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2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行,说我不愿意修行,他退了,这不是初果向。忍,到忍位的位子,不退了,决定是向前进的,所以这时候叫初果向。

  不过这样说初果向,他还不是圣人,他还是凡夫。所以初果向有不同的解释。斯陀含果也是,有斯陀含向,有斯陀含果;阿那含向,阿那含果;阿罗汉果向,阿罗汉果。向就是因的意思,因向于果。

  这四个位次是没有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他发了出离心了。这个出离是什么意思呢?

  就是他感觉到人世间的事情,也有些如意的事情,不是没有。有苦恼的事情,也有如意的事情。苦恼的事情,我们是不欢迎,我们厌离它,避免这件事;如意的事情,我们希望能追求,希望能取得。但是这件事就算是成就了,又会有很多很多的苦恼随着来,而且终究有一天又失掉了。

  所以全面地观察一下,我放弃,我不追求。那么求什么呢?求涅槃,求出世间的圣道,求涅槃。这个涅槃是永久地安稳了,你若成就了以后,就永久地清净、自在、安稳,不会再反复了。

  所以这样对比起来,他就发出来一个坚定的志愿:这个世界上的事情,好的事情也好,不好的事情也好,我都放弃了,我要解脱,我要出离,我不在这个地方生存了,我要走了。这就是出离心,就是很坚定的,经过了一番的学习,然后发出来这样诚恳的愿望。这种愿建立了以后,就是走这条路了。这叫做出离心。由于有出离心,他继续努力地修行,就得初果、二果、三果、四果阿罗汉了。这四种都是圣人,都是僧宝,但是他没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

  以下说的,「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」,这就是发了无上菩提心,而入圣位的大菩萨,这和前面是不同了,和前面不一样。不一样,但是现在观世音菩萨,演说这个大悲神咒,一切众会里边,或者有人得一地,得初地;得二地,得三地、四地、五地乃至十地。

  我们若是从经论上看,你若想要从凡夫地,能得到初地,要多少时间呢?我们学习佛法,我们对于佛法的信心,能够坚定,对于佛法的信心能决定了,就是不会再变了,最钝的人要十千劫,十千劫就是一万劫,要这么长时间的修学佛法。是说最钝根的人,要这么长的时间。

  成就了这样的信心以后,你继续地修学佛法,到初地要一个阿僧祇劫,要这么长的时间才行的。现在这个地方说是,一切众会,或得一地、二地,就是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,他就得初地了,那么他有可能是已经得到决定信心的人,他这一下子超一大阿僧祇劫,所以他得了初地。得二地,得三地,得四地。由初地到第七地,这又是一大阿僧祇劫。从七地再开始到第十地,又一大阿僧祇劫,所以加起来是三大阿僧祇劫,三个阿僧祇劫才成佛的。

  现在说是,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,他就获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乃至十地,可见大悲神咒的威力有这么大。这真是不可思议!

  这个世第一,我有心解释一下。世第一的意思,就是这个修行人到了这时候,他内心里面那个清净的境界,还是凡夫,但是在凡夫的世界里面他是第一了。其它所有的凡夫,无论你怎么样,你不如他。所以说他是第一,就是世界上,他是第一。再一剎那,他就到初果向,就是圣人了。他是观四念处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就是这样修行。修行到那个程度的时候,就是最第一的了。这个时间只是一剎那,很短的。

  或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者,无量众生,发菩提心。这一段文,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大悲心陀罗尼以后,发出离心的人,或得须陀洹果,或得斯陀含果,或得阿那含果,或得阿罗汉果。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或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无量众生,发菩提心。这是分两个部份,说明得到利益的情况。

  出离心,就是没有大悲心,他自己了脱生死,得涅槃,就是满足了。发无上菩提心的人,就是自己得涅槃,也愿意无量众生皆成佛道,他的大悲心非常地广大,所以叫做发无上菩提心。这样的人,听了大悲心陀罗尼咒,或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得到这样的利益。

  得利益这件事,按一般的情形说,譬如说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就是暖、顶这两种修行人,他若是听到大悲神咒,他应该进一步得到忍,和世第一的功德。若是已经成就忍、世第一功德的修行人,他听闻了大悲咒,应该是进一步得一地;若已经是一地的,应该是进步到二地。通常说应该是由一个位次,他不超越,不是超过了一个位次,得利益的。只是由他现在的位次,进到上一个位次,他不超越。

  譬如说是忍、世第一的人,他进一步得初果,他们是相连的,如果他得二果,就是超越初果了。按通常的情形说,不超越,就是进一步,进到上一个位次。但是前文说是,观世音菩萨由初地就得到八地了,那是特别的情形。这里边,说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这完全是圣位,在菩萨道里边的位次,他是属于圣人的阶级,不是凡位。

  菩萨有凡夫菩萨和圣位菩萨的不同。菩萨里边,当然有外凡的菩萨,有内凡的菩萨,有这两种。大意和小乘也应该是一样的。由凡位入到圣位,圣位里边,一共是分十个位次,就是一地到十地。可是这十个地里边,每一地都有名称。

