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28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另外一种叫咒陀罗尼,就是念大悲咒,或者是念楞严咒,还有很多佛法里面的咒,这也叫做陀罗尼。这个陀罗尼和闻持陀罗尼又不同了,就是各式各样的陀罗尼。而这个是佛菩萨,及一切圣人的真言。它真实地是有语言的,它有不可思议的灵验。

  古代的人,对于这个咒、陀罗尼,有特别的受持,譬如说大悲咒,念一百万遍,或者念十万遍,或者念一百万遍;或者是不计数,一念就念三年。然后就会有不可思议的作用,其它的咒也是一样。这件事在古代的人,我们从《高僧传》上看出来,有些高僧专门的诵持咒,就会像经典里面所说的,那些不可思议的作用,都可以显现出来的。

  而这件事在现在来说,似乎是容易明白一点。为什么这个咒会有这种作用?这件事在经论里面解释,就是最低限度要是得禅定的人。我们这个散散乱乱的人,没有禅定的人,不行。要有了禅定以上的人,当然最好是圣人,有禅定的圣人,或者法身菩萨,或者是佛。由他的清净心里面,大慈悲心里面,说出来一种咒。那么这个咒,是有什么作用,就是由佛菩萨那个慈悲心的大智慧来规定它。说这个咒,能令人发财,假设他愿意这样的话,他就用慈悲心赋予这个章句力量,但是多数也要有条件,没有说是无条件的只要你念呪就能发财。

  譬如我有病,念这个咒,病痛能够好,它也是有条件的。像大悲咒,读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就会知道.他是有条件的。就是他规定一个条件,你若照这样办,然后就会满你所愿。这件事就由说咒的圣人,赋予它。现在的人欢喜说加持,就是那样的人,用他的清净心、大悲心、大智慧来加持这个章句,使令他有这个力量。这样子,我们在受持读诵的时候,只要你不违犯它这个条件,你具足了他的条件,你就能满愿。

  现在这里面说的陀罗尼,这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大悲心陀罗尼。大梵天王他说:「我从昔来,经无量佛会。闻种种法」,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,六波罗密、三十七道品;或者是《阿含经》,或者是《般若经》,听闻了很多很多的佛法。也听闻了很多的陀罗尼。

  「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」。这一个陀罗尼我还没听说过,如此无碍,无碍就是没有障碍。我们念一种陀罗尼咒,希望它满我所愿,都是有障碍的,因为我们凡夫有很多的烦恼,有很多的业障,会造很多的罪,这些事都是自己的障碍。但是你若念了大悲心陀罗尼咒,就没有障碍了,所以叫无碍。

  大悲心,这个咒是由大慈悲心说出来的,所以他能对人有利益,不是用恶心说出来的。凡夫修行最好是先断烦恼,断了烦恼,人就没有恶心了。若是没有断烦恼,而有神通的时候,有的时候会利益人,有的时候也会伤害人。因为他有烦恼,他的烦恼若动了,就会伤害人。佛法不是从表面上说的,是从你内心里面说,你要有同情心,你先要具足爱人的心,不要有伤害人的心,所以叫做大悲心。所以这个咒也叫大悲陀罗尼。

  神妙章句,就是有不可思议的作用。你看上去是白纸黑字,一句一句的,但是这里面有不可思议的作用,所以叫神妙章句。刚才说要佛菩萨这个圣人,他说出来的咒,他规定出来什么条件,是决定灵验的。如果是凡夫,不是圣人,得了禅定,虽得禅定,你还是凡夫,你说出来的咒靠不住,不是决定灵验的。

  「惟愿大士,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」。我希望菩萨,指观世音菩萨说的,你为我解释此陀罗尼的相貌。「我等大众,愿乐欲闻」,我们大众都欢喜听。这个大悲呪它是什么面貌?它的相貌是什么样子?我们没有看见过它的相貌,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。譬如说我们听说一个人,他有道德,怎么怎么好,但是我没有看见过,请你介绍一下。

  观世音菩萨告梵王言:「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,作如是问。汝今善听,吾为汝等略说少耳」。观世音菩萨言:「大慈悲心是,平等心是,无为心是,无染着心是,空观心是,恭敬心是,卑下心是,无杂乱心是,无见取心是,无上菩提心是。当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罗尼相貌。汝当依此而修行之」。

  「观世菩萨告梵王言:『汝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故』」。观世音菩萨回答他的问题,就说你为了方便利益一切众生,你为了众生得利益的方便。成就一件事,不是突然间这件事就成就的,一定要有一个方便。像拜大悲忏,只是这么一句话,真实要做这件事,要有很多的方便,譬如说还要有桌,还要有地点,很多很多的因缘,都叫方便。

  假藉这些方便,才能够有所成就的。这上面说,为了种种的方便,能利益一切众生故。「作如是问」,你来问这件事。这是大梵天王为利益一切众生,而提出这个问题。这等于是赞叹他的意思。

