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▪P29

  ..续本文上一页样生灭变化。

  现在这底下加个「心」,就是无分别的意思,没有分别心。没有分别心是什么呢?就譬如大慈悲,佛菩萨对一切众生是大慈悲,但是佛菩萨没有这个分别心,喔,我对一切众生大慈悲了。佛菩萨没有这个分别心。佛菩萨是平等地爱护一切众生,但是佛菩萨也没有这种分别心:我是平等慈悲的,没有这个分别心。我们凡夫是这样子,凡夫做了一件事,「我慈悲你」,「我是平等的,对你们都是这样子」,凡夫就是会有这么一个分别。但是佛菩萨没有这种想法。

  有的时候佛菩萨利益你,你还不知道是佛菩萨利益你。佛菩萨还有这种境界,所以说无为心,佛菩萨的心情,是无分别的境界。

  无染着心是。说这样的大慈悲心、平等心、无为心,这个境界说得太高了。这个地方说: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」,我们凡夫实在是很去这样做,很难学得来,这个不容易。譬如这一栋楼,没有电梯,又没有台阶,你很难上去,你上不去的。

  所以这底下说得稍低一点,无染着心是,这个我们容易明白一点,不要染着。就是我们的贪心、瞋心、愚痴心,邪见心、高慢心,疑惑心,各式各样的烦恼都没有了,那个时候就叫做无为心,就叫平等心,就是大慈悲心,没有这些染着心。

  我们对于可意的境界,对于满意的境界,心里面不贪,不生欢喜心;对我有伤害的事情,我不愤怒,这就叫无染着,心里面还是平静的,不波动,这就是无染着。这样说就比前面的无为心,我们还容易明白一点,但是我们还是很难做,也是不容易做的,这个无染着心,不容易!有可爱的境界,叫我不贪,这是很难。说是有不如意的事,你叫我不愤怒,都是不容易。并且这个染着心,这个执着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。有粗有细,我们自以为没有贪,其实已经贪了;说我还没有愤怒,其实已经愤怒了。你自己有的时候注意自己,各式各样的境界来剌激你的时候,你反省自己的心,看看自己的心,慢慢地,慢慢地,你就会知道这个染着心是很微细很微细的。

  说是我没有什么爱心,我对这个人虽然没有不高兴,但是我也不感觉到我爱他。譬如说你所爱的这个人,平常的时候,感觉不是爱,但是若是你爱的这个人,他苦恼的时候,你的心也随着苦恼,那么就证明你是爱他的。他若离开你,走了,你心里面有点难过,那就是表示你是爱他的。平常的时候,自己还不知道,一旦变动的时候,才知道。所以有爱,而还不知道是爱,这就是因为我们观察力不够。

  现在这里说这个无染着心,这是圣人的境界,是阿罗汉以上的人的境界。从《涅槃经》看出来,阿罗汉也有染着心,不过不是三界内污染的境界,是更高一层的境界。

  空观心是,这句话我们就比较容易明白。无染着,怎么能无染着呢?就是观察一切染着的境界,都是空的。这个观就思惟的意思,要根据经论上说的佛法,经论上告诉你这样观察,你就这样学习、观察。不要自己想出一个花样,不要那样子,就是要根据佛菩萨的法语,你那样去思惟,去修行比较好。所以这个无染着,实在来说,这是凡夫修行佛法,已经成就的一个现象。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的人,叫我不染着,这是不容易。

  怎么办才能不染着呢?空观心是,就是观一切法空,是这样无染着的一条道路,你从这条道走过去,你慢慢地就能不染着了。所以空,思惟,观就是思惟、思想,思想一切法都是空的。观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观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,就没有可染着的了。

  恭敬心是。我们初开始念大悲咒,我们可能还不感觉到有什么特别,如果你每一天念五百遍大悲咒,并持续念三年,假设你能办得到,三年成功以后,不得了!你的功德,不是说神通,你那种作用,是不可思议的。成就了这个功德的时候,又有一个

  问题,就是瞧不起任何人。你们都不如我,我不得了,就瞧不起别人。所以这个地方说:恭敬心,你有成就的时候,对所有的人都恭敬,要有恭敬心,不要瞧不起人,对所有的人,都发恭敬心。说是这个人有病痛,医生治不好,很苦恼,你对他要发恭敬心。你念大悲咒,以大悲咒水一用,他的病就好了。但是你对这个人要有恭敬心,不能轻视他,不可以轻慢他。如果你轻慢他,那就不是大悲咒的相貌,也不是念大悲咒人的相貌,你失掉了大悲咒的相貌。

  卑下心是,你有很高的成就时,你要卑下,自己要谦虚,恭敬别人,你要卑下,要有卑下心。到初果圣人、二果、三果圣人,都还有这个问题,就是多少有一点高慢心,要到阿罗汉,才能够没有高慢心。我们凡夫多数也是有慢心,我有学问,这也是高慢心;我的气力壮,我的胳臂粗,我有高慢心。只要有一点优点,高慢心就生起。