  小乘佛法里面的位次,圣位一共是八个地,就是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果、三果向、三果、四果向、四果。一共是四向四果,加起来就是八地。菩萨的位次,佛把它分成十地,就是十个位次。当然菩萨的境界更广大,所以位次也是多了。这十个位次,通名为地。

  这个地字怎么讲呢?地是譬喻的意思。大地能生长万物,这些万物都依止于地。这就譬喻菩萨也是有地,能生长无量无边的功德;生长了,又能摄持,摄持它不失坏,继续地增长广大,圆满无上菩提的。菩萨这个地,究竟指什么说的呢?他在凡夫的时

  候,经过长时期的修行,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,就是由凡位入圣位了。入圣位,成就了证悟真理智慧的时候,就是圣人了。

  证悟真理的智慧,通常说,叫做无分别智。因为真理是没有差别相的,所以见真理的智慧,就不可能有分别,所以是无分别的。这叫做无分别智,因为他成就了无分别智以后,他又能生出来通达一切有差别的缘起法的智慧,所以又名之为根本智。他所生出来通达缘起法的智慧,就叫后得智。

  在《摄大乘论》上,又有一个名字叫如理智,和如量智。根本智就是如理智,就是他这个智慧,能如理地通达真实相,所以叫如理智。如量智,「量」就是数量,有种种差别相的,这就是缘起的意思。由一切染污的缘起,也有清净的缘起,他能够如量的通达,没有过,也没有不及。

  现在这里说入圣位,是因为他成就了见真理的无分别智。见真理的无分别智,这地方有两件事,就是一个真理,加上无分别智。无分别智与真理相应了,在这样的境界里边,会生长出来种种的功德。所以这个地方就叫做地。

  可是从大乘佛法修行人,小乘佛法的学者,去分别的时候,又有一点不同。就是大乘佛法的学者,就是菩萨,他在证悟真理的时候,成就无分别智的时候,其中也有大悲心在里边。大悲心与无分别智和合在一起。

  所以这个地,在这个地方,就是有三样事,一个大悲心,一个无分别智,一个真理。这三法和合,名之为地。就是菩萨成就了初欢喜地的时候,就是入圣位的时候,成就了这三种功德。由此三种功德,逐渐地自己去亲近无量诸佛,广学无量佛法,广度一切众生,成就了种种种种的功德,所以名之为地,通名为地。不管是初地也好,二地也好,他们都是以此为地的,以此为依止的,所以叫做地。这是通名。

  现在解释别名。第一个地叫做欢喜地。鸠摩罗什法师翻作欢喜地,玄奘法师翻作极喜地,就是欢喜到了极点了,特别的欢喜。这个「极」字,比「欢喜」形容得更殊胜了一点。

  初欢喜地这个菩萨,他就是由凡位入圣位,初开始得到圣境,得到圣人的境界。他能够见到我空、法空,有大悲心,所以能够自利,又能利益一切众生,他具备了这样的能力,所以他生出极大的欢喜,所以叫极喜地。

  这个极字在这个地方,和小乘佛教的须陀洹果来比较,须陀洹果只可以说欢喜。像七觉支里面也有个「喜觉支」,欢喜。但是大乘的初欢喜地,有个极喜,表示胜过初果,有这个意思的。

  初果须陀洹,他但见我空,对于法空不是那么明显。菩萨就不是,他能见我空,也能见一切法空,所以是二空。这是和须陀洹不同的地方。须陀洹翻到中国话是入流,入圣流。而大乘的菩萨初欢喜地,也是入圣流,也是由凡入圣,但是不名为入圣流。他与须陀洹果的入圣流有什么不同呢?

  就是须陀洹果的这种圣人,他厌离生死的心,是非常切,他这个厌离心很强很强的,他欢喜安住在圣道的境界里边,对于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这个生死流转的事情,他观察它是苦,是无常,是不净,心里面厌离,很憎恶。对于广度众生的大悲心,他很软弱。

  初欢喜的菩萨不是,他观察五蕴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都是如幻如化,都是毕竟空寂的。他对于圣道,在染污法上就是圣道,烦恼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他不是像须陀洹果那样的厌离生死,厌离得没有那么重;也不是偏于自利,他还有大悲心,广度众生,所以他不名为入圣流,和须陀洹果不同。

  其次,他也不名为斯陀含,斯陀含果是一往来。这个菩萨,他因为有大悲心,他要无量无边地继续在凡夫生死的世界度化众生,所以他不是一往一来就不来了,他是继续要来的,要度众生的。即使这个初得欢喜地的菩萨,往生到佛世界,但是终究有一天,他还是要回到凡夫世界来度众生,所以他不名为斯陀含。

  他也不名为阿那含,阿那含就是不来了。阿那含,通常说,譬如得到色界天的四静虑,得到无色界天的四空定,他不来欲界了。得初欢喜地的菩萨,他也可能。这个地方是不一定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