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在力。
第十个是智自在,这是最重要的。就是他那个大智慧境界,是自在的。其实这个智自在是总说的,所有的事情,都是由智慧来决定,没有智慧,什么都谈不到。
这个第八不动地的菩萨,他成就了这十种自在。这十种自在,由第八地开始成就,到佛才圆满的,到佛地是最圆满的。这是第不动地。
不动这句话,就是因为他用功修行,也是很任运的,不需要特别努力,所以这也是不动地。世间一切有为、无为,一切行相的境界,也不能动摇他;一切烦恼的境界,也不能动摇他,所以叫做不动地。这是第八地。
第九是善慧地,善,在这个地方就是说,有很微妙的智慧的意思,是赞叹这个智慧很好,他有很好的智慧。这个地方说他有什么智慧呢?就是他具足了四无碍辩,他能够在十方世界,善为众生演说佛法,所以叫做善慧,善慧地。
这四种无碍辩才,第一个是法无碍辩,就是刚才说,无量无边的佛法,他能通达无碍,这是法无碍辩。
第二个是义无碍,就是无论那一个法门,它里边都有义,对这个义,他也是无障无碍的。法,就是能诠显义的这些语言文字,乃至鸟鸣、花笑也是法,它也能表诠义,所以不限于语言文字。
第三个是辞无碍辩,辞无碍辩就是无量无边的世界,有无量无边的众生,也有无量无边的语言。这位菩萨他完全能通达,他能用无量无边的辞,去演说无量无边的佛法。这可见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,我只能说自己的语言,有的人说两种、三种、四种,或说几十种语言,但是也只限于这个时代,这个地区。要是他方世界的众生,又说不同的语言,那我们也不行。
我们凡夫有语言的问题,圣人也是有这问题。他要是发了无上菩提心,悲悯有情,教化众生,要通达各式各样的语言,所以有了他心通的人,有了天耳通,对于你不懂的语言,就是听不懂,所以这里面也有很多问题。
我们当前的境界,要费很多的精神去学习,可能会感觉不错,如果你有了天耳通的时候,会感觉到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。到第九地的菩萨,他这个辞是无碍了,他的语言是无障碍的了,到这个程度的时候,他这个辞完全都通了。
第四个乐说无碍辩,就是他能够对于法和义和辞,这些条件都具足了,他用大悲心,很自在地为一切众生演说佛法,能够契机又契理。这就是乐说无碍辩。这是到第九地的菩萨,达到了这样的程度。这是九善慧地。
第十是法云地,法云地的这位菩萨,这是到了菩萨的最高境界了,再进一步就是佛的境界。法云这两个字怎么讲呢?这个法字,是说这位菩萨,他能够通达无量无边佛法的智慧。云是一个譬喻,云里边有水。这位菩萨通达一切法的智慧里边,他含藏了无量无边的功德。这个智慧里边,有无量无边的三昧,有无量无边的禅定,有无量无边的陀罗尼,还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有无量无边的神通道力,都在他那个清净无分别的智慧里含藏着。就像大云,里边有无量无边的水似的。这是一个解释。
其次,无量无边的云,周遍了虚空,这个虚空就不见了,就只看见云了。这是说法云地的菩萨,他那个清净的智慧,能够息灭了无量无边的烦恼。烦恼障、所知障这两种烦恼,由他的智慧力量,都能息灭了。
第三个意思,就是无量无边的虚空,譬喻这个法性的真理,是遍一切处的。我们凡夫虽然没有修行,是平常人,但是也有这种真理的存在,可是由惑业苦,我们很多很多的烦恼、业障、苦恼的境界,同这个法性理在一起,是不庄严的,很丑陋而不庄严!
这个菩萨,他经过三大阿僧祇劫,或者说无量劫的修行,把无量无边的惑业苦都息灭了。他能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,来庄严这个清净的法性。云遍满了虚空,就表示无量无边的功德,庄严法性。这些事情,都在这个菩萨的清净、无分别的智慧境界里边,所以也叫做法云地。
这个法云地,像第九善慧地,只是举出来四无碍辩。这个法云地就是总说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了,是这样的意思。但是他犹有一点微细的烦恼作障碍,还需要继续地修行,再进一步,才是佛。所以他还是菩萨,还不是佛。这是表示大悲心陀罗尼殊胜的意思。
无量众生发菩提心,这可以分两个解释。第一个解释就是在十地之前,他还没能入圣位。就是有些人,听了观世音菩萨演说大悲心陀罗尼,他就发了无上菩提的愿,愿得无上菩提,所以叫做发菩提心。心就是愿的意思,发了菩提愿,他建立了愿得无上菩提的愿,所以叫发菩提心。或者说发菩提心,就是无量众生,得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,这叫做发菩提心。
发菩提心有两种,第一种是世俗菩提心。就是我们还是凡夫,但是从理智上说,喔,我们立一个志愿,愿得无上菩提,很好。那么就从自己的分别心里面,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,但是还是凡夫,所以这就叫做世俗菩提心。
