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就了聞所成慧、思所成慧、修所成慧,有聞思修叁種智慧的光明。由這樣的光明,他能通達一切佛法,所以叫發光地。就是以禅定爲依止,發出來聞思修的叁種光明,通達一切佛法,這就是發光地。

  我們在凡年地,現在的中國佛教,就是一個人,或者是在家居士,或者有心出家,或者沒有心出家。或者是已經出家了,然後就到佛學院。出家了,到佛學院還是不錯,好過不去佛學院。到了佛學院,就是這個教授,教授你這是唯識學,這是中觀學,這是天臺宗,這是什麼...,全面的佛法,中國的佛法,藏密的佛法,巴利文的佛法,乃至現在英文的佛法,歐美的佛教史,乃至印度古代的、現在的,全面的要學,在那裏學習。這還是很好,肯學習還是很好。這是現在我們佛教的一種情況,其實這個也不是始于今日,我看很久就有這種情形了。

  現在我們看這個發光地,在這裏我們覺悟了什麼事呢?這裏面表示一件事,就是初開始入到佛教裏的人,不是廣學佛法的,他只是學一個法門,學了這個法門的時候,當然他要有師父,若按印度的佛教來說,就是戒和尚。印度的佛教,你跟這位比丘出家,他是你的剃度師,他也是你的戒和尚。你受沙彌戒也是他,你受比丘戒也是他,所以他是你的剃度師,又是你的戒和尚。

  到我們中國佛教不是,中國佛教,你跟我出家,我是剃度師,但是你受戒的時候,又是另一位法師了,不是一個人。受了戒以後,按佛的意思看,就是受戒以後,要學戒,然後就學一個法門,其實就是修四念處。四念處就是禅。就是這麼修行,修行等到入聖位以後,這時候才聞思修,去廣學佛法。

  在經裏邊也看到,佛也有贊歎,說是你能夠爲人講解佛法,像《金剛經》上有說到這個。你若能爲人講解般若波羅密,功德無量無邊。也贊歎這件事。當然那個地方也沒有一定分別,你是凡夫,你是聖人,也沒有這麼去解釋,只是說你若是能受持讀誦,爲人解說,功德無量無邊。這也就會意想到,喔,我雖然不是聖人,我也可以學習佛法,也可以爲人解說。也可以這樣去理會。但是按正常道來說,還是在凡位的時候,不要廣學,你入聖位以後,你再聞思修。這可見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到第叁地才成就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空定,前二地還不決定,也可能成就,也可能沒有成就。這是第叁發光地。

  第四焰慧地,焰慧地就是他的智慧特別殊勝,能夠燒滅一切的煩惱。因爲菩薩的第六地,和阿羅漢齊。阿羅漢的時候,才把叁界內所有的見煩惱、愛煩惱,全部地息滅了,沒有到阿羅漢以前,還是有見煩惱,及愛煩惱的。現在說是第四焰慧地,他當然也有這個事。所以這個在《成唯識論》上說,他就是把欲界的貪煩惱滅了。就是他修四念處,把欲界的愛煩惱燒滅了,焚毀了,斷除去了。

  在八背舍裏邊,八背舍也是大阿羅漢修學的法門。說是已經成就四禅的人,已經得到四禅,他還要在禅定裏邊觀察欲界的不淨,還要觀察欲界色聲香味觸的不淨,就是使令欲界這個欲的煩惱,徹底地息滅了。

  說是已經成就禅定的凡夫,他是把欲界的愛煩惱息滅了,然後才能得到色界的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的。但是這種修行人,如果他不謹慎的時候,他還會把他的愛煩惱表現出來,還會有這個問題。你讀《大智度論》,提到的獨角仙人就是這樣子,就是這麼回事。

  第叁發光地他已經成就了四禅、四無量心、四空定這種高深的禅定了。但是到第四地焰慧地的時候,他用清淨的四念處,叁十七道品主要就是四念處,就燒毀了欲界的愛煩惱,徹底地消滅他,所以叫做焰慧地。

  第五難勝地,(※此處錄音帶缺錄一段)。第二種觀,就是觀察一切法是緣起,是如幻如化的。這個如幻如化的境界是有,是如幻有。觀一切法空,無我無我所,是畢竟空。畢竟空,如幻有。畢竟空是空,如幻有是有,空和有,你不容易融會,觀空的時候,就不能觀它有,觀有的時候,不能觀察空,空和有不能融會。

  現在這一位聖人,他觀察空的時候,叫他和有相融合;觀察有的時候,叫他和空相融合,不相違反,叫他能融合,就是入不二法門。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,要經過極艱難的修行才能成就的,所以叫做難勝地。到這個時候,他這個清淨的智慧,不是初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能勝過他的。所以叫做難勝地。

  他若是和遠行地比較來說,當然是(遠行地)勝過他了,那是更高的境界,能勝過他。現在說難勝地,前面這四個是不能勝過他的。所以叫做難勝地。

  或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者,無量衆生發菩提心。十地,我們上一次講到第五地,現在從第六地開講。上一次講過,十地是聖的階級,從初地開始就是聖人了,不是凡夫。入了聖位以後,一直到成佛,中間如果用時間來計算的話,有兩大阿僧劫。要這麼長時間的修行,才可以達到佛的地位。

