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我們在凡夫的時候,我們從理智上的思惟,我們也可能會對于佛的無上菩提,有仰慕心,但是還沒能夠深刻,沒能夠深心欣樂。到了聖人的境界,才能達到這裏。這位菩薩,有這叁種方便。

  第四個還是從前面叁個引起的,就是對于衆生,能顧戀不舍,所以這位菩薩,他不舍生死。這位菩薩,照理說,他若想到佛世界去,他是很容易辦到的,因爲他心不顛倒,他若棄舍了這個身體,臨命終的時候,他心不顛倒,他能夠很清淨地去念佛,去願生某一個佛世界,他就會成功,佛就會來接他去。

  初地菩薩可能還沒有神通,二地、叁地以後,可能會有神通。若有神通,也可能直接能去,到了第七地的菩薩,他要到那個佛世界是很容易的。但是他不舍生死,有生死的這個世界,就是苦惱衆生住的地方,他不離開這裏。因爲什麼呢?就是這裏有

  苦惱的衆生,他要去救護他們。所以他不舍生死,他有這樣的悲心。他有這樣的悲心,也有悲心的行動。因爲顧戀不舍一切苦惱的有情,所以他不棄舍這個生死的世界,他不離開這個。這是第四個方便。

  第五個方便,就是這一位菩薩,他的智慧對于世間上,這一切如幻如化的有爲法,他看得很清楚。所以他雖然在生死的世界裏居住,住在這裏,但是生死世界上的境界,對于他沒有影響,他內心是清淨不染的。這又是一個方便。

  第六個方便,就是他對佛的無上菩提,深心欣樂,所以他能夠熾然精進。因爲對佛的無上菩提的大智慧,非常地仰慕,所以他能夠勇猛精進地修學聖道,不懈怠。這是他對于自己修證聖道的六個方便。

  又有第二個六種方便,就是他慈悲一切衆生這一方面的事情。這一方面,第一種方便,就是他能教化衆生,他能勸化衆生,以少善根,感無量果。小小地做一點善法,就能夠招感來很大很好的果報,他能這樣教化衆生。

  這十二種方便,就是兩個方便,是出在《瑜伽師地論》上面的。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舉一個例,怎麼叫做以少善根,能夠成就很大的果報呢?他說,譬如說是你用慈悲的心情,你拿一點食品,給狗吃,然後你就回向:願以此功德,使令我能得無上菩提。你就這樣回向的話,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!

  像《法華經》上說,我們面對佛像的時候,能夠一低頭,能夠一合掌,或者磕個頭,將來這個功德就不可思議。小小一點善根的栽培,就能得到很大很大,很不可思議的果報。菩薩能善巧方便地教化衆生,這樣栽培自己。這也是菩薩的一種方便。

  第二種是他能夠勸化衆生,少用功力,就能夠引攝廣大無量無邊的善根。剛才說的是從褔報上說的,是從求福這一方面說的。現在這一個方便,是從智慧說的。就是你能夠在佛法裏面,小小的地讀一點佛法這麼一四句, 偈,你能夠有一點歡喜心去思惟觀察,你將來就不得了!你慢慢地就可以得無上菩提。

  《瑜伽師地論》上,他舉一個例,就是說有外道,他們邪知邪見,說是一個月不吃東西,或者是多久不吃東西。菩薩能引導他去受持、學習佛法的八關齋戒。八關齋戒就是一日一夜,不是很久,不是很難做的事情。那麼你八關齋戒的功德就不可思議!這是第二個善巧方便。

  第叁個就是有的人,對于佛法,于佛聖教,憎背有情。就是對于佛法,心裏面憎惡,不高興,若看見廟,就不歡喜;看見佛教的經書也不歡喜;看見佛教徒也不歡喜。菩薩能善巧方便地除掉他的穢惡,令他心情平靜,不要對叁寶不歡喜。這是第叁個方便。

  第四個就是于佛教聖教,處中有情。就是對于佛法,他的情,不歡喜,也不討厭,這樣的人。這樣的人,菩薩能引導他來到佛教裏,令他有信心。這是第四個方便。

  第五個,已經來到佛教裏面的,他學習佛法,有了信心,繼續栽培善根,菩薩能令他成熟。能夠善巧方便地教導他,使令他這個善根能成熟。

  成熟這句話怎麼講呢?成熟的意思,就是他對于見到真理,有堪能性,于見真理有堪能性;或者說于證聖道有堪能性。就是對于他能斷煩惱,能得到般若智慧,能見到法性的真理。對于這件事,他有堪能性,就是有這個能力,但現在還沒見真理,但是他有這個能力了,這叫做成熟。就像我們種的生果,或者一棵蘋果,或者一棵橙子,熟了,就是可以吃了,那麼就叫做成熟。

  現在這個第七遠行地的菩薩,他善巧方便地教化衆生,這個善根沒有成熟的人,他能方便教化他,能叫他善根成熟,這個菩薩有這個能力,所以這也是一種方便。這是第五個方便。

  第六個就是已經成熟的人,菩薩能夠善巧方便教化他,令他得解脫,就是見真理了。我們口頭上講,什麼叫做真理,這樣講,那樣講,講和沒有講一樣,還是原來的老家風,是凡夫境界。

