,他才能够使令自己的心清净,使令这个烦恼不活动。圣人已经开始断烦恼,但是还没有完全断掉,还有烦恼的活动,他也需要加上力量,才能够使令烦恼不动,才能够杀烦恼贼。
这个远行地,就是到了要努力修行的最后边,所以叫远行地。就是过了第七地以后的修行就不失了,修行就不需要特别努力,很自然地,就是修行。所以远行地,有这样的意思在里边的。
刚才说,第六地是般若波罗蜜殊胜,到第七地,就是善巧方便的波罗蜜特别强。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?前面我刚才说,第六地是见真理的智慧特别强,第七地是善巧
方便,就是见到真理以后,引发出来的清净智慧。对于世间上一切有为法,观察的智慧很强。
这个智慧,分两部份说明他的善巧方便智慧。那两部份呢?第一部份就是关于他自己,修学佛法的智慧。在这一方面,他有六个善巧方便。
第一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苦恼的众生,他有慈悲心,他有这种功德,有悲悯心。顾恋不舍,就是对众生苦恼的境界,引起了这位菩萨的悲心,对于这个苦恼的众生,顾恋他,不弃舍他。他这个慈悲心,不弃舍这个苦恼的众生。有这样的慈悲心,就是这个菩萨,能有这样的悲心,他有这样的功德。这也是一种方便。
第二个就是对于世间上一切的有为法,他能够如实地辨知,能真实地认识世间上这些如幻如化的境界。我们平常读《金刚经》,「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」,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。这个分际,说得很分明。说我们应该这样去观察,应该这样去学习,并不是说你真能够这样观察了。
观察世间上一切有为的境界,如梦、如幻、如化,这是要到什么境界的人,才真实地看到了呢?要是圣人才行,凡夫不能的,我们凡夫只能这样去学习,只能这样去思惟。我们还不认为这是梦,认为这都是真实的,我们凡夫的执着心,是很难去掉的。
现在说远行地这位菩萨,他真实地这样子认识了,能如实辨知,知道一切有为法虚妄的境界,庥真实地认识了,真实地通达了。这是第二个方便。
第三个方便,就是对于佛的无上菩提,深心欣乐,就是
很深刻地仰慕、欢喜,不是很浮泛的。深心,就是他的心里面很深刻,也就是不可动摇的意思。说我现在欢喜这个房子,等到看到另外一个房子,又欢喜这个了。就是我们这个欢喜心,虽然也是欢喜,但是还是能动摇的。
现在说是深心欣乐,就是不可动摇。对于佛的无上菩提的这种欢喜心,是决定了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