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另外一種叫咒陀羅尼,就是念大悲咒,或者是念楞嚴咒,還有很多佛法裏面的咒,這也叫做陀羅尼。這個陀羅尼和聞持陀羅尼又不同了,就是各式各樣的陀羅尼。而這個是佛菩薩,及一切聖人的真言。它真實地是有語言的,它有不可思議的靈驗。
古代的人,對于這個咒、陀羅尼,有特別的受持,譬如說大悲咒,念一百萬遍,或者念十萬遍,或者念一百萬遍;或者是不計數,一念就念叁年。然後就會有不可思議的作用,其它的咒也是一樣。這件事在古代的人,我們從《高僧傳》上看出來,有些高僧專門的誦持咒,就會像經典裏面所說的,那些不可思議的作用,都可以顯現出來的。
而這件事在現在來說,似乎是容易明白一點。爲什麼這個咒會有這種作用?這件事在經論裏面解釋,就是最低限度要是得禅定的人。我們這個散散亂亂的人,沒有禅定的人,不行。要有了禅定以上的人,當然最好是聖人,有禅定的聖人,或者法身菩薩,或者是佛。由他的清淨心裏面,大慈悲心裏面,說出來一種咒。那麼這個咒,是有什麼作用,就是由佛菩薩那個慈悲心的大智慧來規定它。說這個咒,能令人發財,假設他願意這樣的話,他就用慈悲心賦予這個章句力量,但是多數也要有條件,沒有說是無條件的只要你念呪就能發財。
譬如我有病,念這個咒,病痛能夠好,它也是有條件的。像大悲咒,讀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就會知道.他是有條件的。就是他規定一個條件,你若照這樣辦,然後就會滿你所願。這件事就由說咒的聖人,賦予它。現在的人歡喜說加持,就是那樣的人,用他的清淨心、大悲心、大智慧來加持這個章句,使令他有這個力量。這樣子,我們在受持讀誦的時候,只要你不違犯它這個條件,你具足了他的條件,你就能滿願。
現在這裏面說的陀羅尼,這是觀世音菩薩說的大悲心陀羅尼。大梵天王他說:「我從昔來,經無量佛會。聞種種法」,聽聞了很多很多的佛法,六波羅密、叁十七道品;或者是《阿含經》,或者是《般若經》,聽聞了很多很多的佛法。也聽聞了很多的陀羅尼。
「未曾聞說如此無礙大悲陀羅尼神妙章句」。這一個陀羅尼我還沒聽說過,如此無礙,無礙就是沒有障礙。我們念一種陀羅尼咒,希望它滿我所願,都是有障礙的,因爲我們凡夫有很多的煩惱,有很多的業障,會造很多的罪,這些事都是自己的障礙。但是你若念了大悲心陀羅尼咒,就沒有障礙了,所以叫無礙。
大悲心,這個咒是由大慈悲心說出來的,所以他能對人有利益,不是用惡心說出來的。凡夫修行最好是先斷煩惱,斷了煩惱,人就沒有惡心了。若是沒有斷煩惱,而有神通的時候,有的時候會利益人,有的時候也會傷害人。因爲他有煩惱,他的煩惱若動了,就會傷害人。佛法不是從表面上說的,是從你內心裏面說,你要有同情心,你先要具足愛人的心,不要有傷害人的心,所以叫做大悲心。所以這個咒也叫大悲陀羅尼。
神妙章句,就是有不可思議的作用。你看上去是白紙黑字,一句一句的,但是這裏面有不可思議的作用,所以叫神妙章句。剛才說要佛菩薩這個聖人,他說出來的咒,他規定出來什麼條件,是決定靈驗的。如果是凡夫,不是聖人,得了禅定,雖得禅定,你還是凡夫,你說出來的咒靠不住,不是決定靈驗的。
「惟願大士,爲我說此陀羅尼形貌狀相」。我希望菩薩,指觀世音菩薩說的,你爲我解釋此陀羅尼的相貌。「我等大衆,願樂欲聞」,我們大衆都歡喜聽。這個大悲呪它是什麼面貌?它的相貌是什麼樣子?我們沒有看見過它的相貌,請您給我們介紹一下。譬如說我們聽說一個人,他有道德,怎麼怎麼好,但是我沒有看見過,請你介紹一下。
觀世音菩薩告梵王言:「汝爲方便利益一切衆生故,作如是問。汝今善聽,吾爲汝等略說少耳」。觀世音菩薩言:「大慈悲心是,平等心是,無爲心是,無染著心是,空觀心是,恭敬心是,卑下心是,無雜亂心是,無見取心是,無上菩提心是。當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羅尼相貌。汝當依此而修行之」。
「觀世菩薩告梵王言:『汝爲方便利益一切衆生故』」。觀世音菩薩回答他的問題,就說你爲了方便利益一切衆生,你爲了衆生得利益的方便。成就一件事,不是突然間這件事就成就的,一定要有一個方便。像拜大悲忏,只是這麼一句話,真實要做這件事,要有很多的方便,譬如說還要有桌,還要有地點,很多很多的因緣,都叫方便。
假藉這些方便,才能夠有所成就的。這上面說,爲了種種的方便,能利益一切衆生故。「作如是問」,你來問這件事。這是大梵天王爲利益一切衆生,而提出這個問題。這等于是贊歎他的意思。
「汝今善聽」,你好好地注意聽。「吾爲汝等略少耳」,大悲陀羅尼咒的面貌,那裏邊的事情也是很多,但是我現在簡略地爲你解釋,不能說太多。
