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24

  ..续本文上一页,他也可能得了色界天的四静虑,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,但是他还是回到欲界来,他和阿那含的不来是不同的,所以他不名为阿那含。这是有这样的情形。

  阿罗汉是无生,无生这个地方有不同的说法。阿罗汉在菩萨的十地里边,和菩萨的第六地是相契。第七远行地就超过了阿罗汉。若是在第六地以前,还不能超过阿罗汉,但是他(菩萨)的大悲心是超过阿罗汉了。若是他观一切法空的智慧,不能说超过阿罗汉,就是有同,有不同。这是初欢喜地,和四果的对比是这样子。

  其次,初欢喜地,他一部分也和初果相同,就是决定不到三恶道去了,他不会因为有罪,而到地狱、畜生、饿鬼去受苦,没有这件事了。初果须陀洹也是这样,初欢喜地也是不到三恶道。

  这个地方,就是也有可能,他在前多少生,无始劫以来,他也可能因为烦恼,他造了很多的罪,这个罪能使令他到三恶道去受果报,去受苦的。但是这种罪,有的得果报了,有的还没有得果报。他现在若得到极喜地,得到欢喜地的时候,他堕落三恶道的那种业力,因为受到欢喜地无相、无分别智的影响,他不发生作用了,不能够使令他到三恶道去了。

  所以我们说到带业往生的这个问题,说我们念佛,求生阿弥陀佛国,带业往生这个问题,是指什么说的呢?有的人说,也带善业,或者带恶业,都叫做带业。不带恶

  业,是带善业,叫做带业往生。其实这种说法是说错了。

  我这是说题外的话了,但是也可以讲一段。譬喻说一个大修行人,他持戒清净,有种种殊胜的德行,他念阿弥陀佛,或者是修奢摩他、毗婆舍那,修四念处,或者修六波罗蜜,种种的功德。他临命终的时候,他愿生阿弥陀佛国,正念分明,佛来放光接引。我们对于这样的人往生了,我们认为这是很合理的,我们并不会想:他是带业往生?还是消业往生?我们不会去想这个问题。

  那么什么情形会有这个分别呢?就是有造了特别严重罪业的人,譬如说是一个作大将军的,他统领几十万军队作战,他杀死了很多的人,造了很多的罪。但是后来他退休了,种种各式各样的因缘,他不作官了,他忽然间觉悟了,他信佛了。听法师讲经,或者自己也读佛教的经书,也念佛,临命终的时候也有瑞相,也真就是往生了。

  那么我们就会想了,说这个人,怎么往生了呢!他以前杀了很多的人,造了很多的罪,这个罪是灭了呢?是没有灭呢?古代的高僧就说:这个人是带业往生。不能说他消业往生。怎么说他是带业往生,不是消业往生呢?刚才这个初欢喜地,在这里看出来,你若没有成就圣慧,你没有成就圣人无我的智慧,没有成就圣人见真理的无分别智慧,你没有受果报,三恶道的罪业不能消灭的。你不能消灭它的,就是还在你的心里面。

  我们刚才说这个大将军,他未必是得欢喜地,他也不会是得初果。只是有多少觉悟,能够一心念佛,他未必是修四念处观,就是修四念处观,也未必得初果。他没有得初果,他这个无我的圣慧没有成就,没有成就圣慧,这个三恶道的业力就不能灭。不能灭,但是他往生阿弥陀佛国了,所以那就是带业往生了。

  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还债。但是你杀了人的时候,我们看戒律上,佛就是这样说,你明白这个是人,你杀的是人,或者是畜生,但是杀人的罪过大。你明明白白地杀他了,我杀人的时候,我还不知道是杀人,这个是没有罪的。你杀人的时候,你心里面明白是杀人了,或者是你没有亲自去杀,但是你下个命令去杀,你同样是有罪的。不管你是还债也好,或者你现在开始杀人也好,你都是有罪的。佛没有说,若是还债,就是没有罪,佛没有讲这句话。

  在《五戒相经》或者是比丘的戒律里边,佛说犯杀戒那个地方,只是这么说,你杀的这个人,你知道这个是人,你把他杀死了,你就是犯了戒,那么你就是有罪了。没有说:你欠他的债,杀他不犯罪的。没有这么说。

  所以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冤业,是没有完的时候。你读《十六观经》,下品的三生里边,还有这样的证明,就是这个带业往生的人,到了阿弥陀佛国,莲华开了以后,要由观世音菩萨或者大势至菩萨,为他说诸法实相的法门,他修这个实相法门来灭罪。还有这么一句话。那就是他把这个罪带到阿弥陀佛国去了。不然灭什么罪呢?

