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落在地面上,這叫做擊。暴就是猛火燃燒的聲音,叫做暴,形容這個大地震動之後,發出來的聲音。

  在《長阿含經》上解釋,說是我們這個大地,是在水上面,水是依止風,風是依止虛空。依止虛空,虛空裏的風如果大動起來,水就震動;水若大動起來,地就震動。這是大地震動的一個原因。這個說法:地依止水,水依止風,風依止虛空,這個說法可能在現在的科學,有一點相似。這是一個震動的原因。

  第二個是說,比丘、比丘尼,得了神足通,得了神足通的時候,他要試一試他的神通的力量大小,他一入定,他心裏面一動,這個大地就震動了,這也是大地震動的一個原因。說是有神通的人這樣,就是諸天,釋提桓因,或者梵天王,他們也有時候會這樣子。他願意試一試他的神通有多大,他就會使令大地震動,能有這種事情。

  其次,就是菩薩從兜率天下來,來到人間投胎的時候,這個時候,菩薩一心不亂,大地也會震動。菩薩出胎的時候,降生的時候,他一心不亂,大地也會震動。菩薩出家修行,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時候,大地也會震動。魔王要求佛早一點入涅槃,如果佛同意了,佛同意了,佛總是有很多的壽命,他若想要舍壽的時候,棄舍這個壽命,他若做這樣決定的時候,大地震動。其次就是佛入涅槃的時候,大地震動。這是《長阿含經》上,所說大地震動的幾個原因。

  在別的經上也有講,佛轉*輪,說法的時候,大地震動。這表示什麼呢?表示與佛法有緣的衆生,他要斷煩惱了。因爲大地是不容易震動的,不容易動而動了。這表示衆生的煩惱是不容易破除去的,但是你能夠聽聞佛法,你肯努力地修行,煩惱會斷掉的。所以就預先現出來這樣的現象,所以大地震動。

  這裏是觀世音菩薩說此呪已,大地六變震動。就是這個大悲心陀羅尼,由觀世音菩薩的演說,將會在這個世界上,令很多很多的衆生,得到大悲心陀羅尼的利益,會轉凡成聖,所以大地六變震動。可以這樣解釋。

  「天雨寶華」,這又是一個瑞相。諸天聽聞了大悲心陀羅尼,便降下寶貴的天華。「缤紛而下」,缤紛就是華在虛空裏面往下降落的形相,很美麗的相貌,那叫做缤紛而下。

  「十方諸佛悉皆歡喜」,十方諸佛,聽聞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,也歡喜,這是因爲衆生會得到大的利益的關系。

  「天魔、外道恐怖毛豎」,這些天上的魔王,或者人間的外道,都恐怖了,他周身的毛都豎起來了,這是恐怖的一個相貌。他們爲什麼恐怖呢?這個天魔,他不願意世界的人相信佛法,不願意人修學聖道。我們若是能夠一心不亂的受持大悲咒的話,就能脫離天魔、外道的勢力範圍,皈依佛法,所以天魔、外道都害怕,恐怖毛豎。

  「一切衆會皆獲果證」,就是把當時集會的大衆,聽聞了觀世音菩薩說大悲神咒,都有所成就了,所以叫做果證。(※此處錄音帶缺錄一小段)...又叫做果,但是這裏當作名詞用,就是下邊說的:須陀洹果、斯陀含果...這一些。(果指各種聖位)。這個證,就是如實覺悟叫做證。

  「或得須陀洹果」。皆獲果證,得什麼果呢?得須陀洹、斯陀含果這一些。須陀洹是印度話,翻到中國話叫做預流。預流有兩個意思,第一個意思是最先,他最在前面,所以叫做預;第二個是參與的意思,他參加在裏邊。流,就是類,一類一類的。凡夫是生死流,凡夫是一類;聖人和聖人是一類。所以凡夫是生死流,聖人就是涅槃流,是聖者。現在這個人,他參加到聖人的流類裏邊去了,所以叫做預流。

  聖人裏邊,誰是最先的呢?就是這個,預流,這個是聖人開始的一個位次,是最先的一個階級,所以叫做預流,就是初果聖人。聽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,他就入聖流了,他就成爲聖人了,這真是不可思議。

  聖人其中主要的一個條件,就是得到無我的智慧了,得到了無我的智慧,就是聖人了。如果你還執著有我,你總感覺到有一個我,無論什麼事情,都是從我的本位上出發,那麼這就是凡夫。聖人,他是沒有我了,什麼事情不以我爲本位,不是以我的利害關系,來決定這件事,那就是聖人了。這是聖人和不是聖人差別的地方。

  「或得斯陀含果」,斯陀含翻作中國話翻一往來。初果聖人他成就了無我的智慧,他有什麼好處呢?他也是有煩惱,譬如出家的比丘、比丘尼,他可以得初果;在家居士也能得初果。所以在家居士和出家人一樣,都可成就預流的。他有什麼好處呢?就是他決定不會到叁惡道去,他不會再到地獄、餓鬼、畜生去,他只是在人間、天上,他死了以後,不是在人間,就是在天上;不是在天上,就是在人間。不會跑到地獄裏,不會到餓鬼、畜生去了。這是他的一個好處。

  第二個好處,就是他臨死的時候,他心裏面決定是正念分明,不會胡塗的,他心裏面明明了了的有正念,不會顛倒。初果聖人有這樣一個好處。再來就是他決定不會有意地去做惡業,雖然有煩惱,但是不會讓這個煩惱發生作用,不會去做種種惡事。不管怎麼困難,他不做惡事。就是遇到生命危險的時候,我若做惡事可以多活幾年,他甯可死掉,不做惡事。這是聖人和凡夫不同。