另一种是胜义菩提心,就是得了一地、二地、三地、四地、五地,乃至十地的圣人。圣人他断了染污的烦恼,使令他内心特别地清净庄严。这是一个特别的境界,所以叫胜义,这个义,有境界的意思。胜就是特别的意思。胜过了世俗的境界,超越了世俗的境界,达到一个特殊的境界,那叫胜义。这些圣人,都是发胜义菩提心的人。若这样讲,就是无量众生发菩提心,就是总结前面十地菩萨的境界。
这段一文是说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,法会大众得到了这样殊胜的利益。
尔时大梵天王,从座而起。整理衣服,合掌恭敬,白观世音菩萨言:「善哉大士,我从昔来,经无量佛会。闻种种法,种种陀罗尼,未曾闻说如此无碍大悲心大悲陀罗尼神妙章句。惟愿大士,为我说此陀罗尼形貌状相。我等大众,愿乐欲闻」。
前面观世音菩萨,说大悲心陀罗尼的章句之后,大地六种震动,天雨宝华这一段,就是听闻大悲咒的人,一切众会皆果证,或者得四果,或者得菩萨的十地,无量众生发菩提心。这一段文说完了,「尔时」,那个时候,「大梵天王从座而起」。大梵天王是天上的一个人。天有欲界天,有色界天,有无色界天。现在大梵天王是色界初禅天里面的一位天。
梵,是印度话,翻到中国话是净字,是清净的意思。怎么叫做清净呢?这是对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欲来说的。有欲界,有色界。欲界里边的人,都是有欲的,有欲的人,不能往生到色界天上去。到色界的人,他就是没有欲了。有欲不能去,没有欲才能去,所以欲就是不清净,没有欲了,所以是清净。色界天上的人,都是没有欲。而没有欲的人,也一定是有禅定的。
在初禅天里边,有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,有这三种天。梵众天就类似我们人间一般的人民,梵辅天就好像我们政府的官员似的,是辅佐的。大梵天王就类似人间的国王,所以称他为天上的王,也称他为大。称他为大,天上的人,都是有禅定的工夫,但是这个天王,他在禅之中,又增加了慈悲的功德,所以称之为大梵,所以他能够为天之王。
这个天王,他也是佛教徒,他相信了佛法。据别的经上说,他已经得到阿那含果了,得到三果,是三果圣人。这一次大悲心陀罗尼经的集会,他也来参加。观世音菩萨说完了大悲心陀罗尼咒,之后,他从座而起,就是从他的座位立起来。
「整理衣服,合掌恭敬」。我们人间的人,这个衣服要经过裁缝,裁、缝,还要制作,有的时候坏了,又要重作,重新作一件衣服。人生来的时候,这个身体是没有穿衣服的。母亲慈悲,给他作衣服,给他穿上去。天上的人,生来就有衣服穿。大梵天王生他生来就有衣服。现在为了请法,表示恭敬,从座而起,整理衣服。合掌恭敬,这也是一种礼貌。
「白观世音菩萨言」,就是对观世音菩萨有所请求。「善哉大士」,第一句话先赞叹,赞叹观世音菩萨是大人,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成就,所以称之为善哉。
「我从昔来,经无量佛会」。大梵天王的寿命,据《俱舍论》上说,他是一劫半。一劫是一大劫,成住坏空是一大劫。半劫再加上成、住,他的寿命这么长。他说他从过去以来,经过无量佛会,参加过很多佛宣扬佛法的集会。
我们若读《法华经·化城喻品》。我们知道这个大梵天王,他在他自己住的世界,又能到他方的世界去。一个三千大千世界,有一位佛,三千大千世界之外,十方世界还是有佛的。他能够到很多很多的世界去,所以说他能经无量佛会。能亲近很多的佛,从佛听法。
「闻种种法」,听佛演说各式各样的佛法,很多的法门。「种种陀罗尼」,也是很多很多的陀罗尼。陀罗尼翻到中国话就是咒。呪这个字,佛法没有来到中国之前,中国也是有咒的。我们读《论语》,《论语》上面说到「巫」,这个巫术里面就有呪。这个巫术,好像在中东一带有,就是南洋一带,马来亚、新加坡这些地区,很多地方都有这种巫术,也就是都是有呪,这是由来久矣。咒也有对人有利益的呪,也有对人有伤害的呪。就看念咒的人,他是善心还是恶心来决定。
佛法来到中国以后,佛教里边也有这个陀罗尼。陀罗尼也类似咒,但是是对人有利益的,不是伤害人的,所以和巫术又不同,有一点类似,所以就翻作咒,我们通常说大悲咒。但是按印度话来说,就是陀罗尼的意思。
陀罗尼也翻作真言,也翻作总持,也翻作明。翻作总持,譬如说有一种陀罗尼叫做闻持陀罗尼。这个闻持陀罗尼是什么呢?就是你有一种特别强的记忆力,记忆力特别强,但是在佛法里面,这个话叫做念慧。念就是记忆力,能够明记不忘。佛说的《华严经》,翻成汉文。譬如说是唐译的《华严经》八十卷。得闻持陀罗尼的人,就是读一遍,就能完全背下来,以后永久也不忘,随时就可以诵。这就叫做总持,就是全部能
够摄持,受持不忘。这是闻持陀罗尼,所以也叫做总持。
也有一种叫做真言,刚才说是闻咒陀罗尼,譬如说是《华严经》,或者是《法华经》,或者是《般若经》,你能完全总持不忘,这叫闻持陀罗尼。但是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