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行,說我不願意修行,他退了,這不是初果向。忍,到忍位的位子,不退了,決定是向前進的,所以這時候叫初果向。

  不過這樣說初果向,他還不是聖人,他還是凡夫。所以初果向有不同的解釋。斯陀含果也是,有斯陀含向,有斯陀含果;阿那含向,阿那含果;阿羅漢果向,阿羅漢果。向就是因的意思,因向于果。

  這四個位次是沒有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他發了出離心了。這個出離是什麼意思呢?

  就是他感覺到人世間的事情,也有些如意的事情,不是沒有。有苦惱的事情,也有如意的事情。苦惱的事情,我們是不歡迎,我們厭離它,避免這件事;如意的事情,我們希望能追求,希望能取得。但是這件事就算是成就了,又會有很多很多的苦惱隨著來,而且終究有一天又失掉了。

  所以全面地觀察一下,我放棄,我不追求。那麼求什麼呢?求涅槃,求出世間的聖道,求涅槃。這個涅槃是永久地安穩了,你若成就了以後,就永久地清淨、自在、安穩,不會再反複了。

  所以這樣對比起來,他就發出來一個堅定的志願:這個世界上的事情,好的事情也好,不好的事情也好,我都放棄了,我要解脫,我要出離,我不在這個地方生存了,我要走了。這就是出離心,就是很堅定的,經過了一番的學習,然後發出來這樣誠懇的願望。這種願建立了以後,就是走這條路了。這叫做出離心。由于有出離心,他繼續努力地修行,就得初果、二果、叁果、四果阿羅漢了。這四種都是聖人,都是僧寶,但是他沒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。

  以下說的,「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」,這就是發了無上菩提心,而入聖位的大菩薩,這和前面是不同了,和前面不一樣。不一樣,但是現在觀世音菩薩,演說這個大悲神咒,一切衆會裏邊,或者有人得一地,得初地;得二地,得叁地、四地、五地乃至十地。

  我們若是從經論上看,你若想要從凡夫地,能得到初地,要多少時間呢?我們學習佛法,我們對于佛法的信心,能夠堅定,對于佛法的信心能決定了,就是不會再變了,最鈍的人要十千劫,十千劫就是一萬劫,要這麼長時間的修學佛法。是說最鈍根的人,要這麼長的時間。

  成就了這樣的信心以後,你繼續地修學佛法,到初地要一個阿僧祇劫,要這麼長的時間才行的。現在這個地方說是,一切衆會,或得一地、二地,就是聽觀世音菩薩說大悲神咒,他就得初地了,那麼他有可能是已經得到決定信心的人,他這一下子超一大阿僧祇劫,所以他得了初地。得二地,得叁地,得四地。由初地到第七地,這又是一大阿僧祇劫。從七地再開始到第十地,又一大阿僧祇劫,所以加起來是叁大阿僧祇劫,叁個阿僧祇劫才成佛的。

  現在說是,聽觀世音菩薩說大悲神咒,他就獲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乃至十地,可見大悲神咒的威力有這麼大。這真是不可思議!

  這個世第一,我有心解釋一下。世第一的意思,就是這個修行人到了這時候,他內心裏面那個清淨的境界,還是凡夫,但是在凡夫的世界裏面他是第一了。其它所有的凡夫,無論你怎麼樣,你不如他。所以說他是第一,就是世界上,他是第一。再一剎那,他就到初果向,就是聖人了。他是觀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就是這樣修行。修行到那個程度的時候,就是最第一的了。這個時間只是一剎那,很短的。

  或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者,無量衆生,發菩提心。這一段文,是觀世音菩薩說此大悲心陀羅尼以後,發出離心的人,或得須陀洹果,或得斯陀含果,或得阿那含果,或得阿羅漢果。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或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無量衆生,發菩提心。這是分兩個部份,說明得到利益的情況。

  出離心,就是沒有大悲心,他自己了脫生死,得涅槃,就是滿足了。發無上菩提心的人,就是自己得涅槃,也願意無量衆生皆成佛道,他的大悲心非常地廣大,所以叫做發無上菩提心。這樣的人,聽了大悲心陀羅尼咒,或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得到這樣的利益。

  得利益這件事,按一般的情形說,譬如說,暖、頂、忍、世第一。就是暖、頂這兩種修行人,他若是聽到大悲神咒,他應該進一步得到忍,和世第一的功德。若是已經成就忍、世第一功德的修行人,他聽聞了大悲咒,應該是進一步得一地;若已經是一地的,應該是進步到二地。通常說應該是由一個位次,他不超越,不是超過了一個位次,得利益的。只是由他現在的位次,進到上一個位次,他不超越。

  譬如說是忍、世第一的人,他進一步得初果,他們是相連的,如果他得二果,就是超越初果了。按通常的情形說,不超越,就是進一步,進到上一個位次。但是前文說是,觀世音菩薩由初地就得到八地了,那是特別的情形。這裏邊,說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這完全是聖位,在菩薩道裏邊的位次,他是屬于聖人的階級,不是凡位。

  菩薩有凡夫菩薩和聖位菩薩的不同。菩薩裏邊,當然有外凡的菩薩,有內凡的菩薩,有這兩種。大意和小乘也應該是一樣的。由凡位入到聖位,聖位裏邊,一共是分十個位次,就是一地到十地。可是這十個地裏邊,每一地都有名稱。

