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2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落在地面上,这叫做击。暴就是猛火燃烧的声音,叫做暴,形容这个大地震动之后,发出来的声音。

  在《长阿含经》上解释,说是我们这个大地,是在水上面,水是依止风,风是依止虚空。依止虚空,虚空里的风如果大动起来,水就震动;水若大动起来,地就震动。这是大地震动的一个原因。这个说法:地依止水,水依止风,风依止虚空,这个说法可能在现在的科学,有一点相似。这是一个震动的原因。

  第二个是说,比丘、比丘尼,得了神足通,得了神足通的时候,他要试一试他的神通的力量大小,他一入定,他心里面一动,这个大地就震动了,这也是大地震动的一个原因。说是有神通的人这样,就是诸天,释提桓因,或者梵天王,他们也有时候会这样子。他愿意试一试他的神通有多大,他就会使令大地震动,能有这种事情。

  其次,就是菩萨从兜率天下来,来到人间投胎的时候,这个时候,菩萨一心不乱,大地也会震动。菩萨出胎的时候,降生的时候,他一心不乱,大地也会震动。菩萨出家修行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,大地也会震动。魔王要求佛早一点入涅槃,如果佛同意了,佛同意了,佛总是有很多的寿命,他若想要舍寿的时候,弃舍这个寿命,他若做这样决定的时候,大地震动。其次就是佛入涅槃的时候,大地震动。这是《长阿含经》上,所说大地震动的几个原因。

  在别的经上也有讲,佛转*轮,说法的时候,大地震动。这表示什么呢?表示与佛法有缘的众生,他要断烦恼了。因为大地是不容易震动的,不容易动而动了。这表示众生的烦恼是不容易破除去的,但是你能够听闻佛法,你肯努力地修行,烦恼会断掉的。所以就预先现出来这样的现象,所以大地震动。

  这里是观世音菩萨说此呪已,大地六变震动。就是这个大悲心陀罗尼,由观世音菩萨的演说,将会在这个世界上,令很多很多的众生,得到大悲心陀罗尼的利益,会转凡成圣,所以大地六变震动。可以这样解释。

  「天雨宝华」,这又是一个瑞相。诸天听闻了大悲心陀罗尼,便降下宝贵的天华。「缤纷而下」,缤纷就是华在虚空里面往下降落的形相,很美丽的相貌,那叫做缤纷而下。

  「十方诸佛悉皆欢喜」,十方诸佛,听闻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,也欢喜,这是因为众生会得到大的利益的关系。

  「天魔、外道恐怖毛竖」,这些天上的魔王,或者人间的外道,都恐怖了,他周身的毛都竖起来了,这是恐怖的一个相貌。他们为什么恐怖呢?这个天魔,他不愿意世界的人相信佛法,不愿意人修学圣道。我们若是能够一心不乱的受持大悲咒的话,就能脱离天魔、外道的势力范围,皈依佛法,所以天魔、外道都害怕,恐怖毛竖。

  「一切众会皆获果证」,就是把当时集会的大众,听闻了观世音菩萨说大悲神咒,都有所成就了,所以叫做果证。(※此处录音带缺录一小段)...又叫做果,但是这里当作名词用,就是下边说的:须陀洹果、斯陀含果...这一些。(果指各种圣位)。这个证,就是如实觉悟叫做证。

  「或得须陀洹果」。皆获果证,得什么果呢?得须陀洹、斯陀含果这一些。须陀洹是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叫做预流。预流有两个意思,第一个意思是最先,他最在前面,所以叫做预;第二个是参与的意思,他参加在里边。流,就是类,一类一类的。凡夫是生死流,凡夫是一类;圣人和圣人是一类。所以凡夫是生死流,圣人就是涅槃流,是圣者。现在这个人,他参加到圣人的流类里边去了,所以叫做预流。

  圣人里边,谁是最先的呢?就是这个,预流,这个是圣人开始的一个位次,是最先的一个阶级,所以叫做预流,就是初果圣人。听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,他就入圣流了,他就成为圣人了,这真是不可思议。

  圣人其中主要的一个条件,就是得到无我的智慧了,得到了无我的智慧,就是圣人了。如果你还执着有我,你总感觉到有一个我,无论什么事情,都是从我的本位上出发,那么这就是凡夫。圣人,他是没有我了,什么事情不以我为本位,不是以我的利害关系,来决定这件事,那就是圣人了。这是圣人和不是圣人差别的地方。

  「或得斯陀含果」,斯陀含翻作中国话翻一往来。初果圣人他成就了无我的智慧,他有什么好处呢?他也是有烦恼,譬如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他可以得初果;在家居士也能得初果。所以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样,都可成就预流的。他有什么好处呢?就是他决定不会到三恶道去,他不会再到地狱、饿鬼、畜生去,他只是在人间、天上,他死了以后,不是在人间,就是在天上;不是在天上,就是在人间。不会跑到地狱里,不会到饿鬼、畜生去了。这是他的一个好处。

  第二个好处,就是他临死的时候,他心里面决定是正念分明,不会胡涂的,他心里面明明了了的有正念,不会颠倒。初果圣人有这样一个好处。再来就是他决定不会有意地去做恶业,虽然有烦恼,但是不会让这个烦恼发生作用,不会去做种种恶事。不管怎么困难,他不做恶事。就是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,我若做恶事可以多活几年,他宁可死掉,不做恶事。这是圣人和凡夫不同。