  在佛之前,一共有十個階級,就叫做十地。十地,現在是說第六地。第五地是禅波羅蜜最殊勝,現在是第六地,就是他的般若波羅蜜很高,所以叫做現前地。這個現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出現。原來是沒有,他現在出來了,所以叫做現。現前地,出現在當前。出現也是成就的意思,他以前沒有成就,他現在成就了。

  譬如說是作醫生的,他原來沒有學習這種學問,那麼他沒有這種知識。他學成功了以後,他才有這個醫的知識。有這種知識,但是這種知識,並不是時時地出現在他心裏的活動上,他需要的時候才出來的。有病的人,請他看病,他診斷以後,他這個醫學的知識才出現,喔,你是什麼病,你需要用什麼藥來治療。這種知識才出現的。

  所以這個「出現」,有成就的意思,隨時可以用的。譬如我有什麼寶物,放在我的褲袋裏,我隨時需要,隨時就可以拿出來,這就叫做現前。若說是你學習成就了,但是用的時候不能用,那就是不現前,就是這樣意思。

  這裏說是他的般若智慧,特別地殊勝,就是高過了前五地。這個般若的智慧,究竟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指能夠見到真理的智慧,而這種智慧從初地就已經有了,但是到第六地是最殊勝的,所以名之爲現前地。而這個時候,他能入滅盡定了。前五地還不能入這個定,前五地的菩薩,這個滅盡定還沒有成就。

  小乘佛法的聖人,要到叁果阿那含,才能入這個定的。在菩薩的十地裏邊,要到第六地,第六地才能入這個定。入這個定,這個滅盡定,是什麼呢?就是心裏的活動完全停下來了,但是並不是沒有心,還是有心,有心,但是不發生作用。就像人睡著覺,他不出來活動。他不出來活動,並不是沒有這個人,有這個人,但是他不活動。

  滅盡定的人,他的心裏也類似這樣子,就是完全休息了,所以叫做滅盡定。這個定超過四禅八定之上,是很高深的定。到菩薩第六地,才能入這個定。有的經論上說,菩薩第六地與阿羅漢齊,與阿羅漢是相等的。這是第六地大概的情形

  第七遠行地。遠行地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他走得很遠,就是他能超過阿羅漢的境界,所以有遠行的意思。其次,用功修行這件事情,在我們凡夫的時候,我們想要修行,必須加上一些力量,我要特別地努力,這樣子才能夠有修行的事情出現。如果我們就是平淡的這樣子,就不行,就不能修行,這個修行的事情就辦不到,要加上一些力量才行。

  聖人的修行,由初地到第七地,也都需要努力,才能夠修行的,如果不努力,還不行!努力,他才能夠使令自己的心清淨,使令這個煩惱不活動。聖人已經開始斷煩惱,但是還沒有完全斷掉,還有煩惱的活動,他也需要加上力量,才能夠使令煩惱不動,才能夠殺煩惱賊。

  這個遠行地,就是到了要努力修行的最後邊,所以叫遠行地。就是過了第七地以後的修行就不失了,修行就不需要特別努力,很自然地,就是修行。所以遠行地,有這樣的意思在裏邊的。

  剛才說,第六地是般若波羅蜜殊勝,到第七地,就是善巧方便的波羅蜜特別強。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?前面我剛才說,第六地是見真理的智慧特別強,第七地是善巧

  方便,就是見到真理以後,引發出來的清淨智慧。對于世間上一切有爲法,觀察的智慧很強。

  這個智慧,分兩部份說明他的善巧方便智慧。那兩部份呢?第一部份就是關于他自己,修學佛法的智慧。在這一方面,他有六個善巧方便。

  第一個就是對于世間上一切苦惱的衆生,他有慈悲心,他有這種功德,有悲憫心。顧戀不舍,就是對衆生苦惱的境界,引起了這位菩薩的悲心,對于這個苦惱的衆生,顧戀他,不棄舍他。他這個慈悲心,不棄舍這個苦惱的衆生。有這樣的慈悲心,就是這個菩薩,能有這樣的悲心,他有這樣的功德。這也是一種方便。

  第二個就是對于世間上一切的有爲法,他能夠如實地辨知,能真實地認識世間上這些如幻如化的境界。我們平常讀《金剛經》,「一切有爲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,我們應該這樣去觀察。這個分際,說得很分明。說我們應該這樣去觀察,應該這樣去學習,並不是說你真能夠這樣觀察了。

  觀察世間上一切有爲的境界,如夢、如幻、如化,這是要到什麼境界的人,才真實地看到了呢?要是聖人才行,凡夫不能的,我們凡夫只能這樣去學習,只能這樣去思惟。我們還不認爲這是夢,認爲這都是真實的,我們凡夫的執著心,是很難去掉的。

  現在說遠行地這位菩薩,他真實地這樣子認識了,能如實辨知,知道一切有爲法虛妄的境界,庥真實地認識了,真實地通達了。這是第二個方便。

  第叁個方便,就是對于佛的無上菩提,深心欣樂,就是

  很深刻地仰慕、歡喜,不是很浮泛的。深心,就是他的心裏面很深刻,也就是不可動搖的意思。說我現在歡喜這個房子,等到看到另外一個房子,又歡喜這個了。就是我們這個歡喜心,雖然也是歡喜,但是還是能動搖的。

  現在說是深心欣樂,就是不可動搖。對于佛的無上菩提的這種歡喜心,是決定了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