  小乘佛法裏面的位次,聖位一共是八個地,就是初果向、初果、二果向、二果、叁果向、叁果、四果向、四果。一共是四向四果,加起來就是八地。菩薩的位次,佛把它分成十地,就是十個位次。當然菩薩的境界更廣大,所以位次也是多了。這十個位次,通名爲地。

  這個地字怎麼講呢?地是譬喻的意思。大地能生長萬物,這些萬物都依止于地。這就譬喻菩薩也是有地,能生長無量無邊的功德;生長了,又能攝持,攝持它不失壞,繼續地增長廣大,圓滿無上菩提的。菩薩這個地,究竟指什麼說的呢?他在凡夫的時

  候,經過長時期的修行,達到一個程度的時候,就是由凡位入聖位了。入聖位,成就了證悟真理智慧的時候,就是聖人了。

  證悟真理的智慧,通常說,叫做無分別智。因爲真理是沒有差別相的,所以見真理的智慧,就不可能有分別,所以是無分別的。這叫做無分別智,因爲他成就了無分別智以後,他又能生出來通達一切有差別的緣起法的智慧,所以又名之爲根本智。他所生出來通達緣起法的智慧,就叫後得智。

  在《攝大乘論》上,又有一個名字叫如理智,和如量智。根本智就是如理智,就是他這個智慧,能如理地通達真實相,所以叫如理智。如量智,「量」就是數量,有種種差別相的,這就是緣起的意思。由一切染汙的緣起,也有清淨的緣起,他能夠如量的通達,沒有過,也沒有不及。

  現在這裏說入聖位,是因爲他成就了見真理的無分別智。見真理的無分別智,這地方有兩件事,就是一個真理,加上無分別智。無分別智與真理相應了,在這樣的境界裏邊,會生長出來種種的功德。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地。

  可是從大乘佛法修行人,小乘佛法的學者,去分別的時候,又有一點不同。就是大乘佛法的學者,就是菩薩,他在證悟真理的時候,成就無分別智的時候,其中也有大悲心在裏邊。大悲心與無分別智和合在一起。

  所以這個地,在這個地方,就是有叁樣事,一個大悲心,一個無分別智,一個真理。這叁法和合,名之爲地。就是菩薩成就了初歡喜地的時候,就是入聖位的時候,成就了這叁種功德。由此叁種功德,逐漸地自己去親近無量諸佛,廣學無量佛法,廣度一切衆生,成就了種種種種的功德,所以名之爲地,通名爲地。不管是初地也好,二地也好,他們都是以此爲地的,以此爲依止的,所以叫做地。這是通名。

  現在解釋別名。第一個地叫做歡喜地。鸠摩羅什法師翻作歡喜地,玄奘法師翻作極喜地,就是歡喜到了極點了,特別的歡喜。這個「極」字,比「歡喜」形容得更殊勝了一點。

  初歡喜地這個菩薩,他就是由凡位入聖位,初開始得到聖境,得到聖人的境界。他能夠見到我空、法空,有大悲心,所以能夠自利,又能利益一切衆生,他具備了這樣的能力,所以他生出極大的歡喜,所以叫極喜地。

  這個極字在這個地方,和小乘佛教的須陀洹果來比較,須陀洹果只可以說歡喜。像七覺支裏面也有個「喜覺支」,歡喜。但是大乘的初歡喜地,有個極喜,表示勝過初果,有這個意思的。

  初果須陀洹,他但見我空,對于法空不是那麼明顯。菩薩就不是,他能見我空,也能見一切法空,所以是二空。這是和須陀洹不同的地方。須陀洹翻到中國話是入流,入聖流。而大乘的菩薩初歡喜地,也是入聖流,也是由凡入聖,但是不名爲入聖流。他與須陀洹果的入聖流有什麼不同呢?

  就是須陀洹果的這種聖人,他厭離生死的心,是非常切,他這個厭離心很強很強的,他歡喜安住在聖道的境界裏邊,對于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這個生死流轉的事情,他觀察它是苦,是無常,是不淨,心裏面厭離,很憎惡。對于廣度衆生的大悲心,他很軟弱。

  初歡喜的菩薩不是,他觀察五蘊、十二入、十八界,都是如幻如化,都是畢竟空寂的。他對于聖道,在染汙法上就是聖道,煩惱即菩提,生死即涅槃。他不是像須陀洹果那樣的厭離生死,厭離得沒有那麼重;也不是偏于自利,他還有大悲心,廣度衆生,所以他不名爲入聖流,和須陀洹果不同。

  其次,他也不名爲斯陀含,斯陀含果是一往來。這個菩薩,他因爲有大悲心,他要無量無邊地繼續在凡夫生死的世界度化衆生,所以他不是一往一來就不來了,他是繼續要來的,要度衆生的。即使這個初得歡喜地的菩薩,往生到佛世界,但是終究有一天,他還是要回到凡夫世界來度衆生,所以他不名爲斯陀含。

  他也不名爲阿那含,阿那含就是不來了。阿那含,通常說,譬如得到色界天的四靜慮,得到無色界天的四空定,他不來欲界了。得初歡喜地的菩薩,他也可能。這個地方是不一定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