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个解释,就是你在这里静坐也好,你在经行也好,你内心里面,你常能知道你自己的内心,明明了了的。你知道你的内心,一直地明明了了的。你几时不知道自己内心明明了了的时候,你就是乱了。
这种话,假设常有静坐经验的人,这句话应该容易明白。譬如说是我现在心里面的境界是这样,佛菩萨的大智慧光明,知道你现在心里明明了了,喔,又打妄想了,喔,又没有忘想了,心里又明明了了,又有正念了。这样子,有时候乱,有时候不乱。佛菩萨知道你的情形。现在不说佛菩萨,你自己知道你自己,内心是有正念,是没有正念。你自己常是注意自己的心,明明了了。喔,胡涂了;有时候不胡涂了。自己常知道自己。
你在知的时候,那就叫做一心不乱,这就叫做修,闻思修,这就叫做修。你不断地长时期努力这样修,你就得禅定了,你的定就成功了。由欲界定,到未到地定,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。这个四个禅是最好。欲界定是难得而易失,你想得到它,很不容易,但是忽然间你夜间起来,一静坐,喔,欲界定出来了,但是很容易失掉。你出门买东西,和人说几句话,再回来静坐,这个欲界定没有了。或者是欲界定还有,但是你出定以后,与人通个电话,你再静坐,就没有了。或者是你骂人几句,你心一动,这个欲界定没有了。或者是赞叹你一句,你再静坐的时候,你欲界定没有了。或者你忽然间头疼、肚子疼,病了几天,你的欲界定没有了。难得而易失,这就是修行的确是不容易,你费了很大的辛苦,有一点成就,喔,忽然间一点事,就失掉了,就没有了。
所以欲界定是很令人不舒服,但是进一步到未到地定,好一点,不是那么容易失掉,但是还不坚固,要到初禅就好了,到初禅就坚固了,不是容易破坏的,还是可以破坏,但是不容易。说破坏,说是容易破坏,或者是难破坏,但是我们也不必失望,你已经成就过,又失掉了,你再努力,它还会再回来的。
这是说修。你得到一心不乱了,得到禅定的时候,再继续地思惟佛法的真义,那么有一天太阳出来了,太阳出来了,就是乘般若船了。
般若,在《大智度论》上的用语,他用的词句,就是你没得无生法忍之前,叫做观,或者叫做空,叫做思惟。等到得无生法忍以后,他就不用这个,用「般若」了。这个般若表示什么呢?就是圣人清净的智慧,就是已经断烦恼了,但是烦恼还没有完全除掉。可是这个时候,你心里面是光明的,有了光明的智慧了,就是金刚般若。
我们读《金刚般若波罗蜜经》,那是语言文字的金刚般若,现在得无生法忍,不是语言文字,是你内心里面的光明成就了。成就了,这个时候用般若船,你的正念一提起来,这个般若就现前了,无论什么境界,在你心里面对你没有影响,那时候修行就容易了,就是容易,不是太困难了。所以是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希望我赶快的,我不要这样苦恼,不要做个苦恼人。
到了光明的、无漏的、清净的智慧现前了,这时候我们中国禅宗的大禅师会说出来一种很妙的话,叫做「无事人」。这个无事人,我们现在讲,他也不去士农工商,什么事也不做,他就在那里入定;或者在深山里面,或者在一个大寺院里面的禅堂里,做个无事人。这样讲,我不同意。无事人是什么?就是在一切事上,他心里面无事。因为这个般若波罗蜜的光明一现前,所有的黑暗都没有了,有事就是没有事。
乘般若船,得无生法忍以后的,这个正念一现前,就叫做无事人。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般若船的这个船的意思,是要继续向前进的,你的事情还没有完全成功,你继续坐这个船要向前进,还有很多的烦恼还会出现。
初得无生法忍的人,他这个般若智慧并不是昼夜六时常现前的,他也要睡觉,也要吃饭,和我们一般人表面上一样,也是老病死的。他有这个身体,他也会有很多事。就是人与人彼此之间的事,他自己身上很多很多也有事。有事的时候,他这个般若有时候也不现前,但是想要现前就能现前。所以他很多的功德没有成就。
我们呢,假设我们学习了一部《法华经》,或者我能背下来,我也能讲,感觉我成就了很多功德。其实,得无生法忍的那个人,他会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都没成就,他会有这个感觉。我们若学一部经论,或者有多少成就,喔,已经很多了。但是若得无生法忍的人,他的心情,他不像那个人那么快乐,他就感觉到很多很多的功德还没有成就。
因为什么呢?因为初得无生法忍这个人,他可能一入定,和很多更高的圣人会接触,会接触,他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渺小。另外他还有很多的神通道力都没有成就。说是来了一个人,向他请法,他只是看这个人,他没有天眼通,没有天耳通,他也没有他心通,也没有神足通,也没有宿命通,他也是凭自己的智慧说法,当然比凡夫不同,可是究竟他还有很多的地方不知道。那么他就会感觉到:哎呀!我太惭愧了,我不能
向他说法的。所以他要继续精进地修行。他很愿意到佛世界去亲近佛,要向佛学习。
