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在力。

  第十個是智自在,這是最重要的。就是他那個大智慧境界,是自在的。其實這個智自在是總說的,所有的事情,都是由智慧來決定,沒有智慧,什麼都談不到。

  這個第八不動地的菩薩,他成就了這十種自在。這十種自在,由第八地開始成就,到佛才圓滿的,到佛地是最圓滿的。這是第不動地。

  不動這句話,就是因爲他用功修行,也是很任運的,不需要特別努力,所以這也是不動地。世間一切有爲、無爲,一切行相的境界,也不能動搖他;一切煩惱的境界,也不能動搖他,所以叫做不動地。這是第八地。

  第九是善慧地,善,在這個地方就是說,有很微妙的智慧的意思,是贊歎這個智慧很好,他有很好的智慧。這個地方說他有什麼智慧呢?就是他具足了四無礙辯,他能夠在十方世界,善爲衆生演說佛法,所以叫做善慧,善慧地。

  這四種無礙辯才,第一個是法無礙辯,就是剛才說,無量無邊的佛法,他能通達無礙,這是法無礙辯。

  第二個是義無礙,就是無論那一個法門,它裏邊都有義,對這個義,他也是無障無礙的。法,就是能诠顯義的這些語言文字,乃至鳥鳴、花笑也是法,它也能表诠義,所以不限于語言文字。

  第叁個是辭無礙辯,辭無礙辯就是無量無邊的世界,有無量無邊的衆生,也有無量無邊的語言。這位菩薩他完全能通達,他能用無量無邊的辭,去演說無量無邊的佛法。這可見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,我只能說自己的語言,有的人說兩種、叁種、四種,或說幾十種語言,但是也只限于這個時代,這個地區。要是他方世界的衆生,又說不同的語言,那我們也不行。

  我們凡夫有語言的問題,聖人也是有這問題。他要是發了無上菩提心,悲憫有情,教化衆生,要通達各式各樣的語言,所以有了他心通的人,有了天耳通,對于你不懂的語言,就是聽不懂,所以這裏面也有很多問題。

  我們當前的境界,要費很多的精神去學習,可能會感覺不錯,如果你有了天耳通的時候,會感覺到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。到第九地的菩薩,他這個辭是無礙了,他的語言是無障礙的了,到這個程度的時候,他這個辭完全都通了。

  第四個樂說無礙辯,就是他能夠對于法和義和辭,這些條件都具足了,他用大悲心,很自在地爲一切衆生演說佛法,能夠契機又契理。這就是樂說無礙辯。這是到第九地的菩薩,達到了這樣的程度。這是九善慧地。

  第十是法雲地,法雲地的這位菩薩,這是到了菩薩的最高境界了,再進一步就是佛的境界。法雲這兩個字怎麼講呢?這個法字,是說這位菩薩,他能夠通達無量無邊佛法的智慧。雲是一個譬喻,雲裏邊有水。這位菩薩通達一切法的智慧裏邊,他含藏了無量無邊的功德。這個智慧裏邊,有無量無邊的叁昧,有無量無邊的禅定,有無量無邊的陀羅尼,還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有無量無邊的神通道力,都在他那個清淨無分別的智慧裏含藏著。就像大雲,裏邊有無量無邊的水似的。這是一個解釋。

  其次,無量無邊的雲,周遍了虛空,這個虛空就不見了,就只看見雲了。這是說法雲地的菩薩,他那個清淨的智慧,能夠息滅了無量無邊的煩惱。煩惱障、所知障這兩種煩惱,由他的智慧力量,都能息滅了。

  第叁個意思,就是無量無邊的虛空,譬喻這個法性的真理,是遍一切處的。我們凡夫雖然沒有修行,是平常人,但是也有這種真理的存在,可是由惑業苦,我們很多很多的煩惱、業障、苦惱的境界,同這個法性理在一起,是不莊嚴的,很醜陋而不莊嚴!

  這個菩薩,他經過叁大阿僧祇劫,或者說無量劫的修行,把無量無邊的惑業苦都息滅了。他能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來莊嚴這個清淨的法性。雲遍滿了虛空,就表示無量無邊的功德,莊嚴法性。這些事情,都在這個菩薩的清淨、無分別的智慧境界裏邊,所以也叫做法雲地。

  這個法雲地,像第九善慧地,只是舉出來四無礙辯。這個法雲地就是總說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了,是這樣的意思。但是他猶有一點微細的煩惱作障礙,還需要繼續地修行,再進一步,才是佛。所以他還是菩薩,還不是佛。這是表示大悲心陀羅尼殊勝的意思。

  無量衆生發菩提心,這可以分兩個解釋。第一個解釋就是在十地之前,他還沒能入聖位。就是有些人,聽了觀世音菩薩演說大悲心陀羅尼,他就發了無上菩提的願,願得無上菩提,所以叫做發菩提心。心就是願的意思,發了菩提願,他建立了願得無上菩提的願,所以叫發菩提心。或者說發菩提心,就是無量衆生,得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這叫做發菩提心。

  發菩提心有兩種,第一種是世俗菩提心。就是我們還是凡夫,但是從理智上說,喔,我們立一個志願,願得無上菩提,很好。那麼就從自己的分別心裏面,建立了無上菩提的願,但是還是凡夫,所以這就叫做世俗菩提心。