  得須陀洹果,假設人間有佛,或者是沒有佛,但是有佛法。相信佛法的人肯修行,他就能得初果。假設在人間有佛,他能夠在佛法裏邊栽培善根,他死掉了生到天上去,他生到天上以後,他會想一想:我爲什麼會到天上?他就會知道,我在人間拜佛,我用一杯水供佛了,所以生到天上來;或者我用一朶香花供佛了,所以我生到天上來;或者是我受持八關齋戒,我生到天上來;或者我以歡喜心,聽聞佛法。由這樣的功德,死了以後生到天上來。他知道了生到天上的原因之後,他就會立刻地來到人間拜佛。他若一拜佛,再聽佛說法,多數是得須陀洹果。所以這個須陀洹果,有的人是在人間得,有的人是用天的身份得的。色界天、無色界天沒有這回事。

  得了須陀洹果之後,他還要繼續修行。繼續修行,佛的大智慧,他把我們欲界衆生的煩惱分成九品,上叁品,中叁品,下叁品,加起來就是九品。須陀洹果他要繼續地斷這九品煩惱,他斷了六品,還有叁品,這個時候就叫做斯陀含果。

  這叁個煩惱的存在,能使令他一來人間一往天上,所以叫一往來。能使令他再受兩番生死,生到人間,在人間還要死,再生到天上,這是個生,又要一死,就是兩番生死,所以叫做一往來。就是在欲界還要受兩次的生死,這時剩下來的叁品煩惱沒有了,所以叫做斯陀含。

  斯陀含說他還有叁品煩惱,如果他精進用功地修行,他修四念處觀,把這叁品煩惱斷掉了,他就只受一番生死,他不受兩番生死。他死了以後,他就生到色界天去了,就不在欲界了。

  「或得阿那含果」,阿那含果翻中國話就是不來。我走了以後,我不回來了,所以叫不來。斯陀含果的聖人,他用功修行,斷了後叁品煩惱,斷掉了,他死了以後,他就生到色界天上去,不回來了,所以叫做不來。阿那含果叫不來。

  所以衆生在生死的世界,來了又去,去了又來,這是什麼原因呢?就是我們的煩惱,使令我們有來有往,如果沒有這煩惱,就沒有這個往來。除非大菩薩,他有的時候來到人間,有時候他又走了,那是慈悲心的作用,不是煩惱。如果他沒有慈悲心,就是不來了。在生死的世界,一來一往,一往一來,就是兩個原因,一個是煩惱,一個是慈悲。

  「或得阿羅漢果」,阿羅漢果翻作無著,或者翻作無生。「無著」就是阿羅漢的心,他這個心和我們凡夫心不同,我們凡夫的心,遇見什麼境界都是著,這個「著」就是黏,黏上了。天氣冷,我們的心也感覺冷,我們就執著這個冷;天氣熱,我們的心接觸這個熱的時候,也就執著這個熱。

  阿羅漢不是,冷也好,熱也好,他心能舍,他心不著在這上面。我們心裏面著,心裏就有反應,有的時候如意,有的時候不如意,有這些分別。阿羅漢他也是知道這些事情,但是因爲不著,他心裏面不動,心不隨境轉,他心裏面很自在,所以叫做無著。無著就是聖人的境界。

  無生,就是當父母所生的身體死掉了以後,他不來叁界裏受生死了,所以叫無生。在小乘佛教裏邊,阿羅漢果是最高的境界。

  這四個聖人,初果到阿羅漢果,不過有的地方說八個,就是初果、初果向。向就是向初果,就是他現在這個修行的境界,決定不向于凡夫,一定是向到初果那裏去。這有兩種解釋,就是他修行的時候,在他的內心裏邊,忽然間太陽出來了,忽然間這個無我的智慧現出來了,一剎那現出來。要十六剎那,這個初果的境界才圓滿。

  十六剎那,第一剎那這個時候,第二、第叁到第十五剎那,這都叫做初果向,都是向于初果的,向第十六剎那。這樣說,這個初果向也是聖人。因爲無我智,這個光明的智慧出現了,所以也是聖人。

  有的地方說,在前面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這個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叫內凡。凡夫有外凡,有內凡。就是初開始相信佛法的人,都是外凡,是凡夫。這個外凡什麼意思呢?就是這個心還是向外攀緣,雖然是相信佛法了,但是他不能夠與無我的真理相應,他心裏面向外攀緣,就是凡夫境界。

  但是向外攀緣並不是完全不對,譬如我們到大殿裏,大殿裏有佛像,我們對佛生恭敬心而禮拜,這也是向外攀緣;我們看見經書,我們生歡喜心而讀誦,也是有執著,但是這還是對的,不能說不對,可是還是有執著,還是向外攀緣的。

  不與無我的真理相應,所以叫做外凡。內凡就不是了,他不向外攀緣了,他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,是無常、苦、空、無我。無論什麼境界不能擾亂他,他所有接觸的境界,都能向道上會,所以就叫做內凡。內就是理,內者理也,就是向無我的真理去體會。外就是不是無我的真理,就是一切事,一切虛妄生滅變化的事,在這上面去虛妄分別。

  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叫內凡,但是暖、頂這兩個階級,他有退的可能。就是他精進用功修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