  这样说,带业往生的人多得很,只要你没有得初欢喜地,你没有入圣位,大家都是带业往生。但是带业往生这个事情就是不容易。就是你本身心里面有罪,这个罪你能带它,就是你这个信愿行,这个念佛的力量要强,临命终的时候,这个业不使令你心颠倒,你的罪业,不妨碍你有正念分明,你要有这样的力量,你才能带业往生。

  若是你修行的程度不够,虽然是想念佛,但是胡涂了,这个时候不愿意念佛了,就是你那个罪,使令你颠倒了。当然也可能有其它的因缘的引发,那就是不能带业往生了。所以说带业往生,实在是很辛苦的事情,你要努力地修行才行,不然你不能带业。

  所以这个地方,说到初欢喜地圣位的菩萨,他成就了无分别无漏的清净智慧,把三恶道的业力制伏了,灭了,不发生作用了,不能叫你到三恶道去。初欢喜地的人,有这样的境界,就是不起苦的作用。因为三恶道的业力,使令人受苦,要到三恶道去受苦报。他这种罪业,罪业就是黑暗,他有无分别的无漏智,是光明,能灭这个黑暗,这个业就没有了。

  不过另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不容易灭,你如果是杀了人,那你还欠他一命的,这个地方不能灭。就是这个菩萨到了阿弥陀佛国,他还要回来的,因为有大悲心,他还要回来这个世界度众生。度众的时候,他以前欠谁的命,还是要还的。不过那就是和凡夫不同了,我们凡夫因为有我见,有我爱,若是我还你一命,这是会受不了。

  从阿弥陀佛国回来的那个圣人,那就是法身菩萨了,他还人一命,是不算一回事。你用刀杀他,就像割土似的,就像割一支草似的,他没有痛苦。这是初欢喜地能够灭三恶道的罪业。

  第二件事,他灭除的烦恼,灭除什么烦恼呢?初入圣位的菩萨,他灭除去很多的烦恼,但是佛就是举出来这三种,最重要的三个烦恼,一个是身见,一个是戒取,一个是疑。

  身见是什么呢?就是我们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,在身体里边感觉有一个我,有一个真常不坏的我,有个真常不坏的体性,这是我,这叫做身见。这个菩萨就是把这种思想灭除去了。

  第二是戒取,戒取是什么呢?就是除了佛教以外,其它宗教所制定的一种修行的法门,叫做戒取。这不是圣道,认为是圣道。这种知见,这种思想,初欢喜地菩萨没有了。譬如说我们是佛教徒,皈依三宝了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。皈依三宝里面有个皈依法。若是我们只是随顺别人的意思说皈依,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这样的人我们不说。就是自己也有学问,也学习多少年的佛法,也明

  白什么叫做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但是忽然间,我去学习非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,这就是违背了皈依法的意思。如果去相信了上帝,那就不是皈依佛了,就是皈依上帝了。这就是违背了皈依三宝的意思。

  现在说这个戒取,就是初欢喜地的这个圣人,他是皈依三宝的人,他不会再去皈依外道了,他不会去皈依外道的法。所以这个戒取就取消了。

  疑就是疑惑,佛说世间的因果,出世间的因果。世间上的善因得善果,恶因得恶果;出世间修学戒定慧,能得涅槃,能得无上菩提,这件事他决定是不疑惑了。这就是没有疑。

  菩萨断除这三种烦恼,这里面有什么道理呢?譬如说一个人,他要到另一个地方去,但是我不肯去,这是一个障碍,忽然间不肯去了。第二障碍就是走错了路,这一条路不是到你所要到的地方,你走了另一条路了,这也是个障碍。第三就是疑惑,这条路是对的,但是又疑惑这条路不对,那么也不能去。

  现在这三种也表示这个意思,表示什么呢?佛法讲一切法无我,到涅槃那里去的时候,涅槃是没有彼此的对立,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对立,也没有凡圣的对立,是离一切相的,那个地方是无我的。

  无我的,而我们凡夫,哎呀!没有我不行啊!那我不去了,我不到涅槃那里去了。所以这个身见有不发趣的作用,就是不肯努力修行,不肯到涅槃那里去。

  戒取,就是不是涅槃路,认为是涅槃路,去皈依外道了,那么叫做戒取,这也不能到涅槃那里去。疑,就是对佛法有疑惑,也不能到涅槃那里去。

  现在这个初欢喜地的圣人,这三件事都没有了,他断除去这三种烦恼,他入了圣位。初欢喜地,我就讲这么多。

  第二个是离垢地。垢就是染污,染污叫做垢。这个垢是指什么说的呢?就是犯戒。这个地方,譬如说是我们受了戒,受了三皈、五戒,或者受八关斋戒,或者受比丘、比丘尼戒,或者受了菩萨戒。受了戒,要学戒,怎么叫做犯,怎么叫做持,怎么叫做持戒,怎么叫做犯戒。然后注意自己的身口意,遭遇一切境界的时候,日常生活里面,这个地方是犯戒,我不可以做,这个是持戒,我可以这样做。要时时地注意,才能够持戒清净,你若疏忽,就犯戒了。

  犯戒有两种,一个是明知道是不对,是犯戒的,也是做了,这是一个犯戒;第二个是不知道,譬如你走路的时候,踩死一只蚂蚁,你并不是有意的去踩死,是无心的,但是这也是不对,这就是无心的。

  初欢喜地的圣人,他要特别注意的,才能够持戒清净,如果疏忽了,疏忽了就会犯戒。他的身语意也会有这个问题的。

  二地离垢地这个菩萨,没有这个问题,他自然地是不犯戒,持戒是清净了,所以叫做离垢地。所以这个事情,初得无生法忍的初欢喜地的圣人,都还有问题。

  第三是发光地,发光地这个菩萨,他决定成就了色界四禅、无色界四空定、四无量心,他决定是成就了。他成就了以后,以这样的禅定作依止,去修学佛法,闻、思、修。以禅定为依止,于一切佛法,闻、思、修,成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