所以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这个船有向前进的意思,不是停在那里,我已经成功了,不是,他没有这种想法。所以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,是这样意思。但是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这句话,就表示他还没有乘般若船,就是在闻思修阶段的时候。闻思修也是智慧,但是这是在凡夫初开始用功的时候,愿我速乘般若船。
我为什么要速乘般若船呢?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早得越苦海」,原来是这么回事,就是感觉到人生太苦了,所以我要赶快地超越、解脱,解脱这个苦海。这个海是譬喻,譬喻这个苦恼太多了,广大无边。苦海表示苦恼很多,我们一般说:生老病死苦很多。昼夜六时,如果不对劲,睡觉睡不好,也是苦;吃饭的时候,味口不对劲,也是苦。很多很多的问题,身体不对劲,也是苦;六道轮回也是苦。但是如果把它缩小的话,把这苦海缩小,简单地说一句这个苦海是什么呢?就是执着,就是我们这一念执着心,就是苦海。
如果我们没有执着心,所有的苦都不苦了。不过是得了阿罗汉果的人,他是不执着了,但是初得阿罗汉的人,这个身体当然还是凡夫有漏的身体。这样的阿罗汉,他也是有老病死。所以用六识来说明他的分际的话,前五识和前五尘接触的时候,当然也有苦受,也有乐受。我们说这个苦,他也有苦受。譬如说他若在猛火里面烧一下子,他也是感觉苦;或者用刀, 杀害他,前一剎那他也是苦。但是到第六识的时候,他这个正念一现前,这个苦的境界没有了。
所以这句话,在《阿含经》上说:「身苦心不苦」。阿罗汉能做到这个境界。身苦心不苦怎么讲呢?就是前五识的接触,如果接触苦恼的境界是苦的,到第六识就不苦了。第六识不苦,就是他这个正念般若的智慧,他有禅定是更好了,就到无为舍里面去了。下面说:「愿我速会无为舍」,他的心到了无为舍去了。这些杂乱的生住异灭苦恼的境界,与他不相干了,所以他不苦。如果第六识没有那样的般若智慧的时候,那就不行。那就是我们凡夫,苦恼的境界来苦恼你,你没有办法躲避,你这个心就被苦恼的境界困住了,你不能作主,你躲避不了。
所以「愿我早得越苦海」,这就是要无着的境界才可以。若是解脱了,阿罗汉弃舍了这个身体,他到了无漏的佛世界去,那当然没有苦了。到了阿弥陀佛国去,「无有众苦,但受诸乐」,也是好。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人,那就不同,不是那么地安乐。所以现在观世音菩萨,劝我们先发愿,「愿我速乘般若船,愿我早得越苦海」。能无着,无着就能越苦海。什么是无着,就是般若。没有成就般若的智慧,他就是要执着的,不能不着。这等于是告诉我们学习佛法的步骤,你要由闻思修得无生法忍,得无生法忍就是乘般若船了。
「南无大悲观世音,愿我速得戒定道」。这个戒定,刚才说闻思修的时候,已经说了定,但是他没有说戒。戒和闻思修是同时的,但是用语言文字去讲说的时候,他就有先后了。有先后,而这个地方先说般若,先说般若,就包含闻思修。如果要分别这个次第来说呢,就是学习佛法的人,我们出家人也是在内的。这个正知、正见很重要,正知、正见属于智慧。说我能持戒,这很重要,但是智慧也特别重要,就是要有正知正见,你先要学习正知、正见。
所以那个是「愿我速乘般若船」。能乘般若船的,就是闻思修,由闻思修前进到般若船。不但是正知正见,你还要有戒,就是三皈、五戒、八戒、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菩萨戒这些戒法。
「戒」简单说,实在就是所有于人有损的事情,都不要做;其实也是对自己有伤害的事情,也不应该做。前面说:「愿我速知一切法」,速知一切法,就知道什么是善,什么是恶。这个恶法不可以做,这就是戒了。
要能够受戒,守戒,也要修定,就是刚才说了,你能修习正念,使令自己念念分明,明明白白的。假设你能够修数息观,数息观正好是这么一个境界,念念分明,他没有去胡思乱想,胡思乱想就自己不知道自己了。你常常知道:知息出、知息入,知息长、知息短。你这个正知常能保持得住,就是念念分明,从这里就可以得定。有定的时候,这个定在佛法里面来说,和外道又不同。
外道的意思,认为有几种事情。一个是贪着定的快乐,这是一件事;第二认为定就是涅槃了,譬如说得到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四禅,就认为是得涅槃了。或者得空无边处定、识无边处定、无所有处定、非想非非处定,就认为是得涅槃了,这就是邪知邪见。而佛法所谓修定,是什么意思呢?因为定,佛法是重视它的堪能性。这个定如果修成功了,它有很强大的力量。定若成就了...,说是定,有的时候也说心。戒增上学、心增上学、慧增上学,这三增上学。三增上学,这个定,不说定,而说心。定是什么?就是心,就是心有殊胜的能力。
你成就了初禅、二禅、三禅、…
《《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》讲记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