  世间上的人,如果能学学老庄的学问,高慢心也可能会打折扣,会轻一点。若是没有学习过这种学问,他的高慢心是很明显的。

  佛法里面,佛菩萨慈悲,在你开始学习佛法时,就指出不要高慢。这样会好一点,但还是会有。会有,像初果、二果、三果圣人也会有高慢心,但是他很快地就能反省,很快地把这个高慢心息灭。但是有因缘的时候,又会再起,一直到阿罗汉的时候,没有了高慢心。

  所以这个地方,卑下心是。我们能够受持大悲咒,有了灵验,不要高慢,要卑下。

  无杂乱心,这个无杂乱心,就是心里面没有杂乱。杂是间杂。念大悲咒的人,他心里也有清净心,但是又有烦恼渗杂在里边,所以叫做杂。乱,就是忽然间想这个,忽然间想那个,不寂静,不宁静,那就叫做杂乱心,就是心不清净,不寂静。念大悲咒的人,应该常常静坐,使令心明静不乱。念大悲咒的时候也不要乱,不可以有妄念,心里很清楚的,一个音一个音很清楚地念下去。当然你念多了,时间久,他会念得快,但是还是很清楚。所以要不杂乱,这也是大悲呪的相貌。

  无见取心是,《大悲心陀罗尼经》一定和《大品般若经》是同一个学派的,可以从这段文上看出来。见取这句话怎么讲呢?「见」就是思想,你有一种思想;「取」是执着,执着这个思想是最殊胜,是最好的,我的这个想法是最妙的,这叫见取。

  这个想法究竟是什么呢?其中有几种,第一种是我见。我见是什么呢?就是在我们这个生命体里边,这个生命体里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识,或者说眼耳鼻舌身意。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边,色受想行识是有生灭变化的,有新陈代谢的变化。但是在变化里边有个不变化的,有个没有生住异灭变化的一个常恒住、不变异的一个理性;或者说是一个常住真心,这个是我。

  我们不静坐的人,或者静坐还是迷迷糊糊的人,只可以从文字上这么想,经论上这样说,或者某一个这样讲,知道这个生命体是生灭变化的,在变化里面有个不变化的常住真心,这个是我,这就叫见取。这还只是在文字上分别,可能还没有取,你有这个看法,但是还没有执着,不能说见取。这要什么样的人,才能够有见取呢?就是没有接触佛法,而常常静坐的人。常常静坐,多少有些境界的时候,不感觉到有身体,身体好像有若无,但是感觉得心里面有个灵明喜足。就是由现前的这一念心,特别灵明,非常地灵,而又特别地明,他是不变异地住持下去的。说是有的静坐功夫好一点的人,这个境界就出现了,不感到有身体,这个物质的身体不在了,不感觉有身体的存在,只有一念灵明的真性在那里,常住不动,寂然不动。

  若是你没有佛法《大品般若经》的思想、智慧,你没有受过《阿含经》的教授,你没有这些教授的时候,要是这样静坐的时候,就很容易会知道这个身体是生老病死,但是有个不生老病死的,灵明的真性在那里,那就是我,很容易就会体会到这里,那就叫做见取。常常静坐的人,就是那样子

  佛教徒常常静坐,当然这是一个事实。你常常静坐,有的时候,有的时候不感觉到有这个身体,就只是这一念灵明的心在那里不动,这是个事实。不管是不是佛教徒,你只要肯用功,这个境界就会出现。出现时,若佛教徒对于《阿含经》,或者对于《大智度论》、《金刚经》,你有深入的认识,你就不会有这个见取。同样的事情,可是不同的看法。就是没有见取了。这里面也有其它的意思,我们就讲这一样。

  无见取心是,现在这个大悲心陀罗尼咒的面貌里边,没有这件事,无见取,不执着有我、我所。如果你要是念大悲咒念久了,也和静坐差不多,不得了!一念咒,念得功夫深了的时候,这个身体也没有了,是不可思议的。不要说是我们念咒、静坐,就是拜佛,你拜久了,这个境界就会出现,这是不可思议。所以无见取心是,你念大悲咒念久了,出现各式各样的境界,现在观世音菩萨预先说出来:不要取着我、我所。这个和《楞严经》就不同了,《楞严经》说:七处征心,十番显见。显见这个时候就是见取。按照《般若经》的思想来看,那就是见取。但是站在《楞严经》的立场,是你的真心显现了。这就是思想的不同。当然这里边还有问题。

  无上菩提心是,念大悲咒的人,你要有无上菩提心。无上菩提心,这个心,在这里就是愿,你愿得无上菩提,愿得佛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不要说是念大悲咒,得到种种殊胜境界,而你停留在那里,不应该,你要愿得无上菩提。这样讲,这个「心」,当「愿」字讲。

  其次,念大悲咒念久了,这里边会有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,连见观世音菩萨都是很容易的事情。我们要是见观世音菩萨,要到普陀山梵音洞的大石头缝上看观世音菩萨。众生那样见到观世音菩萨也是好,但是你大悲咒念成功了,不是那样。那是在大宝楼阁,大宝莲华上见到大悲观世音菩萨,不是在石头缝里看到。见到观世音菩萨的时候,这个境界就是不可思议。这样讲无上菩提心,就是得无生法忍了,这叫无上菩提心了,那就不同了。

  「当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罗尼」的「相貌」。「汝当依上而修行之」,以上是十个心,依此去修行。

  大梵王言:「我等大众,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