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,他也可能得了色界天的四靜慮,得到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但是他還是回到欲界來,他和阿那含的不來是不同的,所以他不名爲阿那含。這是有這樣的情形。

  阿羅漢是無生,無生這個地方有不同的說法。阿羅漢在菩薩的十地裏邊,和菩薩的第六地是相契。第七遠行地就超過了阿羅漢。若是在第六地以前,還不能超過阿羅漢,但是他(菩薩)的大悲心是超過阿羅漢了。若是他觀一切法空的智慧,不能說超過阿羅漢,就是有同,有不同。這是初歡喜地,和四果的對比是這樣子。

  其次,初歡喜地,他一部分也和初果相同,就是決定不到叁惡道去了,他不會因爲有罪,而到地獄、畜生、餓鬼去受苦,沒有這件事了。初果須陀洹也是這樣,初歡喜地也是不到叁惡道。

  這個地方,就是也有可能,他在前多少生,無始劫以來,他也可能因爲煩惱,他造了很多的罪,這個罪能使令他到叁惡道去受果報,去受苦的。但是這種罪,有的得果報了,有的還沒有得果報。他現在若得到極喜地,得到歡喜地的時候,他墮落叁惡道的那種業力,因爲受到歡喜地無相、無分別智的影響,他不發生作用了,不能夠使令他到叁惡道去了。

  所以我們說到帶業往生的這個問題,說我們念佛,求生阿彌陀佛國,帶業往生這個問題,是指什麼說的呢?有的人說,也帶善業,或者帶惡業,都叫做帶業。不帶惡

  業,是帶善業,叫做帶業往生。其實這種說法是說錯了。

  我這是說題外的話了,但是也可以講一段。譬喻說一個大修行人,他持戒清淨,有種種殊勝的德行,他念阿彌陀佛,或者是修奢摩他、毗婆舍那,修四念處,或者修六波羅蜜,種種的功德。他臨命終的時候,他願生阿彌陀佛國,正念分明,佛來放光接引。我們對于這樣的人往生了,我們認爲這是很合理的,我們並不會想:他是帶業往生?還是消業往生?我們不會去想這個問題。

  那麼什麼情形會有這個分別呢?就是有造了特別嚴重罪業的人,譬如說是一個作大將軍的,他統領幾十萬軍隊作戰,他殺死了很多的人,造了很多的罪。但是後來他退休了,種種各式各樣的因緣,他不作官了,他忽然間覺悟了,他信佛了。聽法師講經,或者自己也讀佛教的經書,也念佛,臨命終的時候也有瑞相,也真就是往生了。

  那麼我們就會想了,說這個人,怎麼往生了呢!他以前殺了很多的人,造了很多的罪,這個罪是滅了呢?是沒有滅呢?古代的高僧就說:這個人是帶業往生。不能說他消業往生。怎麼說他是帶業往生,不是消業往生呢?剛才這個初歡喜地,在這裏看出來,你若沒有成就聖慧,你沒有成就聖人無我的智慧,沒有成就聖人見真理的無分別智慧,你沒有受果報,叁惡道的罪業不能消滅的。你不能消滅它的,就是還在你的心裏面。

  我們剛才說這個大將軍,他未必是得歡喜地,他也不會是得初果。只是有多少覺悟,能夠一心念佛,他未必是修四念處觀,就是修四念處觀,也未必得初果。他沒有得初果,他這個無我的聖慧沒有成就,沒有成就聖慧,這個叁惡道的業力就不能滅。不能滅,但是他往生阿彌陀佛國了,所以那就是帶業往生了。

  他自己也未必知道是還債。但是你殺了人的時候,我們看戒律上,佛就是這樣說,你明白這個是人,你殺的是人,或者是畜生,但是殺人的罪過大。你明明白白地殺他了,我殺人的時候,我還不知道是殺人,這個是沒有罪的。你殺人的時候,你心裏面明白是殺人了,或者是你沒有親自去殺,但是你下個命令去殺,你同樣是有罪的。不管你是還債也好,或者你現在開始殺人也好,你都是有罪的。佛沒有說,若是還債,就是沒有罪,佛沒有講這句話。

  在《五戒相經》或者是比丘的戒律裏邊,佛說犯殺戒那個地方,只是這麼說,你殺的這個人,你知道這個是人,你把他殺死了,你就是犯了戒,那麼你就是有罪了。沒有說:你欠他的債,殺他不犯罪的。沒有這麼說。

  所以人與人之間的這種冤業,是沒有完的時候。你讀《十六觀經》,下品的叁生裏邊,還有這樣的證明,就是這個帶業往生的人,到了阿彌陀佛國,蓮華開了以後,要由觀世音菩薩或者大勢至菩薩,爲他說諸法實相的法門,他修這個實相法門來滅罪。還有這麼一句話。那就是他把這個罪帶到阿彌陀佛國去了。不然滅什麼罪呢?