「觀世音菩薩言:『大慈悲心是,平等心是,無爲心是,無染著心是,空觀心是,恭敬心是,卑下心是,無雜亂心。無見取心是,無上菩提心是。當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羅尼相貌。汝當依止而修行之』」。觀世音菩薩這樣回答他,大悲陀羅尼咒的相貌就是這樣子。這一句話就是,汝當依此而修行之。大悲咒是這樣的面貌,受持的人就這樣去學習,要這樣的學習。這樣說,大悲咒的面貌,就是受持大悲咒那個人的面貌。就是受持大悲咒的這個人,他的思想,他的智慧,他的行爲,是什麼樣子呢?就是這樣子。說是大悲呪的面貌,也就等于說是念大悲咒的人的面貌。所以從汝當依此而修行之,從這一句話裏面,可以看出來有這樣的含意。
「大慈悲心是」。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靜住如來說的,現在又由觀世音菩薩把它演說出來。佛與觀世音菩薩說大悲咒的時候,是用大慈悲心說的,所以大悲咒也是大慈悲心。
佛法裏面有回向,佛教裏面說回向,這個意義還是很多的,但是現在我要解釋的是祝願,祝願也有回向的意思。譬如吃飯,不管你是吃餅,或是吃餃子,或者吃饅頭,不管你吃什麼。你吃飯的時候,你要祝願。譬如我們出家吃飯的時候,吃飯之前先要合掌,有一段默然,其實就是祝願。其中有一個祝願是什麼呢?「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」,要這樣祝願。如果你誠懇地這樣祝願,這個食物到了胃裏面消化,然後送到周身各位分,他會發出來一種功能,這個功能就能夠順于你修行道業。爲成道業,應受此食。就把食的作用,把它祝願到這個地方來。
我們出家人這樣祝願,在家人怎麼祝願,爲什麼要吃飯?在家人吃飯做什麼?他也有一個想法的,就是把這個功能要做什麼用途,先祝願一下。我感覺到佛菩薩的智慧是很微細的。出家人吃飯的時候,你不能拿過來就吃,不是這麼簡單,你要祝願一下。佛法裏面,你若仔細地去讀經論,佛菩薩處處防範你的貪瞋癡,不要讓它活動,你的貪瞋癡煩惱,不要動,漸漸地把它消除了。
現在說這個大悲呪,大慈悲心是。就是佛菩薩說這個大悲咒的時候,就是賦予它這個功能,那麼這個大悲呪就是有慈悲的作用,它就是有這個面貌。這個慈悲,按我們一般人來說,現在我有困難,說是我失業了,我要求菩薩慈悲,讓我找個職業,就是某地方要請人,我也去聯系一下,請他來找我,我拜菩薩,請菩薩慈悲,讓他能錄用我。結果沒被錄用。沒有便錄用,我心裏就想:菩薩不慈悲我。按這樣的想法來說,我們的想法,什麼叫做慈悲呢?就是我有需要,菩薩能滿我願,這是菩薩慈悲。按我們的想法,就是這樣子。
但是若按菩薩的想法,菩薩的想法不是滿你的願,叫做慈悲。菩薩的想法,是對你有利益才是慈悲,若滿你願了,但是對你有害,那就不是慈悲了,菩薩不願意這樣做。你歡喜的事情,有困難,你希望菩薩滿你的願,但是菩薩接到你的消息時,知道你希望的事情對你有害,菩薩若滿你的願,等于菩薩在傷害你。菩薩的慈悲心是不能這樣做的,那就是不能滿你願了。
所以按我們的想法,要滿願的慈悲,而菩薩不一定滿你所願的。所以說這個慈悲,大慈悲心是。這個地方就是不能按照滿願,不滿願來說是不是慈悲。就是這件事成就了,是不是對你有利?對你有利益,這個菩薩才慈悲成就你,若對你有害,菩薩就不幫忙。這裏面有這樣的意思。
但是在佛法裏面說,什麼事情是對一切衆生有利益的呢?什麼事情對我們有利益,就是涅槃,《金剛經》上說:「皆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」,因爲涅槃對衆生有利益,其它的事情靠不住。譬如我們歡喜作國王,因爲作王有無上的權力,舊時代是這樣子,現在恐怕不行。我想怎麼的,就成麼的,感覺這個事情很好,所以我做功德的時候回向:我將來能來到人間作國王,我希望佛菩薩幫忙。但是在佛菩薩來看,作國王不見得對自己好。因爲作國王,你的權力大,因爲你還有煩惱,你有的時候,會利益老百姓,有的時候就虐待老百姓。不高興的時候,隨時就會殺人,那麼就是造罪了。所以我們凡夫的智慧,認爲有利益的事情,佛菩薩的看法不同,不一定是同意我們的看法。
所以大慈悲心是,這裏面有很多事情。就是對我們特別有利益的,佛菩薩決定是成就你,那叫做慈悲。
平等心是。這個平等心是,就譬如這個人是愚癡的人,是很笨的人;這個人是很聰明的人,但是在大悲咒來說,他們是平等的。你聰明的人,念大悲呪有靈驗,笨的人念大悲呪,也是會有靈驗的。貧苦的人,富貴的人,念大悲呪也是平等的。它就是和佛菩薩的心一樣,都是平等的,不歧視任何人。你是佛教徒念,你念大悲咒靈驗,你是非佛教徒,你若按大悲心陀羅尼經的規定,能念大悲呪,它也是靈驗的。
所以是平等的。
無爲心是,這個無爲怎麼講呢?「爲」,通常說是有所作爲。在事實上就是種種因緣和合的變化,都叫做爲。或者說有生有滅,這件事成就了,然後又壞了,成就了,又壞了。有這樣變化性的一切事物,都叫做爲。無爲,就是沒有這…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