  另一種是勝義菩提心,就是得了一地、二地、叁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的聖人。聖人他斷了染汙的煩惱,使令他內心特別地清淨莊嚴。這是一個特別的境界,所以叫勝義,這個義,有境界的意思。勝就是特別的意思。勝過了世俗的境界,超越了世俗的境界,達到一個特殊的境界,那叫勝義。這些聖人,都是發勝義菩提心的人。若這樣講,就是無量衆生發菩提心,就是總結前面十地菩薩的境界。

  這段一文是說觀世音菩薩說完了大悲心陀羅尼,法會大衆得到了這樣殊勝的利益。

  爾時大梵天王,從座而起。整理衣服,合掌恭敬,白觀世音菩薩言:「善哉大士,我從昔來,經無量佛會。聞種種法,種種陀羅尼,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心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。惟願大士,爲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。我等大衆,願樂欲聞」。

  前面觀世音菩薩,說大悲心陀羅尼的章句之後,大地六種震動,天雨寶華這一段,就是聽聞大悲咒的人,一切衆會皆果證,或者得四果,或者得菩薩的十地,無量衆生發菩提心。這一段文說完了,「爾時」,那個時候,「大梵天王從座而起」。大梵天王是天上的一個人。天有欲界天,有色界天,有無色界天。現在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裏面的一位天。

  梵,是印度話,翻到中國話是淨字,是清淨的意思。怎麼叫做清淨呢?這是對我們這個世界上的欲來說的。有欲界,有色界。欲界裏邊的人,都是有欲的,有欲的人,不能往生到色界天上去。到色界的人,他就是沒有欲了。有欲不能去,沒有欲才能去,所以欲就是不清淨,沒有欲了,所以是清淨。色界天上的人,都是沒有欲。而沒有欲的人,也一定是有禅定的。

  在初禅天裏邊,有梵衆天、梵輔天、大梵天,有這叁種天。梵衆天就類似我們人間一般的人民,梵輔天就好像我們政府的官員似的,是輔佐的。大梵天王就類似人間的國王,所以稱他爲天上的王,也稱他爲大。稱他爲大,天上的人,都是有禅定的工夫,但是這個天王,他在禅之中,又增加了慈悲的功德,所以稱之爲大梵,所以他能夠爲天之王。

  這個天王,他也是佛教徒,他相信了佛法。據別的經上說,他已經得到阿那含果了,得到叁果,是叁果聖人。這一次大悲心陀羅尼經的集會,他也來參加。觀世音菩薩說完了大悲心陀羅尼咒,之後,他從座而起,就是從他的座位立起來。

  「整理衣服,合掌恭敬」。我們人間的人,這個衣服要經過裁縫,裁、縫,還要製作,有的時候壞了,又要重作,重新作一件衣服。人生來的時候,這個身體是沒有穿衣服的。母親慈悲,給他作衣服,給他穿上去。天上的人,生來就有衣服穿。大梵天王生他生來就有衣服。現在爲了請法,表示恭敬,從座而起,整理衣服。合掌恭敬,這也是一種禮貌。

  「白觀世音菩薩言」,就是對觀世音菩薩有所請求。「善哉大士」,第一句話先贊歎,贊歎觀世音菩薩是大人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成就,所以稱之爲善哉。

  「我從昔來,經無量佛會」。大梵天王的壽命,據《俱舍論》上說,他是一劫半。一劫是一大劫,成住壞空是一大劫。半劫再加上成、住,他的壽命這麼長。他說他從過去以來,經過無量佛會,參加過很多佛宣揚佛法的集會。

  我們若讀《法華經·化城喻品》。我們知道這個大梵天王,他在他自己住的世界,又能到他方的世界去。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有一位佛,叁千大千世界之外,十方世界還是有佛的。他能夠到很多很多的世界去,所以說他能經無量佛會。能親近很多的佛,從佛聽法。

  「聞種種法」,聽佛演說各式各樣的佛法,很多的法門。「種種陀羅尼」,也是很多很多的陀羅尼。陀羅尼翻到中國話就是咒。呪這個字,佛法沒有來到中國之前,中國也是有咒的。我們讀《論語》,《論語》上面說到「巫」,這個巫術裏面就有呪。這個巫術,好像在中東一帶有,就是南洋一帶,馬來亞、新加坡這些地區,很多地方都有這種巫術,也就是都是有呪,這是由來久矣。咒也有對人有利益的呪,也有對人有傷害的呪。就看念咒的人,他是善心還是惡心來決定。

  佛法來到中國以後,佛教裏邊也有這個陀羅尼。陀羅尼也類似咒,但是是對人有利益的,不是傷害人的,所以和巫術又不同,有一點類似,所以就翻作咒,我們通常說大悲咒。但是按印度話來說,就是陀羅尼的意思。

  陀羅尼也翻作真言,也翻作總持,也翻作明。翻作總持,譬如說有一種陀羅尼叫做聞持陀羅尼。這個聞持陀羅尼是什麼呢?就是你有一種特別強的記憶力,記憶力特別強,但是在佛法裏面,這個話叫做念慧。念就是記憶力,能夠明記不忘。佛說的《華嚴經》,翻成漢文。譬如說是唐譯的《華嚴經》八十卷。得聞持陀羅尼的人,就是讀一遍,就能完全背下來,以後永久也不忘,隨時就可以誦。這就叫做總持,就是全部能

  夠攝持,受持不忘。這是聞持陀羅尼,所以也叫做總持。

  也有一種叫做真言,剛才說是聞咒陀羅尼,譬如說是《華嚴經》,或者是《法華經》,或者是《般若經》,你能完全總持不忘,這叫聞持陀羅尼。但是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