  佛法裏面說見到真理,見到真理是聖人了,那是大解脫境界,這不是凡夫了。菩薩能夠善巧方便教化善根成熟的衆生,令他見到真理,得大解脫。這是第六個方便。

  加起來就是十二個方便。現在說的第七遠行地這位菩薩,他這個善巧方便的智慧很強,就是高過了前六地的菩薩。這是第一種差別。

  其次,這個第七遠行地的菩薩,他有一個不同的地方。修行的事,還有一個事情。就是有相行與無相行的差別。有相行是什麼意思呢?就是修行的時候,不管是奢摩他也好,毘缽舍那也好。他現在的內心,是在有相的境界上活動。譬如說他是觀察佛像,觀察、思惟佛的功德。這都是一個有相的境界;或者說是觀察阿彌陀佛國依報的莊嚴,他那裏有七寶池,有微妙香潔的蓮華。你心裏面作這樣的觀察,這時候是有相的境界。或者種種的這些因緣生法,都是有相行。

  其次是無相行,無相行就是觀察一切有相的境界,都是因緣生的,是畢竟空的,是無相的,相不可得!這是兩種行。奢摩他也是有這兩種不同,毘婆舍那也有這兩種不同。

  從初地菩薩開始,因爲他見到法性理了,他的心能入于無相的境界,能安住在畢竟空裏面不動,這就是無相。但是他不能夠長時期安住在那裏,他還要出來,從那無相的境界出來,出來還要思惟這個有相的境界。

  在《阿含經》上說初果聖人,也要修不淨觀。觀察色受想行識是不清淨的,也修白骨觀這些法門。當然也可以修慈悲喜舍的這些觀。這都是有相。就是有的時候是無相行,有的時候是無相行,這樣修行的。二果、叁果乃至到四果阿羅漢,也還都是這樣子。

  菩薩的位次,從初地、二地、叁地,到第七地的時候,這裏面有點不同。就是由初地到第五地,都是有相行的境界多,無相行的修行少。到第六地時,無相行多,有相行少;到第七地就是完全是無相行,他沒有有相行了。

  在無相的境界這麼修行的時候,他要加行。加行這句話就是努力的意思。就是要努力,他就能保持這個境界。這是第七遠行地一個大概地情形。

  第八地是不動地,第八不動地就是又高過了第七地。他也還是無相行,一直到佛的境界都是無相行,不過到佛的境界才圓滿。

  第八地的無相行,和第七地的無相行有什麼不同呢?第八地就是不需要加行,不需要去努力,他就是任運地就是無相行了。就像船在大海裏,舊時代那個船,在大海裏邊,它就是任運地就能向前進。

  《華嚴經》對第八地有這樣的譬喻,說是到第八不動地的菩薩,他修行的時候,不需要特別去努力,他就能向前進步了,而且還是特別地快。所以第八地叫做無功用。但是這種無相行的境界,經上就是大概地這麼介紹,我們也很難去思惟這件事的。

  第八地菩薩他得到十種自在的境界。第一個是命自在,就是他來到衆生的世界,這個第八地菩薩,他是法身菩薩了。他自己這個真實的面貌,不是凡夫的有漏境界,是無漏,是聖人的世界。他那個身體就是無量壽,盡未來際也不老病死。

  現在這個命自在,就是他來到衆生的世界,度他衆生的時候,他的壽命是自在的,他願意壽命有多長,就是多長。隨他自己的歡喜,他願意隨時要走,就能隨時走。說是不走,要繼續地生存在這裏,也可以,就是他有這個自在力。

  第二個是心自在,心自在就是禅定。他有高深禅定的境界,也是非常自在的。世間上的人,凡夫的禅定,都是不能勝過他的,世間上無論什麼境界,也不能影響他的心,他的心是很自在的,就是沒有壓力。

  第叁個是財自在,就是他在世間上行菩薩道,這個財也是自在的。他需要有多少,就是有多少,不會有所不足。

  第四個是業自在,這個業就是他有什麼行動,說這件事很難做,在他來說,沒有這件事。他要這樣做,就能做到,他是業自在。

  第五個是生自在,生自在就是他這時候,他願意生到什麼地方,就能到什麼地方去;他願意到那個世界,就能到那個世界;他願意作國王,就能作國王;他願意作乞丐也可以;作男也可以,作女人也可以,作小孩子也可以,作老年人也可以。就是不管是什麼身,他都是隨心所願。

  第六個是願自在,願自在就是他的計劃,他現在爲了度化衆生,這個時代之內,這個地區的衆生,他作一個計劃,他也就會做成功的。

  第七個是勝解自在,勝解自在是什麼呢?就是他現在爲了度化衆生的需要,他就觀想:這個地方是七寶莊嚴的世界。那麼這就是七寶莊嚴的世界。本來這是凡夫的一個瓦礫、草木,是個很平凡的世界,但是他爲了需要,當然這個人都是在禅定裏,我們看他有行住坐臥,也可能看他有睡眠的時候,但是在他本人,常是在禅定裏邊的。他就能夠勝解自在。他說這個大地是黃金,它就是黃金。就是外面一切境界,隨他的心力轉變,境隨心轉,勝解自在。

  第八個是神通自在,他有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神足通、宿命通,他的神通也是自在的。其它人的神通不能夠改變他的。

  第九個是法自在,他若是爲了度他衆生,看見這個衆生需要某一種法門,他就能演說這個法門。說是需要講《華嚴經》,他就能講《華嚴經》;要講《法華經》,就能講《法華經》。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,他都有自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