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▪P2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樣生滅變化。

  現在這底下加個「心」,就是無分別的意思,沒有分別心。沒有分別心是什麼呢?就譬如大慈悲,佛菩薩對一切衆生是大慈悲,但是佛菩薩沒有這個分別心,喔,我對一切衆生大慈悲了。佛菩薩沒有這個分別心。佛菩薩是平等地愛護一切衆生,但是佛菩薩也沒有這種分別心:我是平等慈悲的,沒有這個分別心。我們凡夫是這樣子,凡夫做了一件事,「我慈悲你」,「我是平等的,對你們都是這樣子」,凡夫就是會有這麼一個分別。但是佛菩薩沒有這種想法。

  有的時候佛菩薩利益你,你還不知道是佛菩薩利益你。佛菩薩還有這種境界,所以說無爲心,佛菩薩的心情,是無分別的境界。

  無染著心是。說這樣的大慈悲心、平等心、無爲心,這個境界說得太高了。這個地方說:「汝當依此而修行之」,我們凡夫實在是很去這樣做,很難學得來,這個不容易。譬如這一棟樓,沒有電梯,又沒有臺階,你很難上去,你上不去的。

  所以這底下說得稍低一點,無染著心是,這個我們容易明白一點,不要染著。就是我們的貪心、瞋心、愚癡心,邪見心、高慢心,疑惑心,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沒有了,那個時候就叫做無爲心,就叫平等心,就是大慈悲心,沒有這些染著心。

  我們對于可意的境界,對于滿意的境界,心裏面不貪,不生歡喜心;對我有傷害的事情,我不憤怒,這就叫無染著,心裏面還是平靜的,不波動,這就是無染著。這樣說就比前面的無爲心,我們還容易明白一點,但是我們還是很難做,也是不容易做的,這個無染著心,不容易!有可愛的境界,叫我不貪,這是很難。說是有不如意的事,你叫我不憤怒,都是不容易。並且這個染著心,這個執著心是很微細很微細的。有粗有細,我們自以爲沒有貪,其實已經貪了;說我還沒有憤怒,其實已經憤怒了。你自己有的時候注意自己,各式各樣的境界來剌激你的時候,你反省自己的心,看看自己的心,慢慢地,慢慢地,你就會知道這個染著心是很微細很微細的。

  說是我沒有什麼愛心,我對這個人雖然沒有不高興,但是我也不感覺到我愛他。譬如說你所愛的這個人,平常的時候,感覺不是愛,但是若是你愛的這個人,他苦惱的時候,你的心也隨著苦惱,那麼就證明你是愛他的。他若離開你,走了,你心裏面有點難過,那就是表示你是愛他的。平常的時候,自己還不知道,一旦變動的時候,才知道。所以有愛,而還不知道是愛,這就是因爲我們觀察力不夠。

  現在這裏說這個無染著心,這是聖人的境界,是阿羅漢以上的人的境界。從《涅槃經》看出來,阿羅漢也有染著心,不過不是叁界內汙染的境界,是更高一層的境界。

  空觀心是,這句話我們就比較容易明白。無染著,怎麼能無染著呢?就是觀察一切染著的境界,都是空的。這個觀就思惟的意思,要根據經論上說的佛法,經論上告訴你這樣觀察,你就這樣學習、觀察。不要自己想出一個花樣,不要那樣子,就是要根據佛菩薩的法語,你那樣去思惟,去修行比較好。所以這個無染著,實在來說,這是凡夫修行佛法,已經成就的一個現象。我們還沒有開始修行的人,叫我不染著,這是不容易。

  怎麼辦才能不染著呢?空觀心是,就是觀一切法空,是這樣無染著的一條道路,你從這條道走過去,你慢慢地就能不染著了。所以空,思惟,觀就是思惟、思想,思想一切法都是空的。觀察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,觀察自己的色受想行識都是空的,就沒有可染著的了。

  恭敬心是。我們初開始念大悲咒,我們可能還不感覺到有什麼特別,如果你每一天念五百遍大悲咒,並持續念叁年,假設你能辦得到,叁年成功以後,不得了!你的功德,不是說神通,你那種作用,是不可思議的。成就了這個功德的時候,又有一個

  問題,就是瞧不起任何人。你們都不如我,我不得了,就瞧不起別人。所以這個地方說:恭敬心,你有成就的時候,對所有的人都恭敬,要有恭敬心,不要瞧不起人,對所有的人,都發恭敬心。說是這個人有病痛,醫生治不好,很苦惱,你對他要發恭敬心。你念大悲咒,以大悲咒水一用,他的病就好了。但是你對這個人要有恭敬心,不能輕視他,不可以輕慢他。如果你輕慢他,那就不是大悲咒的相貌,也不是念大悲咒人的相貌,你失掉了大悲咒的相貌。

  卑下心是,你有很高的成就時,你要卑下,自己要謙虛,恭敬別人,你要卑下,要有卑下心。到初果聖人、二果、叁果聖人,都還有這個問題,就是多少有一點高慢心,要到阿羅漢,才能夠沒有高慢心。我們凡夫多數也是有慢心,我有學問,這也是高慢心;我的氣力壯,我的胳臂粗,我有高慢心。只要有一點優點,高慢心就生起。