  「汝今善听」,你好好地注意听。「吾为汝等略少耳」,大悲陀罗尼咒的面貌,那里边的事情也是很多,但是我现在简略地为你解释,不能说太多。

  「观世音菩萨言:『大慈悲心是,平等心是,无为心是,无染着心是,空观心是,恭敬心是,卑下心是,无杂乱心。无见取心是,无上菩提心是。当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罗尼相貌。汝当依止而修行之』」。观世音菩萨这样回答他,大悲陀罗尼咒的相貌就是这样子。这一句话就是,汝当依此而修行之。大悲咒是这样的面貌,受持的人就这样去学习,要这样的学习。这样说,大悲咒的面貌,就是受持大悲咒那个人的面貌。就是受持大悲咒的这个人,他的思想,他的智慧,他的行为,是什么样子呢?就是这样子。说是大悲呪的面貌,也就等于说是念大悲咒的人的面貌。所以从汝当依此而修行之,从这一句话里面,可以看出来有这样的含意。

  「大慈悲心是」。大悲咒是由千光王静住如来说的,现在又由观世音菩萨把它演说出来。佛与观世音菩萨说大悲咒的时候,是用大慈悲心说的,所以大悲咒也是大慈悲心。

  佛法里面有回向,佛教里面说回向,这个意义还是很多的,但是现在我要解释的是祝愿,祝愿也有回向的意思。譬如吃饭,不管你是吃饼,或是吃饺子,或者吃馒头,不管你吃什么。你吃饭的时候,你要祝愿。譬如我们出家吃饭的时候,吃饭之前先要合掌,有一段默然,其实就是祝愿。其中有一个祝愿是什么呢?「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」,要这样祝愿。如果你诚恳地这样祝愿,这个食物到了胃里面消化,然后送到周身各位分,他会发出来一种功能,这个功能就能够顺于你修行道业。为成道业,应受此食。就把食的作用,把它祝愿到这个地方来。

  我们出家人这样祝愿,在家人怎么祝愿,为什么要吃饭?在家人吃饭做什么?他也有一个想法的,就是把这个功能要做什么用途,先祝愿一下。我感觉到佛菩萨的智慧是很微细的。出家人吃饭的时候,你不能拿过来就吃,不是这么简单,你要祝愿一下。佛法里面,你若仔细地去读经论,佛菩萨处处防范你的贪瞋痴,不要让它活动,你的贪瞋痴烦恼,不要动,渐渐地把它消除了。

  现在说这个大悲呪,大慈悲心是。就是佛菩萨说这个大悲咒的时候,就是赋予它这个功能,那么这个大悲呪就是有慈悲的作用,它就是有这个面貌。这个慈悲,按我们一般人来说,现在我有困难,说是我失业了,我要求菩萨慈悲,让我找个职业,就是某地方要请人,我也去联系一下,请他来找我,我拜菩萨,请菩萨慈悲,让他能录用我。结果没被录用。没有便录用,我心里就想:菩萨不慈悲我。按这样的想法来说,我们的想法,什么叫做慈悲呢?就是我有需要,菩萨能满我愿,这是菩萨慈悲。按我们的想法,就是这样子。

  但是若按菩萨的想法,菩萨的想法不是满你的愿,叫做慈悲。菩萨的想法,是对你有利益才是慈悲,若满你愿了,但是对你有害,那就不是慈悲了,菩萨不愿意这样做。你欢喜的事情,有困难,你希望菩萨满你的愿,但是菩萨接到你的消息时,知道你希望的事情对你有害,菩萨若满你的愿,等于菩萨在伤害你。菩萨的慈悲心是不能这样做的,那就是不能满你愿了。

  所以按我们的想法,要满愿的慈悲,而菩萨不一定满你所愿的。所以说这个慈悲,大慈悲心是。这个地方就是不能按照满愿,不满愿来说是不是慈悲。就是这件事成就了,是不是对你有利?对你有利益,这个菩萨才慈悲成就你,若对你有害,菩萨就不帮忙。这里面有这样的意思。

  但是在佛法里面说,什么事情是对一切众生有利益的呢?什么事情对我们有利益,就是涅槃,《金刚经》上说:「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」,因为涅槃对众生有利益,其它的事情靠不住。譬如我们欢喜作国王,因为作王有无上的权力,旧时代是这样子,现在恐怕不行。我想怎么的,就成么的,感觉这个事情很好,所以我做功德的时候回向:我将来能来到人间作国王,我希望佛菩萨帮忙。但是在佛菩萨来看,作国王不见得对自己好。因为作国王,你的权力大,因为你还有烦恼,你有的时候,会利益老百姓,有的时候就虐待老百姓。不高兴的时候,随时就会杀人,那么就是造罪了。所以我们凡夫的智慧,认为有利益的事情,佛菩萨的看法不同,不一定是同意我们的看法。

  所以大慈悲心是,这里面有很多事情。就是对我们特别有利益的,佛菩萨决定是成就你,那叫做慈悲。

  平等心是。这个平等心是,就譬如这个人是愚痴的人,是很笨的人;这个人是很聪明的人,但是在大悲咒来说,他们是平等的。你聪明的人,念大悲呪有灵验,笨的人念大悲呪,也是会有灵验的。贫苦的人,富贵的人,念大悲呪也是平等的。它就是和佛菩萨的心一样,都是平等的,不歧视任何人。你是佛教徒念,你念大悲咒灵验,你是非佛教徒,你若按大悲心陀罗尼经的规定,能念大悲呪,它也是灵验的。

  所以是平等的。

  无为心是,这个无为怎么讲呢?「为」,通常说是有所作为。在事实上就是种种因缘和合的变化,都叫做为。或者说有生有灭,这件事成就了,然后又坏了,成就了,又坏了。有这样变化性的一切事物,都叫做为。无为,就是没有这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