  這樣說,帶業往生的人多得很,只要你沒有得初歡喜地,你沒有入聖位,大家都是帶業往生。但是帶業往生這個事情就是不容易。就是你本身心裏面有罪,這個罪你能帶它,就是你這個信願行,這個念佛的力量要強,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業不使令你心顛倒,你的罪業,不妨礙你有正念分明,你要有這樣的力量,你才能帶業往生。

  若是你修行的程度不夠,雖然是想念佛,但是胡塗了,這個時候不願意念佛了,就是你那個罪,使令你顛倒了。當然也可能有其它的因緣的引發,那就是不能帶業往生了。所以說帶業往生,實在是很辛苦的事情,你要努力地修行才行,不然你不能帶業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說到初歡喜地聖位的菩薩,他成就了無分別無漏的清淨智慧,把叁惡道的業力製伏了,滅了,不發生作用了,不能叫你到叁惡道去。初歡喜地的人,有這樣的境界,就是不起苦的作用。因爲叁惡道的業力,使令人受苦,要到叁惡道去受苦報。他這種罪業,罪業就是黑暗,他有無分別的無漏智,是光明,能滅這個黑暗,這個業就沒有了。

  不過另外還有一件事就是不容易滅,你如果是殺了人,那你還欠他一命的,這個地方不能滅。就是這個菩薩到了阿彌陀佛國,他還要回來的,因爲有大悲心,他還要回來這個世界度衆生。度衆的時候,他以前欠誰的命,還是要還的。不過那就是和凡夫不同了,我們凡夫因爲有我見,有我愛,若是我還你一命,這是會受不了。

  從阿彌陀佛國回來的那個聖人,那就是法身菩薩了,他還人一命,是不算一回事。你用刀殺他,就像割土似的,就像割一支草似的,他沒有痛苦。這是初歡喜地能夠滅叁惡道的罪業。

  第二件事,他滅除的煩惱,滅除什麼煩惱呢?初入聖位的菩薩,他滅除去很多的煩惱,但是佛就是舉出來這叁種,最重要的叁個煩惱,一個是身見,一個是戒取,一個是疑。

  身見是什麼呢?就是我們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身體,在身體裏邊感覺有一個我,有一個真常不壞的我,有個真常不壞的體性,這是我,這叫做身見。這個菩薩就是把這種思想滅除去了。

  第二是戒取,戒取是什麼呢?就是除了佛教以外,其它宗教所製定的一種修行的法門,叫做戒取。這不是聖道,認爲是聖道。這種知見,這種思想,初歡喜地菩薩沒有了。譬如說我們是佛教徒,皈依叁寶了,皈依佛,皈依法,皈依僧。皈依叁寶裏面有個皈依法。若是我們只是隨順別人的意思說皈依,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,這樣的人我們不說。就是自己也有學問,也學習多少年的佛法,也明

  白什麼叫做皈依佛、皈依法、皈依僧。但是忽然間,我去學習非佛教的一些修行方法,這就是違背了皈依法的意思。如果去相信了上帝,那就不是皈依佛了,就是皈依上帝了。這就是違背了皈依叁寶的意思。

  現在說這個戒取,就是初歡喜地的這個聖人,他是皈依叁寶的人,他不會再去皈依外道了,他不會去皈依外道的法。所以這個戒取就取消了。

  疑就是疑惑,佛說世間的因果,出世間的因果。世間上的善因得善果,惡因得惡果;出世間修學戒定慧,能得涅槃,能得無上菩提,這件事他決定是不疑惑了。這就是沒有疑。

  菩薩斷除這叁種煩惱,這裏面有什麼道理呢?譬如說一個人,他要到另一個地方去,但是我不肯去,這是一個障礙,忽然間不肯去了。第二障礙就是走錯了路,這一條路不是到你所要到的地方,你走了另一條路了,這也是個障礙。第叁就是疑惑,這條路是對的,但是又疑惑這條路不對,那麼也不能去。

  現在這叁種也表示這個意思,表示什麼呢?佛法講一切法無我,到涅槃那裏去的時候,涅槃是沒有彼此的對立,沒有人與人之間的對立,也沒有凡聖的對立,是離一切相的,那個地方是無我的。

  無我的,而我們凡夫,哎呀!沒有我不行啊!那我不去了,我不到涅槃那裏去了。所以這個身見有不發趣的作用,就是不肯努力修行,不肯到涅槃那裏去。

  戒取,就是不是涅槃路,認爲是涅槃路,去皈依外道了,那麼叫做戒取,這也不能到涅槃那裏去。疑,就是對佛法有疑惑,也不能到涅槃那裏去。

  現在這個初歡喜地的聖人,這叁件事都沒有了,他斷除去這叁種煩惱,他入了聖位。初歡喜地,我就講這麼多。

  第二個是離垢地。垢就是染汙,染汙叫做垢。這個垢是指什麼說的呢?就是犯戒。這個地方,譬如說是我們受了戒,受了叁皈、五戒,或者受八關齋戒,或者受比丘、比丘尼戒,或者受了菩薩戒。受了戒,要學戒,怎麼叫做犯,怎麼叫做持,怎麼叫做持戒,怎麼叫做犯戒。然後注意自己的身口意,遭遇一切境界的時候,日常生活裏面,這個地方是犯戒,我不可以做,這個是持戒,我可以這樣做。要時時地注意,才能夠持戒清淨,你若疏忽,就犯戒了。

  犯戒有兩種,一個是明知道是不對,是犯戒的,也是做了,這是一個犯戒;第二個是不知道,譬如你走路的時候,踩死一只螞蟻,你並不是有意的去踩死,是無心的,但是這也是不對,這就是無心的。

  初歡喜地的聖人,他要特別注意的,才能夠持戒清淨,如果疏忽了,疏忽了就會犯戒。他的身語意也會有這個問題的。

  二地離垢地這個菩薩,沒有這個問題,他自然地是不犯戒,持戒是清淨了,所以叫做離垢地。所以這個事情,初得無生法忍的初歡喜地的聖人,都還有問題。

  第叁是發光地,發光地這個菩薩,他決定成就了色界四禅、無色界四空定、四無量心,他決定是成就了。他成就了以後,以這樣的禅定作依止,去修學佛法,聞、思、修。以禅定爲依止,于一切佛法,聞、思、修,成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