  得须陀洹果,假设人间有佛,或者是没有佛,但是有佛法。相信佛法的人肯修行,他就能得初果。假设在人间有佛,他能够在佛法里边栽培善根,他死掉了生到天上去,他生到天上以后,他会想一想:我为什么会到天上?他就会知道,我在人间拜佛,我用一杯水供佛了,所以生到天上来;或者我用一朶香花供佛了,所以我生到天上来;或者是我受持八关斋戒,我生到天上来;或者我以欢喜心,听闻佛法。由这样的功德,死了以后生到天上来。他知道了生到天上的原因之后,他就会立刻地来到人间拜佛。他若一拜佛,再听佛说法,多数是得须陀洹果。所以这个须陀洹果,有的人是在人间得,有的人是用天的身份得的。色界天、无色界天没有这回事。

  得了须陀洹果之后,他还要继续修行。继续修行,佛的大智慧,他把我们欲界众生的烦恼分成九品,上三品,中三品,下三品,加起来就是九品。须陀洹果他要继续地断这九品烦恼,他断了六品,还有三品,这个时候就叫做斯陀含果。

  这三个烦恼的存在,能使令他一来人间一往天上,所以叫一往来。能使令他再受两番生死,生到人间,在人间还要死,再生到天上,这是个生,又要一死,就是两番生死,所以叫做一往来。就是在欲界还要受两次的生死,这时剩下来的三品烦恼没有了,所以叫做斯陀含。

  斯陀含说他还有三品烦恼,如果他精进用功地修行,他修四念处观,把这三品烦恼断掉了,他就只受一番生死,他不受两番生死。他死了以后,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,就不在欲界了。

  「或得阿那含果」,阿那含果翻中国话就是不来。我走了以后,我不回来了,所以叫不来。斯陀含果的圣人,他用功修行,断了后三品烦恼,断掉了,他死了以后,他就生到色界天上去,不回来了,所以叫做不来。阿那含果叫不来。

  所以众生在生死的世界,来了又去,去了又来,这是什么原因呢?就是我们的烦恼,使令我们有来有往,如果没有这烦恼,就没有这个往来。除非大菩萨,他有的时候来到人间,有时候他又走了,那是慈悲心的作用,不是烦恼。如果他没有慈悲心,就是不来了。在生死的世界,一来一往,一往一来,就是两个原因,一个是烦恼,一个是慈悲。

  「或得阿罗汉果」,阿罗汉果翻作无着,或者翻作无生。「无着」就是阿罗汉的心,他这个心和我们凡夫心不同,我们凡夫的心,遇见什么境界都是着,这个「着」就是黏,黏上了。天气冷,我们的心也感觉冷,我们就执着这个冷;天气热,我们的心接触这个热的时候,也就执着这个热。

  阿罗汉不是,冷也好,热也好,他心能舍,他心不着在这上面。我们心里面着,心里就有反应,有的时候如意,有的时候不如意,有这些分别。阿罗汉他也是知道这些事情,但是因为不着,他心里面不动,心不随境转,他心里面很自在,所以叫做无着。无着就是圣人的境界。

  无生,就是当父母所生的身体死掉了以后,他不来三界里受生死了,所以叫无生。在小乘佛教里边,阿罗汉果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这四个圣人,初果到阿罗汉果,不过有的地方说八个,就是初果、初果向。向就是向初果,就是他现在这个修行的境界,决定不向于凡夫,一定是向到初果那里去。这有两种解释,就是他修行的时候,在他的内心里边,忽然间太阳出来了,忽然间这个无我的智慧现出来了,一剎那现出来。要十六剎那,这个初果的境界才圆满。

  十六剎那,第一剎那这个时候,第二、第三到第十五剎那,这都叫做初果向,都是向于初果的,向第十六剎那。这样说,这个初果向也是圣人。因为无我智,这个光明的智慧出现了,所以也是圣人。

  有的地方说,在前面,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。这个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叫内凡。凡夫有外凡,有内凡。就是初开始相信佛法的人,都是外凡,是凡夫。这个外凡什么意思呢?就是这个心还是向外攀缘,虽然是相信佛法了,但是他不能够与无我的真理相应,他心里面向外攀缘,就是凡夫境界。

  但是向外攀缘并不是完全不对,譬如我们到大殿里,大殿里有佛像,我们对佛生恭敬心而礼拜,这也是向外攀缘;我们看见经书,我们生欢喜心而读诵,也是有执着,但是这还是对的,不能说不对,可是还是有执着,还是向外攀缘的。

  不与无我的真理相应,所以叫做外凡。内凡就不是了,他不向外攀缘了,他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,是无常、苦、空、无我。无论什么境界不能扰乱他,他所有接触的境界,都能向道上会,所以就叫做内凡。内就是理,内者理也,就是向无我的真理去体会。外就是不是无我的真理,就是一切事,一切虚妄生灭变化的事,在这上面去虚妄分别。

  暖、顶、忍、世第一叫内凡,但是暖、顶这两个阶级,他有退的可能。就是他精进用功修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