  世間上的人,如果能學學老莊的學問,高慢心也可能會打折扣,會輕一點。若是沒有學習過這種學問,他的高慢心是很明顯的。

  佛法裏面,佛菩薩慈悲,在你開始學習佛法時,就指出不要高慢。這樣會好一點,但還是會有。會有,像初果、二果、叁果聖人也會有高慢心,但是他很快地就能反省,很快地把這個高慢心息滅。但是有因緣的時候,又會再起,一直到阿羅漢的時候,沒有了高慢心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,卑下心是。我們能夠受持大悲咒,有了靈驗,不要高慢,要卑下。

  無雜亂心,這個無雜亂心,就是心裏面沒有雜亂。雜是間雜。念大悲咒的人,他心裏也有清淨心,但是又有煩惱滲雜在裏邊,所以叫做雜。亂,就是忽然間想這個,忽然間想那個,不寂靜,不甯靜,那就叫做雜亂心,就是心不清淨,不寂靜。念大悲咒的人,應該常常靜坐,使令心明靜不亂。念大悲咒的時候也不要亂,不可以有妄念,心裏很清楚的,一個音一個音很清楚地念下去。當然你念多了,時間久,他會念得快,但是還是很清楚。所以要不雜亂,這也是大悲呪的相貌。

  無見取心是,《大悲心陀羅尼經》一定和《大品般若經》是同一個學派的,可以從這段文上看出來。見取這句話怎麼講呢?「見」就是思想,你有一種思想;「取」是執著,執著這個思想是最殊勝,是最好的,我的這個想法是最妙的,這叫見取。

  這個想法究竟是什麼呢?其中有幾種,第一種是我見。我見是什麼呢?就是在我們這個生命體裏邊,這個生命體裏有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或者說眼耳鼻舌身意。在這個色受想行識裏邊,色受想行識是有生滅變化的,有新陳代謝的變化。但是在變化裏邊有個不變化的,有個沒有生住異滅變化的一個常恒住、不變異的一個理性;或者說是一個常住真心,這個是我。

  我們不靜坐的人,或者靜坐還是迷迷糊糊的人,只可以從文字上這麼想,經論上這樣說,或者某一個這樣講,知道這個生命體是生滅變化的,在變化裏面有個不變化的常住真心,這個是我,這就叫見取。這還只是在文字上分別,可能還沒有取,你有這個看法,但是還沒有執著,不能說見取。這要什麼樣的人,才能夠有見取呢?就是沒有接觸佛法,而常常靜坐的人。常常靜坐,多少有些境界的時候,不感覺到有身體,身體好像有若無,但是感覺得心裏面有個靈明喜足。就是由現前的這一念心,特別靈明,非常地靈,而又特別地明,他是不變異地住持下去的。說是有的靜坐功夫好一點的人,這個境界就出現了,不感到有身體,這個物質的身體不在了,不感覺有身體的存在,只有一念靈明的真性在那裏,常住不動,寂然不動。

  若是你沒有佛法《大品般若經》的思想、智慧,你沒有受過《阿含經》的教授,你沒有這些教授的時候,要是這樣靜坐的時候,就很容易會知道這個身體是生老病死,但是有個不生老病死的,靈明的真性在那裏,那就是我,很容易就會體會到這裏,那就叫做見取。常常靜坐的人,就是那樣子

  佛教徒常常靜坐,當然這是一個事實。你常常靜坐,有的時候,有的時候不感覺到有這個身體,就只是這一念靈明的心在那裏不動,這是個事實。不管是不是佛教徒,你只要肯用功,這個境界就會出現。出現時,若佛教徒對于《阿含經》,或者對于《大智度論》、《金剛經》,你有深入的認識,你就不會有這個見取。同樣的事情,可是不同的看法。就是沒有見取了。這裏面也有其它的意思,我們就講這一樣。

  無見取心是,現在這個大悲心陀羅尼咒的面貌裏邊,沒有這件事,無見取,不執著有我、我所。如果你要是念大悲咒念久了,也和靜坐差不多,不得了!一念咒,念得功夫深了的時候,這個身體也沒有了,是不可思議的。不要說是我們念咒、靜坐,就是拜佛,你拜久了,這個境界就會出現,這是不可思議。所以無見取心是,你念大悲咒念久了,出現各式各樣的境界,現在觀世音菩薩預先說出來:不要取著我、我所。這個和《楞嚴經》就不同了,《楞嚴經》說:七處征心,十番顯見。顯見這個時候就是見取。按照《般若經》的思想來看,那就是見取。但是站在《楞嚴經》的立場,是你的真心顯現了。這就是思想的不同。當然這裏邊還有問題。

  無上菩提心是,念大悲咒的人,你要有無上菩提心。無上菩提心,這個心,在這裏就是願,你願得無上菩提,願得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。不要說是念大悲咒,得到種種殊勝境界,而你停留在那裏,不應該,你要願得無上菩提。這樣講,這個「心」,當「願」字講。

  其次,念大悲咒念久了,這裏邊會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境界,連見觀世音菩薩都是很容易的事情。我們要是見觀世音菩薩,要到普陀山梵音洞的大石頭縫上看觀世音菩薩。衆生那樣見到觀世音菩薩也是好,但是你大悲咒念成功了,不是那樣。那是在大寶樓閣,大寶蓮華上見到大悲觀世音菩薩,不是在石頭縫裏看到。見到觀世音菩薩的時候,這個境界就是不可思議。這樣講無上菩提心,就是得無生法忍了,這叫無上菩提心了,那就不同了。

  「當知如是等心,即是陀羅尼」的「相貌」。「汝當依上而修行之」,以上是十個心,依此去修行。

  大梵王言:「我等大衆,…

《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》講記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